彝境探密 ——2013“五一”马边彝族环线行摄探路之旅 (图文游记)
接踵而至的行摄活动使2013的“五一”来的有些匆忙,忙不迭的从柬埔寨回来还没滤清,又是协会人像外拍即分会活动,于是,29日的马边彝境探路之旅就感觉有些紧迫了。 还是按计划大家第一天一早便出发了。说是探路那是确实,原因在于此行完全是在没明确目的地、没有详细的行程和预定接待的情况下进行的。缘起于对一个叫“大风顶”的地方的向往。 风闻大风顶的名号已经有些时日了,有摄友谈及、有亲朋聊过,但都语焉不详,都是只知其名未曾目睹,甚至连身边朋友的间接目睹都没有过,于是更增添了几分神秘和向往,于是很早就有了一赴其境,一观起貌、一拍其景的愿望。于是大厅、搜索,不管是朋友摄友渠道还是网络搜索求证,见诸文字不多,见诸照片就更少了。寥寥几字都统而概之,更别说详细的行程攻略了。据说这正是因为其不广为外人道不广为外人知,不广为外人绕的原因,这也正是摄影人所喜欢的境地,起码,在未“开发”之前,生态原景是可期的。 于是开始了一天了解其景的功课准备。找文字,多为科研地理类的。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大熊猫及其生态环境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为深切割的中高山地,地势由中部向东西两侧倾斜,中部山岭海拔3500~4000米,一般谷地800~1400米,相对高差约3000米左右,山峦重叠,沟谷相间,地形陡峻,由于本地区处迎风坡向,阻挡了东南季风的运行,强大的东南季风与北方的冷空气在此交汇,形成地形雨、热雷雨、气旋雨,使雨日达240天左右,年降水量1800~2000毫米或更多,为盆地西缘的“华西雨屏”的地区之一。又因本地区地势、地形复杂多样,产生了不同的气候垂直带:①海拔1500米以下低山,年均温14~15℃;②海拔1500~2500米中山下部,年均温8~14℃;③海拔2500~3000米中山上部,年均温5~8℃;④海拔3100~3800米中高山,年均温0~5℃。保护区内有4条大的溪沟,是岷江流域马边河发源地,属长江水系,每年可提供水资源11.65亿立方米,对下游工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后是歌赋类的。如网上见诸的《大风顶赋》等。 再就是稀若寒星一点驴友车友走马观花似的文字,很不详尽。 于是更要一探究竟,起程。
本帖最后由 一键行者 于 2013-5-11 22:26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