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 古寺闻道
品禅茶,古寺更深来倦客;
听遗曲,香溪水暖有知音。
话说倦客在朦胧的夜色中向永兴寺方向行去,晚风吹动中阵阵松涛声引人遐想,一弯淡如眉黛的新月散发着醉人的清辉,夜空显得洁净深睿,时而有一颗流星划破天穹,大地在仲春的怀抱中入睡了,宁静而且香甜。
当倦客踏着长满苔藓的石阶走到这座古庙时,又听到一阵钟声。突然让他想起了张继的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作为一个夜闯古寺的不速之客,他究竟会遇到什么呢?
行到门口见厚厚的山门只是虚掩,但倦客没有贸然地推门而入,站在们外喊道,晚生夜访宝刹,不知可否?
只听到放佛在来自远处的一个苍老但慈祥的声音道:施主既来佛门就是缘分,何必还问可否?倦客会意,推门而入,进入山门两边塑着哼哈二将,再往前行是四大金刚,只见一个小沙弥候在那里,说道施主请随我来,(听嗓音,不是刚才说话之人)跟着这小沙弥穿过大殿旁的侧门,小沙弥指着一间开着门的禅房道,你要找的人在那里,各自去吧:
倦客一看一位老僧闭目跌坐在蒲团之上,(倦客心中奇道:他怎知我会去找谁?)进到禅房中只见室内除一个几案,上面放着一个大木鱼、一叠经文外,就是一枝洞箫和一把茶壶、一盏茶,地下两个两个蒲团外再无长物,只是几案对面墙上的一幅画显得有些特别:那是一幅水墨折枝梨花,淡淡的墨痕渲染出皎洁如雪的梨花,枝条横溢斜出,随意中透出几分直欲凌空飞去而不能,反而折枝而坠的伤感……留白处题有一绝,酷似放翁真迹:
开向春残不恨迟,绿杨窣地最相宜。
征西幕府煎茶地,一幅边鸾画折枝。
倦客记得读陆游传曾有记载:此画乃南宋乾道年间四川宣抚使王炎所有,而放翁正是在以左承议郎的新身份,千里迢迢从夔州通判任上,日夜兼程赶到【南郑】——当时南宋朝廷的西北边疆前线,在第一次拜见王炎时所见。后来一力主战的王炎受朝中投降派的的排挤,令里应外合收复长安的计划毁于一旦,也令放翁为此而失去了一次极佳的报国机会而饮恨终生!
这幅画是唐代大画家,就是诗中所提到的边鸾所画。极有可能是因王炎赏识放翁的抗金决心和才华而在临别时将此画相赠。但此刻,这幅承载着一个重大史实的画,却挂在这间小小的禅房之中,简直令倦客目瞪口呆!
就在此时,老僧开口说道:你果然等不到天明就来了,来了就好。茶已经替你准备好了,施主一路受夜露山风之袭,先请坐下来喝口禅茶吧。(倦客心道,更奇了,他居然早知我会来。)
倦客谢道敢问圣僧法号?老僧微微睁开眼说道:叫我无嗔吧。坐下再说,倦客连声谢过,端起茶喝了一口。只听无嗔说道,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要问我,不过还是我先来问你吧。施主初品禅茶感觉如何?
倦客答道:味道很淡。无嗔再问:还想再品否?倦客道:想。无嗔道:好。请先听我吹段箫施主可一面品茶一面听箫。说毕从旁边的几案上拿起箫,倦客隐隐看见紫竹箫身上有玉屏二字,并刻绘有龙纹图案,大致看看箫长三尺有余,共有七节,应算得上是一枝极品的玉屏洞箫.
