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始建于何时无从考究。不过侗乡世代相传,从有侗族村寨的时候起,就有鼓楼了。据清代雍正年间有关资料记载:侗人“以巨木埋地作楼高数丈,歌者夜则缘宿其上……”可见明末清初开始见于史册了,距今约三个多世纪。鼓楼内部的底层是文化休憩区,以前供人们开会和表演节目,现在多为当地人休息的场所,部分鼓楼安有电视机供大家观看,就像我们80年代看公共电视的场景。
侗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有集中居住的特点,较大的侗寨上千户人家,小者三、五十户。侗寨鼓楼一般是按族姓建造,每个族姓一座鼓楼。如果侗寨族姓多,往往一寨之中同时有几个鼓楼并立。
鼓楼以杉木凿榫衔接,顶梁柱拨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通体全是本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朽不斜。这充分表现了侗族人民中能工巧匠建筑技艺的高超。
鼓楼的含义应该是侗寨古时放鼓之楼。因此,有鼓则有楼,有楼则置鼓,后来人民习惯,俗称鼓楼。桦安放于鼓楼高层。在侗族历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议,起款定约,抵御外来官兵骚扰,均击鼓以号召群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