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12
返回列表
楼主: 九龙闲人

[生活•情感] 关于嫘研的若干问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6 20:49 |
天水常山祥云 发表于 2013-8-14 09: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闲人不闲,闲人贤,贤文更贤。

驳论有理,立论有据。

三、三家注史
17、历史上最权威的注释《史记》的书籍是什么?
笔者手上一套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有提供司马迁《史记》原文的同时,将南朝刘宋时期的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合称“史记三家注”皆合录成一书。
史料一:裴骃,裴松之的儿子,字龙驹,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继承家学,博览宏识,亦以注史著称于世。有《史记集解》。他反复研究《史记》,“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秋,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他博采经传百家及先儒学说,凡对作注有所裨益,便广而录之;凡所注引,务必去其浮言游辞,取其精旨要义;如各家说注不同,则兼收并蓄,不肯偏弃;如有未详之处,宁缺不议,不凭臆想,妄加解说。终于写成《史记集解》八十卷不朽之作,成为现存最早的《史记》注本。
史料二:司马贞,字子正,唐河内(今沁阳)人。开元中官至朝散大夫,宏文馆学士,主管编纂、撰述和起草诏令等。唐代著名的史学家,著《史记索隐》三十卷,世号“小司马”。司马贞以《史记》旧注音义年远散失,乃采摭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裴骃史记集解》、齐邹诞生《史记集注》、唐刘伯庄《史记音义》、《史记地名》等诸家的注文,参阅韦昭、贾逵、杜预、谯周等人的论著、己见,撰成对后世很有影响的史学名著《史记索隐》,该书音义并重,注文翔实,对疏误缺略补正颇多,具有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后世史学家誉称该书“价值在裴、张两家之上”
史料三:张守节,开元时官诸王侍读,守右清道率府长史。有《史记正义》一书。根据其著作《史记正义序》一文中有“守节涉学三十余年”的话语。此序写于唐玄宗开元24年(736),由此上溯,恰好是武则天当政的强盛时期,他在这本书中引用了唐魏王李泰、萧德言等人所撰写的一部地理著作《括地志》条文。
18、《史记》本身对西陵作何解释?
史记三家注”的权威性我们也领略,下面我们就对《史记》中对这嫘祖这段的描述与注解,整体引用在下,看史记究竟是怎么说的,以供人们研究与评谈。
史料四:黃帝居軒轅之丘,〔一〕而娶於西陵之女,〔二〕是為嫘祖〔三〕。嫘祖為黃帝正妃,〔四〕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五〕青陽降居江水;〔六〕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七〕。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八〕黃帝崩,〔九〕葬橋山。〔一〇〕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
  〔一〕集解皇甫謐曰:「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山海經曰『在窮山之際,西射之南』。」張晏曰:「作軒冕之服,故謂之軒轅。」
  〔二〕正義西陵,國名也。
  〔三〕集解徐廣曰:「祖,一作『俎』。嫘,力追反。」索隱一曰雷祖,音力堆反。正義一作「傫」。
