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林盘 杨道
在“金沙”和“三星堆”的土地上还有另外一种“遗产”,那就是——川西林盘。它们历经千年岁月的风风雨雨、阳光普照,象绿色的翡翠一样,星罗棋布地镶嵌在天府之国——四川西部的平原上。 以慈竹为主角的川西林盘,间或还有银杏、槐树、香樟、麻柳、桉树、泡桐、气柑树等等树种的陪衬,郁郁葱葱,望而不透。那些独具特色的川西民居,一户、两户、几户,悄无声息,掩映其中,有的可见其片片青瓦,有的可见其院墙一角,有的可见其厢房一间,还有龙门、篱栅,羞羞涩涩,隐隐约约,出没其中。白天,人声咿呀,鸡犬相闻,炊烟袅袅,晚上,天人合一,寂静空灵,旷野横陈。但见林盘中或者林盘边、林盘前或者林盘后,总有溪流潺潺,百草丰美。很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样子。却分明又不同于江南水乡的那种味道。 每到春暖花开的时节,林盘便生动起来。往往是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簇盛开的鲜花在溪流边、在林盘的某个角落里笑脸相迎,比如栀子花、比如杜鹃花、比如牵牛花、比如胭脂花、比如清明花,等等等等。那些叫文鸟、蜂鸟、玄凤、虎皮鹦鹉、红嘴相思鸟的鸟儿……很多很多品种的鸟儿在林盘里外翻飞起舞,欢唱高歌。那些迫不及待的嫩绿的慈竹枝叶总是在第一时间告诉人们他们的心情。而陈旧的叶子却在这时告别了自己的母亲,洒向大地,化作春泥。只要来一阵习习春风,它们就会给人唐诗、宋词或者元曲,沙沙沙沙的浅吟低唱,絮絮叨叨的甜言蜜语,婉约而抒情。还有那些来自岷山融雪的一溪春水,这个时候也哗啦哗啦地哼起了乡村歌曲,在春阳的照耀下过起了闪亮的日子。 夏天,再厉害的太阳光也不可能穿透林盘的,最多就有一些当地人所说的“花花太阳”。真是太好啦。好事者可以在绿林深处,泡一杯成都“盖碗茶”,抑或备一杯薄酒,一个人或者三五成群,完全可以尝试一下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遗风情结。清谈,说玄,听蝉,思竹,肆意酣畅,清虚泰静,天马行空,或者游心于寂寞。那都是你自己的选项。如果在暴热很久后的某天落一场雨,那就撑一把油纸伞坐在房前屋后,看那雨打芭蕉、水浸根底,看那层层叠叠的竹叶、树叶把凶猛的雨水消解成淅淅沥沥,就够享受了。而且在雨后,还有很多很多突然现身的蘑菇、野菜,随手采来,随意煮食,可“三月不知肉味”。 立秋后,林盘愈加勃然郁茂,一点没有秋天常有的那种萧条的感觉。很多小朋友喜欢在这个季节在林盘里玩“姑姑筵”。这时,地上会平添许多那些历经绵绵秋雨破土而出的竹笋。这时,并不讨人嫌的笋子虫也够多。有闲人逮了,绑在竹签上,携上街来卖,美其名曰——“自动化”。据说,笋子虫还可以炒食,尤其是用笋壳烧而食之,异香扑鼻,乃是佐酒的佳品。竹笋也可食用,脆嫩甘鲜、爽口清新、味道鲜美、食之不腻,虽有些苦涩,却是难得。还有清热、解毒、消痰、爽胃的功效。深谙生活的艺术之道的林语堂先生就是一个食笋爱好者。笋壳的作用也多了,旧时可以做鞋垫、锅盖、斗笠,还可以作画、剪贴成工艺品,于是有四川竹艺的“瓷胎竹编”、“竹簧雕刻”名声在外。而且据悉,在造纸工业中,慈竹还是一级原料呢。 到了冬天,如果有一场大雪,那是当然的好事。那些葱茏的慈竹身上,全都是积雪。远看林盘就好像一座怪异的雪山包了。谁都忍不住要走进林盘的。看着慈竹的另外一副脸面腰身,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用手摇摇,用脚抖抖,看雪块从竹叶上滑落,纷飞,钻进别人的衣领、袖口、头上、脸上。那些大人小孩、男女老少的笑声,便在林盘里四处飘扬。待到雪化冰释时,当然春天已经不远了,绿叶,流水,俊鸟……一切的一切都会重来的。 再看那绿意幽幽、茂林修竹的林盘外,阡陌纵横,美田弥望,牧童短笛,乡野淳朴。可以说,一年四季看林盘,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什么时候去,都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就算是离开了林盘,一颗敏感的心都会很自然地想到:千年后,还有没有这样的地方,还有没有这样的别有风情呢? 【文章出自杨道的原创博客——http://blog.sina.com.cn/yyy8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