寻思间,无嗔禅师已经开始吹奏.倦客一听是一支熟悉的曲子《苏武牧羊》,足以穿云裂石的箫声,将大漠黄沙、冰川白雪一一充塞到这仅只方丈的房间,一时感到悲凉壮阔,让人的情感不自主地融汇到了流胡十九载的苏武的身世与气节之中,仿佛红烛的焰火也因之而凝固了……
倦客一边听,一边慢慢饮茶,感觉苏武那种气节与执着,就如盏中之茶味一样,随着无嗔时缓时急,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的箫声,渐渐地变浓,其情其味直逼肺腑。茶中的苦味亦使人欲罢不能。
箫声在一段三度音阶的环回中慢慢低下去、此时倦客感到曲中所寄寓之情韵就如口中之茶一样,咽下去了但余味尚在……沉思中无嗔突然问道:施主这茶吃出味了么?倦客答道:晚生愚钝,刚刚品味出一点。无嗔道:看来施主是还想品下去了。那就继续吧,老纳再为施主吹一段曲,说毕鼓唇再吹。
但倦客却没有听出此曲的来历,只感觉是在和风袅袅的春日,一对情侣在相互诉说着一段难忘的往事,一种委婉缠绵的情调中却夹杂着几分哀永、几分无奈。但最终还是不得不放弃,此刻的一个休止符,让人感觉世间事在这一瞬间完全停了下来,时间、环宇,同时凝固在这一瞬!真个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短暂的停顿后,箫声再起,曲调归于平和、舒缓,口中的茶味也渐渐变淡……让人突然间感觉到所有的执着就融化在这淡淡的茶水和箫声中了。倦客突然说道,圣僧不必再吹了。就在此刻,曲子突然从高音一跌八度,在三声徐缓悠长的泛音中慢慢消失了……岂料拈花叟听到这里不觉倒抽一口凉气,陡然插嘴道这是本门祖师所创曲子!……倦客不容他插话继续说道:
这时,无嗔放下洞箫说道。看施主的神气,想必是知晓前一段曲子的。对第二段曲子,却不知出处,不过老衲可以告知的是这段曲子叫做《城南沈园对》。原本是需要两支洞箫同时吹奏的。而且两支洞箫还必须一枝是宫调一枝是商调,用以表达男女之间的对诉……施主不识此曲,但也能心领神会,凭此同老衲就确实是有缘之人了。
倦客此时还在沉思中,苏武的际遇与执着;放翁和唐婉那一段哀永又无可奈何的情爱与分离,这一切就演化在这一盏茶,两段曲的功夫里。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从捧着茶碗进入一片迷茫,到此刻的一片清凉,也就这一盏茶的功夫!
这时无嗔突然说道,老衲敢问施主:“为何为而来否?”
无嗔这一问,听在倦客耳中却有如当头棒喝!不自觉地放下了捧在手中的茶碗,感到一时间心中空空如也,竟然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何而来了。于是,倦客只好老老实实地答道:禅师容禀,晚生实在是无所为而来。
想不到无嗔竟然圆睁一双长长的白眉下那双精光四射的双眼,看着倦客道:善哉、善哉,原来施主的悟性竟是如此之高,施主可以去了么?倦客打一躬道:骚扰了,晚生这就告辞。无嗔说声:去吧旋又闭上双眼。
倦客轻轻退出门外只感觉一种说不出的舒坦,逆旅天下的惆怅,江湖沉浮的失落,以及此前对主人家以及老僧的种种疑问等,一刹那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心中不禁想到原来世间事竟是这样容易放下的。正是:“红尘岂少牵肠事,品透禅茶自等闲。”
第二日天方拂晓主人就叫醒了倦客,倦客草草梳洗后随主人来到一处房间,却原来是主人的书房,墙上一副对联是:
“扫几清风作帚;开窗明月为灯。”
另有一幅中堂:题着放翁的一首诗:
拂剑当年气吐虹,喑呜坐觉朔庭空。
早知壮志成痴绝,悔不藏名万衲中。
落款是:末学后进周继游题此以自警。倦客心道,周继游这就是主人的名号了。
主客寒暄后落座,主人指着桌上的几件物事道,这就是家岳要托付仁兄的事情。倦客道,尊岳与晚生恕不相识,怎么突然会有事相托?主人笑道:仁兄昨晚不是已经同家岳见面了么?家岳正是寺中的无嗔禅师,俗家姓长孙,但觉得此性在当今略显招摇,就从内人一辈全改性张。今日一早家岳差人送来这几件东西,并交代了托付仁兄的事宜。不过事前小可也的确是将仁兄落脚地在归州之事禀告了家翁,此事也巧,家翁所托之事就在归州。
倦客心道,这事也越来越奇了。不过在这蒙山顶上,这家人家的举止确实是与众不同,自古渔樵耕读就被誉为四大贤人,确实不错,此番得以结识这样的人物也算不虚此行了。
这才仔细一看:一件是那半幅对联;一件是那幅堪称无价之宝的折枝梨花;一件就是那只七节玉屏箫。
倦客不由说道:这几件东西如此珍贵,不知要托晚生送与何人?