  〔四〕索隱案:黃帝立四妃,象后妃四星。皇甫謐云:「元妃西陵氏女,曰累祖,生昌意。次妃方雷氏女,曰女節,生青陽。次妃彤魚氏女,生夷鼓,一名蒼林。次妃嫫母,班在三人之下。」案:國語夷鼓、蒼林是二人。又案:漢書古今人表彤魚氏生夷鼓,嫫母生蒼林,不得如謐所說。太史公乃據大戴禮,以累祖生昌意及玄囂,玄囂即青陽也。皇甫謐以青陽為少昊,乃方雷氏所生,是其所見異也。
  〔五〕索隱玄囂,帝嚳之祖。案:皇甫謐及宋衷皆云玄囂青陽即少昊也。今此紀下云「玄囂不得在帝位」,則太史公意青陽非少昊明矣。而此又云「玄囂是為青陽」,當是誤也。謂二人皆黃帝子,並列其名,所以前史因誤以玄囂青陽為一人耳。宋衷又云:「玄囂青陽是為少昊,繼黃帝立者,而史不敘,蓋少昊金德王,非五運之次,故敘五帝不數之也。」
  〔六〕正義括地志云:「安陽故城在豫州新息縣西南八十里。應劭云古江國也。地理志亦云安陽古江國也。」
  〔七〕索隱降,下也。言帝子為諸侯,降居江水、〔若水〕。江水、若水皆在蜀,即所封國也。水經曰「水出旄牛徼外,東南至故關為若水,南過邛都,又東北至朱提縣為盧江水」,是蜀有此二水也。
  〔八〕正義華陽國志及十三州志云:「蜀之先肇於人皇之際。黃帝為子昌意娶蜀山氏,後子孫因封焉。帝顓頊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母曰昌僕,亦謂之女樞。」河圖云:「瑤光如蜺貫月,正白,感女樞於幽房之宮,生顓頊,首戴干戈,有德文也。」
  〔九〕集解皇甫謐曰:「在位百年而崩,年百一十一歲。」索隱案:大戴禮「宰我問孔子曰:『榮伊言黃帝三百年,請問黃帝何人也?抑非人也?何以至三百年乎?』對曰:『生而人得其利百年,死而人畏其神百年,亡而人用其教百年。』」則士安之說略可憑矣。正義列仙傳云:「軒轅自擇亡日與群臣辭。還葬橋山,山崩,棺空,唯有劍舄在棺焉。」
  〔一〇〕集解皇覽曰:「黃帝冢在上郡橋山。」索隱地理志橋山在上郡陽周縣,山有黃帝冢也。正義括地志云:「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里子午山。地理志云上郡陽周縣橋山南有黃帝冢。」案:陽周,隋改為羅川。爾雅云山銳而高曰橋也。」
                            ——《史记》卷 1 《五帝本纪》
据上原始史料可得:
19、轩辕黄帝本身就是对人类文明作出重大贡献的发明家与服装设计者吗?
是的。作軒冕之服,故謂之軒轅。意思黄帝本身就是服装的设计师与发明者之一,黄帝设计了一种“轩冕之服”。人类从“未有丝麻,衣其羽皮”的未开化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我们可以得知,从“緂麻索缕,手经指挂”的原始简单到黄帝的“轩冕之服”,是人类着服的一种文明进步。而作为一个“伟大的服装设计师”的黄帝,听闻有一个部落正用更高档更先进材料,一种虫子的吐出的“丝”来编绢织衣,闻所未闻。这无不让他兴奋莫名,万水千山,往而求之,与同时代的另一女发明家嫘祖的从互相倾慕到结合,这是顺其自然之事。
20、《史记》本身是如何理解西陵的?
史记正义注明:嫘祖之西陵,国名也。显然:既非河南派主张之轩辕丘西边的山陵,也非湖北派之楚先王的陵墓。
史记索引:皇甫謐云:元妃西陵氏女,曰累祖,生昌意。
这里提到:西陵国,与西陵氏之女。意思很明白:西陵是史记本条文中同时提到的“蜀山氏”一般,是一个部落,是一个氏族,是一个国家。
21、如何正确理解古“西陵国”?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谓国与后来的国家的国还略有区别:商周时期,人们聚居的地方称作邑,《说文》中解释说:“邑,国也。”就是国。 西周时期,人们要表示“国家”的意思,一般用“邦”字。铜鼎铭文中的“国”字写成“或”字。
而从黄帝到夏朝的时期,正是奴隶制国家的逐步形成时期,黄帝通过“部落战争”与“部落联盟”而取得一定阶段的稳定的社会发展局面。黄帝打败炎帝,擒杀蚩尤,在河洛建都立国,国家的性质实际上是一种“联邦制”,是由众多酋邦王国组成的。无论以河洛为中心的中原地区,还是四裔之地,均是方国林立的局面,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
此时的西陵国便是一种早期方国的形态。可理解成“有一定聚居人口与相对稳定活动范围的部落或部族联盟”。
22、嫘祖的读音有哪些?
