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国岂止一笑间,怎么看待褒姒这个女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欲知写此“反诗”之本意请接着往下看。
注意褒姒这个女人己有十年,第一次去褒姒故里应是2000年的时候,这是第二次,在她的故乡又呆了半天,于是回来后收集资料形成此贴。
褒姒(《史记》作襃姒),读音褒(bāo)姒(sì)。
古意: 褒 一声,赞扬的意思,褒扬。
姒 四声,1,古代称姐姐
褒姒,姓姒,古褒国人。褒国立国之地就在今汉中平川中部、留坝县以南地区,因此她算是一个陕西人。褒国“礼妇人称国及姓”,所以她就被叫做褒姒了。
褒姒,生卒年不详。西周君主周幽王的宠妃(今人多知烽火戏诸候之故事)。
《史记•周本纪》: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後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成语“一笑倾城,再笑倾国”或“倾城倾国”即典出于此,本意指导致国家灭亡,后来形容女子生得美丽无比,比若天仙。
简介:(周幽王姬宫涅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公元前?--前771年)。宣王子,被立为太子。宣王死后继位,在位11年。国亡,被犬戎追杀于骊山(今陕西省临潼县城东南)下,葬于骊山脚下。据载,幽王不爱江山爱美人,他宠幸妃子褒姒,一味过起荒淫奢侈的生活。褒姒虽然生得艳如桃李,却冷若冰霜,自进宫以来从来没有笑过一次,姬宫涅竟然悬赏求计,谁能引得褒姒一笑,赏金千两。而褒姒却始终吝啬笑容。后来佞臣虢石父献上了烽火戏诸侯这一计……)
历吏前延,周宣王年间,一位十五岁的宫女,生下一个女儿,就是褒姒,宫女很害怕,便将她丢弃。后来褒姒被褒国人抚养,褒姒长大后褒人将她精心打扮后,在公元前779年(周幽王三年)褒姒入宫。周幽王见褒姒,惊为天人,爱如掌上明珠,而褒姒又荒淫狐媚,所以周幽王每天只顾与褒姒淫乐,使她日渐成为周幽王的宠妃,不久怀孕,隔年,褒姒生下一个儿子伯服,而越来越受周幽王的宠爱。
褒姒生性不爱笑,周幽王为取悦褒姒,纳了虢石父之议,举烽火召集诸侯于骊山前(陕西临潼),诸侯匆忙赶至,却发觉并非寇匪侵犯,只好狼狈退走,褒姒终于开心地大笑了。后来褒姒,怀孕十月后,生下一个儿子伯服,周幽王格外欢喜,更加宠爱褒姒。周幽王废了申后、太子宜臼,立褒姒为王后、伯服为太子,申后带其子奔至外家申国(河南南阳北)。
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联络鄫侯(河南方城)、吕(河南南阳西)等国,以及犬戎入寇,大举进攻镐京,此时周幽王正与褒姒纵情淫乐、吃喝玩乐,不知外面出了大事,后来周幽王举烽火示警,诸侯以为又是骗局而不愿前往,戎兵杀周幽王、伯服和郑伯友於戏(今陕西临潼东),虏走褒姒,“尽取周赂而去”;褒姒被掳后,从此下落不明。
“西周因褒姒而灭”,故《诗经•小雅•正月》云:“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比窦娥还冤的褒姒,褒姒的“罪大恶极”却仅仅在于她是一个不喜欢笑的冷美人。这难道不是千古奇冤吗?
1,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对此提出疑义:“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并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一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无需举烽。”
2, 2012年初,北京清华大学整理获赠的战国竹简(“清华简”)时,发现竹简上的记述与“烽火戏诸侯”相左。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竹简记载,周幽王主动进攻原来的申后外家申国,申侯联络戎族打败周王,西周因而灭亡。竹简上并没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刘国忠教授称,史学界就此可以断定烽火戏诸侯并非西周灭亡的原因,甚至可以断定这个故事根本就是编造。
褒姒沉冤得雪
争对此史料;本人作了这首:
倾国岂止一笑间
骊山烽火骊山烟
褒姒应有褒姒怨,
幽王何曾顾社稷
倾国岂止一笑间。(请大家评点)
一日与长赤九义校老校长何伟昌先生茶叙,听先生谈诗论道,受益非浅,先生见解独到欣然提笔把此“古风”修改成“七律”
骊山自有骊山烟,
褒姒当须褒姒贤。
幽王本应沙场死,
倾国岂止一笑间。
见我有些不解,先生笑而语,褒姒虽蒙冤受难,也不能全脱干系:妇人纵不能干政议政,但妇人之“德”不可或缺。先生一语中矢,我完全同意,一并整理成此帖。请各位先生笑纳并指点。(下楼咐多图)。
本帖最后由 223红豆 于 2013-6-30 19:07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