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怎么,那些年(六十年代)总是天旱,因而走旱路夺高产是常有的事。走旱路,就是种苞谷、红苕。而红苕多了是没有那么多窖来保管的,于是,就有了造红苕切片机的事。 切片机由两个部件构成,可以固定在板凳的料斗上面配有带四张刀片的活动刀盘,红苕进入料斗,人用手摇动刀盘,刀片经过料斗内的红苕时,就将其刀成了片。鲜苕切成片,晒干后,可用它煮稀饭搭锅,又能磨面蒸膜吃,生吃也解馋的。那时,供应的细粮中还要搭配红苕面呢。 全县五、六十万人,有多少生产队?要多少切苕机?而且时间又是那么紧。最多也就是两个月。 县上抽调了全县的有关工种的工人(那是计划经济时代,上级一声令下,给参战的工人发工资就行了。听说那主管县长很是凶,工厂生产的锄头,挖石头要不卷口,否则给你扔掉----是后来批判他时说的),统一在县农机厂会战大造切苕机。 我们厂当然是主力,是生产铸件。 我曾亲眼目睹过那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缺少电,车间没有照明灯,仅有供小小的电动风机开炉时用电。白天造砂型,傍晚开炉浇注。女工打着火把给浇注的男工打劈火(将浇包上的浮渣拨开)引火(将型腔内的气体引出来),学徒工搬压铁,飞溅的火花发出耀眼的光芒、车间主任的吼声、挖铸件的人挖出废品时的惋惜声响成一片,让人对那场面充满敬畏之情。 其实那切苕机的金加工活不多,就是刀盘轴的车削,钻孔攻丝,加工铁摇把,刀片等后装配,这些是集中在农机厂的工人们做。 那刀盘上的刀片,工厂只能将刃口在砂轮机上磨出来,最后还得人工在磨石是像磨菜刀一样磨,这工作量大,就分给各单位去磨。 装在刀盘上的木摇手把,也是用量大的,本是调了前进社做雨伞的师傅来用手工车削,但工效底,我们厂的土工程师造了台电动的木车床(1KW),就解决了。会战完后,木车床随师傅到了前进社,还很继续工作了好些年呢(武斗时造手榴弹车弹柄,再“立新功”)。 人们的干劲真大,红苕耕完时,切苕机的生产任务也按时完成了。 不过那些切苕机,几年后,又回到了我们厂,不过,是当废铁买回来回炉的。 看着辛辛苦苦生产的东西,又当废铁收回来,心中还真不是滋味。 2013-8-30草 2013-9-5改 本帖最后由 huangguangyong2 于 2013-9-10 05:58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