嫘祖的读音:嫘,力追反,即léi 。史记索引一说傫祖,或雷祖:音力堆反,即lui。四川盐亭人至今还保留着,对嫘祖的这种发音。盐亭话中还保留着大量的古入声。而这样的入声腔调,在河南,基本消失了。
23、嫘祖儿子降居的江水与若水在哪里?
①江水与若水之地名,應劭与地理志都云:古江國也。即安陽故城在豫州新息縣西南八十里。
②史记索隐、水经注、华阳国志都认为在蜀,即所封國也。而且也只有在蜀,方能与嫘祖子“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朴,生高阳”构成前后照应。
而且古之河,曾专指黄河,江曾专指长江。在近代探明金沙江为长江上游正支以前,人们在很长的时间认为岷江是长江上游。故“水出旄牛徼外”的江水,就指的是今岷江上游。通常的都晓得:古代北水为河,南水称江。因此,把北方河南安阳的古江国水称为“江水”这是不可想象的。
《大戴礼记帝系篇》云:“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氐水,昌意降居若水。”可见,在这篇文中直接就将青阳写成“青阳降居氐水”。
氐水显然指氐人居住之水。古氐羌之地系今甘南与川西北一带,今四川绵阳平武白马族就是氐人现存的活证据。
因此:此江水即今岷江。若水就是今四川与大渡河合流汇入岷江的青衣江。
24、当前对降居有几种理解方式?
   对降居这个词的正确理解有助于认清嫘祖二子的出生、成长及封国情况。目前说法共有三种:
①降居即谪居,降居之地即乃封国。
②岷江上游的高地迁到成都平原低地,故谓之“降居”。
③降居:降生并居住的连用。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6 20:49 |
锦江之星 发表于 2013-8-13 16: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如此深度的美文,为何不加精,请问版主们,天理何在?

四、嫘祖驳难
25、嫘祖故里三大说派当前那一派说法相对最可信?
通过对西陵的分析与史记的比较:目前嫘祖故里的三大说派:四川派、河南派、湖北派而言,就嫘祖故里四川说有着更确信的证据,有水经注、华阳国志和“史记三家注”皆为其背书。而这些,皆是很难撼动的经典史学著作。
因此,嫘祖故里四川说更具可信度。四川人建设嫘祖故里与推广嫘祖文化,完全可以更加挺直腰背,不必有其他地方宣称嫘祖故里那样的思想负担与顾虑心理。更不必像有的地方那样的“浮夸态度”。
26、认为黄帝远在中原,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怎么可能千里迢迢来四川娶亲,这种观点正确吗?
这种观点是绝大数人怀疑四川说派的理由。一般人也就算了,若是由外地嫘研学者也把此说当理由,来攻击四川派,则该打屁屁。不过还真不乏其人,比如有河南籍嫘研学者,就说得振振有辞:“相对而言,四川盐亭与新郑相距数千里,湖北宜昌一带与新郑虽然较四川为近,但也有千里之遥。新郑与这两地之间路途遥远、山水阻隔,地理等自然因素决定了黄帝部族与当时活动在巴山蜀水间的各部族的相互交往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如果西陵氏部族生活在盐亭或宜昌等地,会使皇帝娶嫘祖为元妃存在诸多不可能的因素。”这一类属不看史书的文史学者。
①就在《史记》紧接嫘祖条文后面,就是顓頊条文:
帝顓頊高陽者,〔一〕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二〕載時〔三〕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四〕治氣〔五〕以教化,絜誠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六〕南至于交阯,〔七〕西至于流沙,〔八〕東至于蟠木。〔九〕動靜之物〔一〇〕,大小之神,〔一一〕日月所照,莫不砥屬。〔一二〕
                                ——《史记》卷 1 《五帝本纪》
什么意思呢?即交待了嫘祖之孙高阳,他的统治范围: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東至于蟠木。即高阳的管辖区域北到司马迁时代的幽州、南到交州(交州,古地名,包括今天越南北、中部和中国广西的一部分)、西到流沙即甘肃武威以外再西去就是沙漠了、东到东海那长着蟠木的岛屿。
