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笔者从阆中市文化旅游广播影视局获悉,近日,文化部颁发关于命名2011至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决定,阆中市凭借巴象鼓舞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 根据《文化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审命名工作的通知》要求,在有关单位申报的基础上,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推荐,专家组评审和实地抽查,并报请文化部批准,文化部确定了2011至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名单。 据了解,1987年至2002年,文化部在全国组织开展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特色艺术之乡”命名活动。2007年至2008年,为规范评审、命名工作,文化部将原有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特色艺术之乡”名称统一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以“剪纸”为代表的仪陇县和以“巴象鼓舞”为代表的阆中市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10年,全国开展清理规范评比达标表彰工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确定为保留项目,但是命名周期改为3年。因此,文化部定于2011年在全国开展新一轮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审命名工作。据介绍,此次全国共命名528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其中以“巴象鼓舞”为代表的阆中市名列其中。 据悉,巴象鼓舞已有2000多年历史,也称为“巴渝舞”。这种鼓舞被国内舞蹈界专家誉为“舞蹈的活化石”。如今的巴象鼓舞,经过精心编排,古风犹存。每逢重大庆祝活动,古城阆中都组织上千人的“巴象鼓舞”表演队伍,将其艺术魅力展现给四方宾朋。 该市保宁街道办事处、江南街道办事处和老观镇凭借巴象鼓舞、竹马牛灯和川北灯戏,分别被省级有关部门命名为“巴象鼓舞之乡”、“竹马牛灯之乡”和“川北灯戏之乡”。 竹马牛灯作为川北灯戏的重要表现形式,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题材大多反映农民田间劳作、喜庆丰收、祭祀天地、祈求风调雨顺。该市江南街道办杜家山是竹马的发源地。 阆中老观镇被称为川北灯戏的“窝子”。每当收获季节,当地灯戏艺人在院场点亮写有“五谷丰登”、“人寿年丰”等字样的大红灯笼,打起锣鼓,拉起胡琴,便演起滑稽逗趣、热闹非凡的灯戏来。川北灯戏历来的作者和表演者多为农民,因此,剧目多描写凡人小事。其内容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劳动人民的生活。表演贴近生活,无固定套式,综合巴渝舞、杂耍、木偶、皮影等表演形式,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