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白塔。 http://www.cntgol.com/uploads/allimg/130619/0955192104-1.jpg
长卷局部。
http://www.cntgol.com/uploads/allimg/130619/0955192D8-2.jpg
国家旅游地理 随着时代的 发展,滚铁环、抽陀螺、吹糖人、打铁、补碗等民俗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在阆中古城,有一位书画家,他花了近5年时间,创作了一幅40米长的民俗书画长卷,一心想要再现这些珍贵记忆。
这幅民俗书画长卷名为《被遗忘的民俗记忆》,长达40米。长卷的内容很丰富,几十种民间技艺和民俗活动都能在画卷上找到。
长卷的作者是阆中人阎志强,他花了近5年时间,将“被遗忘的民俗记忆”画了下来。目前,该作品已申报省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
今年49岁的阎志强,祖籍 安徽省阜阳市老湾寨。上世纪80年代,他师从书画名家李文密,学习书画。
1996年,阎志强下岗,之后,他带着几支毛笔到处闯荡,先后在 西藏、 广西、 湖北、等地一边打工,一边学习篆刻、书法。2005年,他的作品荣获西部大开发国际书画邀请赛金奖。
2008年,阎志强回到阆中。“因为从小长在古城,对古城的民俗记忆特别深刻。”阎志强说,2012年,他联合书画界的朋友,成立了民俗学会书画院,并担任书画院副院长。
阎志强说,父亲手头有一批珍贵的老照片,是清末民国初年阆中百姓生活的场景,其中不乏补碗这样的民俗场景。
“父亲很珍惜,把每一张照片都用宣纸包起来。”阎志强说,即使这样,照片还是损坏了一些,现存的只有20多张,且已泛黄。
能不能以艺术的形式把老照片的影像保留下来?于是,阎志强采用工笔画的手法,将民俗记忆一个个画下来,空白处,还以小楷写成文字说明。画中有“弹棉花”、“打铁”、“修脚”、“挖耳”、“小货郎”等40多个场景。“我画这个长卷,是希望子孙后代知道这些民俗文化。”
阎志强在古城学道街开了一家店,起名“丹青堂”。不大的店内,摆满了民俗书籍、文房四宝。阎志强还会为顾客题写纸扇。
“挣不了多少钱。”阎志强说,这是展现阆中民俗的一个窗口。眼下,当地政府已把学道街定位为历史文化街区,“我要把店面扩大3倍,卖自己的字画和阆中的民俗产品。”
从今年春节起,阎志强在他的丹青堂设立了“阆中旅游有问必答”指示牌,义务为 游客讲解阆中的民俗文化。
阆中民俗学会书画院已吸引20多位各界人士参与。根据计划,今年,该院将创立《三千里嘉陵》民俗刊物,系统介绍嘉陵江流域的民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