②而黄帝本人的影响与治理区域,同样有史记的黄帝条文有记:
史料六:
東至于海,登丸山,〔一〕及岱宗。〔二〕西至于空桐,〔三〕登雞頭。〔四〕南至于江,登熊、湘。〔五〕北逐葷粥,〔六〕合符釜山,〔七〕而邑于涿鹿之阿。〔八〕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九〕官名皆以雲命,為雲師。〔一〇〕置左右大監,監于萬國。〔一一〕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
——《史记》卷 1 《五帝本纪》
即黄帝辖区为东至于海;西至于空桐,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我们重点看南方,前文所述,江专指长江。即黄帝的势力范围南方到了长江流域甚至萧湘之地。显然,再说不包括蜀地,蜀地与中原互不通往来就是睁眼说瞎话了。
而且黄帝的治理天下的方式有着部落联盟的特点“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官名皆以雲命,為雲師。”即黄帝时代与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守在固定都城,等万国来朝”这样的方式是很不相同的。黄帝和嫘祖以巡游为特点,带着“云师”这样的当时世界最先进勇猛的武装部队迁徙往来无常处,威镇叛逆的同时,传皤先进的文明与文化,当然也包括传播以嫘祖为代表蚕桑文明。故嫘祖后死在南巡的衡山。
因此,在黄帝的所管辖的“四至”以内,还有什么地方不可以去呢?今人常以固定思维推算古人,就是这种简单的问题反复发出的原因。
27、若黄帝不能与四川的嫘祖通婚,他儿子怎么又可以和蜀山氏通婚呢?
前文已述“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什么意思呢?
嫘祖为黄帝生了两个儿子,都受到了册封。老大叫玄囂,就是青阳,青阳的降居在江水;老二昌意降居在若水。其后昌意还在黄帝的主持下娶了蜀地最大部族“蜀山氏”的女子昌仆为妻,想通过“联姻”的方式继续巩固黄帝部族与嫘祖所在的西南部族的政治同盟。
昌意与昌仆生了儿子叫颛顼(zhuān xū),颛顼生于若水,居于帝丘。十岁佐少昊,十二岁而冠,二十登帝位。即黄帝之后和第二位统管天下万国的帝王(另一说为第三位,前有少昊帝)。在位七十八年。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6 20:50 |
老不中用 发表于 2013-8-13 20:5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要顶起!

五、从蜀到蚕
28、四川历史上悠久而灿烂的蚕桑文明可以佐证嫘祖故里在蜀吗?
不是笔者作为四川人,就偏爱“嫘祖故里四川说”。
而是所有的证据都有利于蜀地,嫘祖故里皆指向蜀。先还不说四川自古蚕丝旺,四川有非常悠久的蚕桑文明,有出名的蜀锦与蜀绣,都是蜀中一宝。中国四大名锦南京云锦、成都蜀锦、苏州宋锦、广西壮锦。中国四大名绣:苏绣、湘绣、蜀绣、粤绣。可见:唯有四川,在四大“锦”与“绣”都各占一额,神州大地称为“锦绣江山”源于此说。
综合可见:一个行业有如一个金字塔,业界要取得优秀的成就必然有广博而厚重的基础支撑。中国南方的蚕丝文明比北方发达。一个蚕丝织衣发明者的故里,肯定也该有兴盛的与之相配的蚕桑文明与非常突出的蚕丝业,这是不用多说的。而这些,河南与湖北都是不具备的。
29、蜀,是古蜀人的图腾与骄傲的历史印记。            
常言道:“闽蜀两条虫”。意思是闽与蜀的得名都源于两种虫子。《说文解字》中说:“闽,东南越,蛇种”,定义闽人是崇的种族。门内一条长虫,意思是闽人将蛇作为图腾,放家中供奉起来。
那么同理得证:蜀人将“蜀”作为部族与地理区域的印记,作为图腾崇拜,代代相传。反过来更说明他们喜欢蜀,敬畏“蜀”具备的那种超乎当世人所能想象的能力,或者“蜀”对该部族起绝大的贡献与帮助作用。而且在这个部族里,“蜀”曾经广泛存在与大量相处,以至将这族人民都叫“蜀人”,这个地方都叫“蜀地”。如果蜀如“河南专家”称之谓“令人毛起骨骇”的害虫,蜀人会喜欢“蜀”到这种地步吗?
