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新雷
作为“读城记”栏目的主持人,第一次跳出来和读者们说说心里话。
其实我每期做完杂志,回头看自己做的东西,老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但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直到有一天我碰到了“阅读节奏”这个词,是节奏上有问题。即在读城记栏目的阅读节奏上,缺少一个必要的交代的环节,无论你叫它导语也好,引导页也好,就是少这样一个交代,所以栏目读起来的感觉是——上来啥也不说,反正就是啪的扔几篇文章给读者,我们自己没头没脑,读者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最终是大家对我们再也提不起来兴趣来。
因为读城记本身就是一个策划性很强的栏目,不做适当的交代,整个杂志的阅读节奏会非常地粗鲁,所以从本期开始,我尝试在前面以主持人的身份做一个中等篇幅的短文,把本期选题的角度,选题的原因,选题的思路做一个大致的交代——不是为了刻意的精致,但也绝不会粗鲁,这样我们才有下一步交流的可能。
让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本期我们要做购物中心,因为我们有一个购物中心品牌叫“九方”,所以思考购物中心的变化成为了我们必做的一门功课,本期就在于探索购物中心的“变”上。
我们应该恐慌吗?
据仲量联行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到2013年一二线城市的购物中心总量已经达到3000余家,商业建筑面积2亿平方米,是2012年开业量的2.9倍,例如在上海开业的“环球港”一个购物中心的总面积就达到了32万平方米,每层购物面积约4~5万平方米(想象一下6个华润超市叠了8层);到2014年间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20个主要城市将有约150个新购物中心开业。
我大致构想了一下未来的场景:未来一定会有两家购物中心都在你可接受的出行距离范围内,当两个购物中心里的商家品牌基本一样,你逛完这些品牌店后都有电影院可供你看一场大片,在你吃饱饭后也会有一个小广场供你喝点咖啡发会呆,那么你会选择去哪一家?选择的理由是什么?这个情景假设完全有可能在几年后成为现实,而无数个这样的我在做出选择的一念之间就会决定未来很多购物中心的命运。在这样一组数据下,我们应该恐慌吗?很明显,同质化的大潮已经来袭,如何应对这一变化?
为什么要在购物中心里养猪和开画廊?
这是我的同事们给我提供的一组照片,他们平均每个月都会到全国各地考察各式各样的购物中心,按照我们对购物中心的常规理解,不常规的“奇葩”终于出现了。
北京侨福芳草地:号称北京最具现代艺术气息的购物中心,“天天办展览,日日搞艺术”,我刚开始以为是最具现代艺术气息的“又一个798”,结果我的同事说是——“购物中心”,但是“它真的很像深圳华侨城的OCT艺术中心,不像购物中心”我装出一副对艺术中心很有研究的严肃面孔回应到。后来我去“大众点评网”上搜索了一下消费者的评论——基本全5分,而且最常的用语是“没事儿就爱往那儿跑”——我相信这是每个购物中心的运营商最愿意看到的,侨福芳草地悄无声息的已经做到了。
上海K11购物中心
我唯一记住了个物件——这个物件的名字叫“城市农场”。在我粗俗的理解为“这不就是个猪圈吗”的“猪圈”旁边,听我的同事介绍说就紧挨着一家吃简餐的西餐厅。“‘可以在猪圈旁吃饭的购物中心’,他们下次可以这样为K11打广告”,我在心里默念:“奇葩”的出现,意味着变化的出现。如果不把视野放开,我们真的可能会被淘汰。
最后,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话题:智能手机对购物中心有什么影响?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时代一个很重要的行为特征就是:你被替换的成本越来越低,使用者已经养成了不断寻找替换者的习惯。是啊,消费者好像越来越难伺候了。但是目前,还没有人能帮我回答这个问题。
“做好让用户可以轻易把你替换掉的准备,用户才会决定用你,你也会不断做的更好”这是我一位做IOS应用的朋友告诉我的,让我把这句话作为结尾——如果不能敏锐地意识到行业里正在发生的变化,你就会死亡,不管做什么行业,这是通行定律。
那么接下来,我们该进入一本正经的阶段了,我们想和您一起探讨,究竟在购物中心的发展历程中,营商环境、消费创新、运营商自身都在发生着什么变化?
(感谢我的同事刘松亭、于欣提供的图片以及两位所描述的有关购物中心的有趣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