主人说道:好叫先生得知,家岳乃剑南派嫡系传人。家岳祖上在清初参加了抗清义军,一直坚持到乾隆四十一年,在六十万清军长达五年的围剿下最后才放弃了根据地。家岳祖上沿金川河一路南下,后在夹关遭遇清军的堵截,经过血战,只身一人跃下悬岩,却因一横出崖壁的树枝而得以生还。后辗转来到蒙顶山上,却因误食毒果而命悬一线。
这一段往事让倦客听得惊心动魄,忙问道:后来又如何?主人言道:世间事巧在机缘。也许是冥冥中自有天佑吧,正在最危急的时刻,恰遇一位奇人救了他。说奇是此人乃是蒙山茶圣吴理真的后裔被人尊为银须老人,不但种茶制茶技艺了得,而且精通医道。昔日神农尝百草曾日中七十二毒,却因茶而解。在我祖奄奄一息之时,正遇银须老人经过此处,一看他面色已知究理,这蒙山到处是茶树,他顺手采摘了一把嫩茶,嚼碎后度如我祖口中,然后再替他运气推拿,待稍见好转后,就扶他回到自己家中。一幅汤药过后,我祖渐渐复原。从此就在银须老人家中住了下来。
银须老人只得一个女儿,最后将吾祖招为女婿,吾祖就在蒙山隐居下来,由此逃过了清军的追杀。
家岳就是吾祖的的第六代传人,他继承了剑南派和银须老人的功夫和医道,文武双修,却不料在四十岁左右时因练功不当,而导致不良于行。从此心灰意冷就到永兴寺去出了家。不曾想却成就了一代高僧。
说罢长叹一声!倦客问道:那禅师又有何事要托晚生?主人接着说道:剑南派原分阴阳二派,皆因在南宋末年抗元失败,撤退途中吾派祖师西蜀子和情痴女相互拿错了秘籍。因而后代弟子,在练功时不能做到功夫套路和练功心法的统一而无更大的建树。家岳就是在企图自行寻求突破时而失败导致身残,并不允许我等再行练功,只允许做一个本本分分的茶农。
后来听一位来买茶的客人说道,在归州某处曾见到一位异人,有一枝同家岳一模一样的玉屏箫,上边刻绘的是凤形图纹,也会吹<城南沈园对>……家岳知道,这一定是失散到该处的本门师兄,而且有我本门秘籍,只可惜家岳已年老身残,再也无暇前往。所以这次知晓了先生的为人、品格,又听说是当下落脚在归州时,就想请先生代为寻访自己的同门。这箫和半幅对联就是信物。说到此先生该明白了吧?
倦客问道,这位异人姓氏名谁,住在什么地方,有详细一点的说明么?主人说道:如果有详细信息我等早就寻了去了,哪里还会等到今日?那位客人语焉不详,他是当年旅游路过当地怎么记得许多?倦客又道,如果找到他又若何,是否就请他来蒙山还是如何?
主人答道:都不必了。我等资质愚钝,都非练武之人,能将先辈的医道和茶道继承下来已经尽力了。先生若果寻到家岳的同门就以这半幅对联为凭,将洞箫和这幅画交与他,他自会凭此解开本门心法的。此外让他知晓还有一位同门在蒙顶山就可以了,说罢长长一揖。
倦客赶紧答礼到:周兄休要如此客气。对这等忠义之士,我是敬佩无比,回去后定当尽力寻访。让贵同门早日团聚。主人说道:那就有劳了。此外,余还有一件东西相赠,说着递过一本手抄的小书,倦客一看封面上四个古朴大字《梅花古谱》,打开一看,是一本棋谱。倦客本来也喜欢下旗但棋力很勉强。得此赠自然很欢喜,连连道谢。
谁知主人却说道,先生还记得初来时我桌上那付残棋否?倦客答道:晚生看得不是太仔细放佛是 <独兵擒王>?主人道先生好眼力正是这局棋,陈抟老祖当年同赵匡胤下棋就凭此局赢了华山,此谱就是陈抟老祖所创请先生好好收藏有空翻翻,说不定先生今后有用得着的时候。时候不早了,先生的同伴们也起来了,我们先别过吧,后会有期。……
听到这里拈花叟马上说道:老花有个不情之请,倦兄能同我去一次蒙山么?倦客答道:我知道你想做什么,可惜你那位师叔在我离去后三天就圆寂了。真称得上是一位高僧,走得丝毫无有牵跘。拈花叟一时无语。
各位欲知倦客蒙山之行的之谜,请同拈花叟一同期待。
现将梅花谱中独兵擒王的棋局附在这里以飨读者诸君
如图红先车六平四车7平6;车七平三车6退1;车三进二车6退7;兵二平三车6平7;兵三进一黑无续招,红胜
简评:
在黑车黑卒双鬼拍门的情势下,红方首招弃车换兵乃唯一选择。次招红车悄然平三,一瞥之下难解其意,且红方以一车一老兵攻击黑方一车双士,有无必胜手段,令人疑虑。但平淡中见奇特,竟是谁也看不起的老兵匍匐两步,禁制黑帅,不动刀枪,强龙授首。如此棋局,别出机心,趣极妙极,非但赢者施施然而乐,输者也会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