    幸好中国的文字最初是象形字。今人考究字源就能求到根本,如下图:
   可见,蜀最先是有一种小飞虫的模样(见骨刻文);后如蠋(见甲骨文体),是蛾蝶类的幼虫;这虫渐渐长大(见金文体);再长大(见小篆体);最后成了蜀(见隶书体)。
   而“蜀”字体可拆:字从罒,从勹(bāo),从虫。包裹活物。三个部件联合起来表示网包活物。本义:用带孔眼的网罩包裹住活动物体。说明.“字去掉以后仍然维持原有音义。带“虫”可特指幼虫阶段。
说到这里,正常人都明白:蜀不是蚕类,是什么呢?
30、蜀进化为蚕,是古蜀人对世界文明的独特贡献。
蜀:象形。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本义:蛾蝶类的幼虫。后作“蠋”。
蜀,葵中蚕也。——《说文》。
蜎蜎者蜀。——《诗·东山》。
传:“桑蚕也。”欲小则化为蚕蠋。——《管子·水池》。
鳣似蛇,禹似蜀,人见蛇则惊骇,见蜀则毛起。——《韩非子》。
古族名、国名、郡名,在今四川一带。
蜀,西僻之国也。——《战国策·秦策》。
上面历代文献,都明确指出蜀即是蚕。本是同一种虫类。但先有“蜀”后有“蚕”,故先有蜀山氏,后有蚕丛氏。蜀与蚕又略有区别。蜀即野桑蚕,在野外的相关植物与树枝上无序地大面积“啃吃树叶”、“拉丝结网”,对植物有一定的副作用。人们趋利避害,将桑叶采摘回来,野蚕家养,不但有效避免了蜀虫有可能“啃死”植物的副作用,而且更方便收集到蜀茧。
因此,可对蜀一个准确定义就是:蜀即野桑蚕,即今家桑蚕的祖先。即从蜀到蚕的过程,就是人们一步步将野桑蚕饲养、训化的这程。
而世界上率先发现与学会野蚕家养,利用蚕丝为人类服务的人:就是古蜀人。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6 20:50 |
草根佚名 发表于 2013-8-14 15:4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学习了。

、蜀山到蚕丛
31、古蜀氏族的历史,一一对应蜀与蚕的历史。
显然,将野蚕训化,家养,一步步摸索,探讨,积累经验,并最后大面积饲养,人们获得蚕丝,编绢制裳,这在今天来说都是一系列的技术活。还不说在古代人们是怎样做到的,这该有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刚好,蜀人的历史印证这一切。蜀人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一大贡献,不可磨灭。
蜀人由原始部落到建立蜀国的历史是:人皇氏→蜀山氏→西陵氏→蚕丛氏。
而蜀山氏的先民们,竟外地发现,“蜀”丝有强大的韧性,还可以制作一些手感很好的小饰物,巫师与酋长们都很喜欢。而蜀氏山部落拿这些“饰物”与其它部落作“物物交换”时,当然受到很大欢迎。他们愿意拿更多的东西与猎物来交换这些“他们从未见过的手工丝织品”。
32、嫘祖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嫘祖的功勋是据盐亭唐碑记载:“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即蜀山氏采撷野外“蜀茧”成丝,经漫长岁月的总结与演化。到嫘祖时,她更进一步。首创主动种桑养蜀,大规模利用其茧,抽丝编绢。刚好黄帝会制衣裳,使人们摆脱了穿羽衣与兽皮的蛮荒时代,进步了人类文明。
