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同歧)岐、歧辨析
(歧:1:岔(道);2不相同;岐:1:岐山,地名,在陕西.2:同‘歧’.3:姓)
中医最早的系统理论总集《黄帝内经》是以黄帝与岐伯、雷公、少俞等人相互间答的体例写成的,所以中医又称为岐黄之学。歧伯是黄帝的臣子,被封为天师,《帝王世纪》:“(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中,“岐伯”的“岐”字,时而作“岐”,时而作“歧”,令人迷惑难解。 岐,《说文》中本字作“郊”,归在邑部,说解为:“周文王所封,在右扶风美阳(在今陕西省)中水乡。”又有“岐”字,云:“郊或从山、支声,因岐山以名之也。”这说明“岐”是“郊”的异体字,“郊”专作邑名,而“岐”专作山名。《史记·周本纪》:“……(古公宜父)度漆、沮,逾梁山,止于歧下。”这里“岐”指的是岐山。(按岐日庸萝正较著名者有二:一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一在今山西省孝义市西。古公立父为后很十三世孙,周文王祖父,他所到的歧山应是在陕西省者。)又《清一统志》言:“山有两歧,故名。”也就是因为山的主峰分为两个而得名,所以“岐”的本义也是“分岔”的意思。 《说文》中没有“歧”这个字,但有“歧”字,“肢:足多指也。”即多出的脚趾。“歧”当为“肢”的后起字。因为“止”与“足”表义相近(甲骨文止:守分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