33、蚕丛氏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而到蚕丛氏时代,就已经完掌握成熟的野蚕家养,煮茧抽丝、编绢制衣的全套技术。人们完全摆脱了“采撷野外蜀茧”的历史,类似于“狼”经家养进化为“犬”,“蜀”经家养已进化为“蚕”。故蜀山氏到此开始叫蚕丛氏。
古蜀国的开创者叫蚕丛。蚕丛氏建立的国家为什么不叫“蚕国”而叫“蜀国”呢。只能有两种可能:
1、蜀即是蚕,蚕就是蜀,大是一类。蚕国即蜀国。故创国称为:蜀。
2、蜀山氏为蚕丛氏祖先,蚕丛身为蜀人,以祖业与先人图腾自居。
同时说明,从古蜀国第一朝开创者蚕丛氏起,就已经明确出现了:蚕。蚕丛是“蜀”的化身,是中国华夏成熟掌握野蚕家养的人。是古蜀国第一个蜀王。他“衣青衣,劝农桑,创石棺”,以其伟大的胆略和超群的智慧,在成都平原发展生产和经济,铸就了古蜀国的历史辉煌。瞿上城,是蚕丛在成都平原立国治蜀建立的第一个都城(在今天成都市双流县城南牧马山),是蚕丛王创造辉煌古蜀国历史。
34、茂县蚕陵山,蚕陵县的历史能见证蚕丛王朝的历史辉煌。
《蜀王本纪》记载:“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曰柏灌,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可见蚕丛氏在蜀统治的时间有“数百岁”,当然这不可能是指蚕丛一个人做了几百年的部族首领,而是以蚕丛氏为名号的时代与王朝持续过几百年。
蚕丛死后,《华阳国志》记载说:“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看来这个蚕丛也是故乡观念浓厚的人,人都死了,还念念不忘当年居住在石室中的那份感觉,因而把棺材和墓坑都做成石头的。
因此,古茂县北叠溪。因蚕陵山为名,汉时称为蚕陵县。这个蚕陵,就应蚕丛王国的历代先王的陵墓。而非嫘祖之陵墓。
34、蚕丛王朝与嫘祖是什么关系?
当然,嫘祖也是蚕丛氏的祖先;其谱系如下;
黄帝—嫘祖→昌意→顓頊→……蚕丛。
嫘祖子昌意封地为若水,若水即今四川境内青衣江,蚕丛氏着青衣,后尊为青神,乐山青神县得名于此。可见,这个家族跟若水(青衣江)还很有关联,故蒙文通曾主张过嫘祖故里为乐山。
其实从蚕丛氏以茂县叠溪为发迹地与归葬地来看,更印证了笔者主张:嫘祖时代的部族,农业还不是很发达,只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管辖与生活区域。而且随时还得面对其他部族的土地与生存竞争,失败者只得流转他地。
故嫘祖出生在蜀地,这是肯定的。从理论上讲蜀地的每一地都有可能性,但目前阶段就蜀地盐亭唐碑与传说与遗迹提供了嫘祖生于此邑的主张。
嫘祖故里虽然肯定在蜀地,但却不在蜀山。而在西陵。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6 20:51 |
a7520lgz 发表于 2013-8-13 10:0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

、蜀山到西陵
35蜀山氏与西陵氏是个什么关系呢?
在近年的“宝墩古城”被发现以前,古蜀人的始源,从中国古籍考察,可以追溯到蜀山氏。
蜀山氏的来源十分古远,早在先秦已见诸记载。《世本》、《山海经》等先秦古籍即载有“蜀山氏”名号。及至汉初,在《大戴礼记》和《史记》中,均载有“蜀山氏”之名。诸书并谓“蜀山氏之女名昌濮”,所谓“氵蜀(蜀)子”,其见称于世的时代是黄帝时代。所谓黄帝时代,是指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末叶,大致相当于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的较早时期,约在公元前二千六七百年左右。这表明,以蜀命名的这支族群,早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形成了。
所谓蜀山氏,顾名思义,就是居住在蜀山的氏族。
宋人对于蜀山所在,考证颇多。《太平寰宇记》卷七八“茂州石泉县”下载:“蜀山,《史 记》黄帝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盖此山也”。《路史·前纪四》说:“蜀之为国,肇自人皇,其始蚕丛、柏镬、鱼凫,各数百岁,号蜀山氏,盖作于蜀”。又引《益州记》说:“岷山禹 庙 西有姜维城,又有蜀山氏女居,昌意妃也。”《路史·国名记》又说:“蜀山(今本无‘山 ’字,蒙文通先生据《全蜀艺文志》引补),今成都,见杨子云《蜀纪》等书。然蜀山氏女乃在茂。”又说:“蜀山,昌意娶蜀山氏,益土也。”这些记载虽有分歧,但共同指认蜀山在岷江流域的岷山地区,看来是充分依据的。
蜀山氏所居之地,又名叠溪。据考证,叠字应出于先秦金文“嫘祖”二字合文之省,当为黄帝元妃嫘祖为蜀地的见证。这表明,蜀山氏是一支善于驯养桑蚕并利用桑蚕作为纺织原料的族群。它的名称来源于古代“以事为氏”的通行命氏之法。蜀山氏的名称显然意味着,这支族群早在公元前二千六七百年就已经站在中国蚕桑丝绸早期起源的门槛上了。它的经济文化在当时的中国处于领先地位。
可嫘祖却是西陵氏之女。非蜀山氏之女。这说明当时蜀地以蜀山氏为主导的部落联盟内部还存在其它小部落。这显然是可以理解的,即四川盆地当时不可能只存“蜀山氏”这一支人,应是盆地周围山地,南北丘陵,盆地中央平原都应有大小不等的部落分布。蜀山氏的养蚕技术在“国内”(即部落联盟内)都有交流与传导,蜀山氏向蜀地四处扩散是可以理解的。其中西陵之女在学习与掌控这项技术时,有非常突出的个人贡献与发明。
其实也可从逻辑学得到一些启示:
1、  蜀山氏是蚕丛氏的祖先,蚕丛氏属于蜀山氏一支主要的后裔。
2、  西陵氏之女:嫘祖也是蚕丛氏的祖先。
可以推出:嫘祖跟蜀山氏是有血缘关系的。
从“黄帝为子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可得:
1、  蜀山氏曾与西陵氏在“一定阶段内”同时存在过。
2、  西陵氏可能是蜀山氏的一支。
从称嫘祖为“西陵之女”而非“蜀山之女”来看,可得:
1、  嫘祖为西陵之女,说明西陵氏与蜀山氏略有区别。
2、  也说明嫘祖不是出生在蜀山(即岷山)。
3、  西陵一定是在蜀地,而不是一下跳脱到跟发明养蚕的大环境无关的湖北或河南。
36什么嫘祖的利用蜀丝的技术源自蜀山氏却超越了蜀山氏呢?
    除了个人的聪明才智的主观性外,这源于两地的气侯、水土差异。蜀山氏,顾名思义,以“山”为特点,住山上。西陵氏,同理,以“陵”为特点,住陵谷丘陵。这反而证明了嫘祖的出生地不在茂县的蜀山,而是在有“陵谷丘陵”的地理环境中。而当前嫘祖故里盐亭县周围的川北丘陵,有着比叠溪这样的川西高原更合适养蚕的气温、气侯与土壤环境,更适合桑树的大面积栽种。盐亭的养蚕业一年可收春蚕、夏蚕、秋蚕、晚秋四季。这样天然合适的养蚕环境,更利于嫘祖掌握与总结养蚕的经验与方法,以才更可能让嫘祖在其中发明与发现养蚕规律取得“飞跃式的个人贡献”。而且从嫘祖子昌意降居若水,娶蜀山氏女昌仆来看。说明黄帝要想取得“西南部族”的归心,不得不与蜀地大部族蜀山氏联姻,而取得稳定的政治联盟。同时也说明,在嫘祖时代,蜀山氏族民早已经走下岷山,广泛散居在蜀地四处。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6 20:52 |
天水常山祥云 发表于 2013-8-14 09: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闲人不闲,闲人贤,贤文更贤。

驳论有理,立论有据。

八、宝墩古城
37、比蜀山氏更古远的蜀地传说有什么呢?
《路史·前纪四》说:“蜀之为国,肇自人皇,其始蚕丛、柏镬、鱼凫,各数百岁,号蜀山氏,盖作于蜀”。
     正義華陽國志及十三州志云:蜀之先肇於人皇之際。黃帝為子昌意娶蜀山氏,後子孫因封焉。帝顓頊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母曰昌僕,亦謂之女樞。
   
以上古籍都透露一个信息:即蜀山氏的祖先,肇自人皇。相传人皇兄弟九人分掌九州,各立城邑。其中一人建立了蜀国。人皇氏又称方城氏,即人皇氏是历史上第一个建立方形城邑。人皇氏是蜀地最早的部族与“国家”,是在蚕丛氏与蜀山氏还远的时代就建国了。
38、宝墩古城的发现为人皇氏存在提供实物证据。
    这一传说在古代也即是代代传说而也。可今到却得到“考古学”的支持。今成都平原腹地发现的宝墩古城,应该就是人皇兄弟之一在公元前2550建立的蜀国都城。宝墩古城被废弃的年代在公元前2300
龙马宝墩古城位于新津县城西北的龙马乡宝墩村,为成都史前遗址,已于200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津县城西北的龙马乡宝墩村,地形奇特,在一马平川的绿色沃野凸现出一圈不规则的脊梁亿的黄土埂子。埂内阡陌纵横,沟渠交错,沟底和两侧常会发现一些散碎的砖瓦器物。1995年,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考古系及日本早稻田大学联合对宝墩村进行考古发掘,短短4个月就有了轰动性的发现:黄土埂子圈起的地方是距今约五千年的古城遗址,散碎的砖瓦器物是蜀地先民早在五千年前就进入文明的物证。
39、宝墩古城佐证长江文明,佐证中华文明的多源性。
龙马宝墩古城规模宏大,东西长600米,南北长1000米,总面积60万平方米,是成都平原已探明的古城遗址中最大的一个。宝墩遗址的地下埋藏着丰富的文物,目前已发掘了磨制精美的石斧、石锛和大量的陶器残片。这些都足以说明新津宝墩是古蜀文明的最早源头之一。它把“十二桥殷商遗址”所确定的成都历史提前了二千多年,为“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人类早期文明的摇篮”提供了坚实物证。
从古城内民居基址的平面布局和出土的各类生产工具和陶片,我们完全可以推断四五千年前,这里已经呈现出“部落相连,钟鸣鼎食之家”的繁荣局面。宝墩古城遗址作为成都史前遗址,已于200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昔日默默无闻的宝墩村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随着宝墩遗址的不断发掘,神秘的宝墩文化必将再放异彩。
                                          2013-8-10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6 21:10 |
相同的主题。却补发齐了新内容~~~~~~~~


不喜的请自动跳过哈。。。。。。。不准骂我。。。。。。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6 21:11 |
:lol

发表于 2013-12-26 22:25 |
佩服……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6 22:32 |
蜀山连绵 发表于 2013-12-26 22: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佩服……

握手。。:handshake。。佩服是互相滴。那次没见到面。。。。。遗憾中~~~~

发表于 2013-12-27 11:44 |
z这篇论文,从比较的方法,论证古今同名同姓的事情与人名地名多,抓住要害,从时间上论,其他西陵都是秦汉时期的,盐亭的西陵氏之国是黄帝时期的,非常关键的要害。个别人底气不足,是没有认真看看书。其实,要与黄帝联系的地方多,嫘轩宫是一个重要景观。历史厚重,从文献的《华阳国志》,比较清楚。论说是比较清楚的,辛苦先生,可以推向省促会的刊物发表。
12
返回列表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