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219|评论: 25

[以文会友] 五木南天门景区的文化特色──道教文化之二(二)竹隐亭楹联:竹亭隐高士,诗卷集蚓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29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竹隐亭。也在九曲天阶中:
144500r22jztvt522kc5j2_conew1.jpg
(注:此图源于海峰石先生的原图)
   亭柱上有一楹联:竹亭隐高士,诗卷集蚓鸣。
      竹隐寺之名和上联“竹亭隐高士”,笔者认为都是源于魏晋“竹林七贤”之典故。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 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总的来说,他们的思想观念都与道教的理论基础和教义相关。九曲天阶的上山段两旁种植了大片翠竹,翠竹林中修建一座亭子并名曰竹隐亭,更显示了这里的浓郁文化色彩。
     下联“诗老集蚓鸣”则有些深奥:“诗老”是对诗人的敬称。意谓老于作诗者,作诗老手。 如宋· 苏轼 《凤翔八观·王维吴道子画》诗:“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 清· 顾宗泰 《怀师友诗·袁简斋太史》:“ 六朝金粉剩名园,重过难招诗老魂。”“蚓鸣”则是一个比较少用的生僻贬义词,乃成语典故“蛙鸣蚓叫”的变通用法。“蛙鸣蚓叫”本指青蛙与蚯蚓的鸣叫。比喻浅陋的识见或议论。 出自清·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书坊刻诗话后》:“小慧私智,不知大体,自安於蛙鸣蚓叫,君子亦无校也。”“诗老集蚓鸣”全句的意思是说,作诗老手写出的诗,没有相当品位的人往往因为读不懂,反而发出一些就象蛙鸣蚓叫的浅陋识见与议论。可见文人不用粗话就能把低俗的人贬斥一通,也是一种文化品位的体现。南天门景区建竹隐亭而用“竹亭隐高士,诗老集蚓鸣”的楹联,提升并彰显了景区和策划者的文化品位。
本帖最后由 敢爱敢恨 于 2013-10-29 18:25 编辑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3-10-29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victory::victory::victory: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9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峰石 发表于 2013-10-29 15:2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handshake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9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峰石 发表于 2013-10-29 15:2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海峰石  看来,你不是南天门景区的谋划者,也是主要参与者哦.
──谢谢抬举!其实笔者既不是谋划者更不是参与者,只是一个在县城从事多学科知识实践应用的爱好者,也是一个旅游爱好者,9月下旬去那里游览了部分景点,在这次发的文帖中引用您的几个原图景点还没有走到。笔者看到那些石刻、匾额、楹联、塑像……,觉得一般人是弄不懂的,故以个人的见解做些解读,便于人们理解。说不定景区的策划者们还会有意见哩!

发表于 2013-10-29 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些文化底蕴。

发表于 2013-10-29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是有心人,对文化深有研究,不过我有两点不同看法供参考:一是这幅对联应当是“竹亭隐高士,诗卷集蚓鸣”,是“诗卷”而非“诗老”;二是该联取自五木石马村当地一位古人的掌故:陈凤,石马村人,明成化年间进士,官至刑部主事(一说吏部主事),由于其人生性高洁,淡薄名利,醉心道学,因此在仕途的巅峰时期辞官回乡隐居,悉心研究道学,其间建竹隐亭一座,供其修行之用,并著有诗卷《吲鸣集》一集。南天门栈道上的“竹隐亭”即取其诗卷之名,上联“竹亭隐高士”是指竹隐亭中隐居着陈凤这样一位高洁之士,下联“诗卷集蚓鸣”即指陈凤在隐居期间著述的《吲鸣集》。不一定准确,仅供参考。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9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秋风秋月 发表于 2013-10-29 17:22 http://bbs.mala.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楼主是有心人,对文化深有研究,不过我有两点不同看法供参考:一是这幅对联应当是“竹亭隐高士,诗卷集蚓鸣 ...


谢谢指正!抱歉!笔者9月下旬来景区旅游时,还没有看这个竹隐亭,是后来在网上看到海峰石网友拍摄的照片才知道有竹隐寺,是笔者浅薄,把图片上的抄书“卷”字误认为“老”字,不知典故出自当地所作出的妄解,实在有辱陈老斯文,应以当地所出及朋友的解释为准!《蚓鸣集》之“蚓鸣”则是陈凤所用的自谦之词了。其它见解中若有错误也请先生指正! 本帖最后由 战立克 于 2013-10-29 18:20 编辑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3-10-29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秋风秋月 发表于 2013-10-29 17:2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楼主是有心人,对文化深有研究,不过我有两点不同看法供参考:一是这幅对联应当是“竹亭隐高士,诗卷集蚓鸣 ...

六朝金粉剩名园,重过难招诗老魂。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3-10-29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宿儒陈凤能够望峰息心,回归山林,可能虽无竹林七贤的风流倜傥以避司马氏迫害之意,却有追慕竹的品格之心吧。

发表于 2013-10-30 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那联是不才与另一老老师作的(景区全部楹联)。秋风秋月、战立克、海峰石三位老弟的始解、正解和分析都属才厚之人。作者算找到知音了,快哉!

发表于 2013-10-30 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果然引起蛙鸣蚓叫一片了!

发表于 2013-10-30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竹隐亭由陈凤私家所建,另有两位高官为其附记二篇,景区还未刊出。只贴“碑记”,便于各位了解亭和陈老的全貌
                                            碑    记
    一、三篇名文皆源自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四川保宁府志•艺文卷》。
    二、名文作者及生平简介
    汪  鋐,字宣之(1466-1536),弘治十五(1502)登壬戌科殿试二甲。江西婺源人。一生经历四朝,官至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是明代抗倭名将。事载《明史稿•汪鈜》、《明嘉靖保宁府志》
    董  越,字尚炬(1430—1502),江西宁都人,明成化五年(1469)进士,授编修,累官至工部尚书,逝后赠太子少保谥“文僖”。曾出使朝鲜,有《朝鲜赋》名世。事载《明史稿•董越》、《明嘉靖保宁府志》和《中国人名大词典》
    陈  风,字文瑞(生卒年月未详),今平昌县五木乡人,明成化五年(1469)进士,刑部主事。性淡名利,屡次乞求退职家居,种竹,有竹隐亭一处,朝中名士撰文赞颂,怡然自得。所著有《蚓鸣集》已佚。原载四川《旧通志》、《明嘉靖保宁府志》、《巴州志校注》、《通江县志》。
    三、收藏此书者为巴中刘瑞先生,今年已登九十四岁大寿。
    四、原本为木刻本,又经多次复印,字迹黑疤、断句缺行只得用“□”表示。
    五、原文竖排,无标点。此稿由何茂森、李景唐点校,
    六、总体策划:平昌县文广新局。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生姜 发表于 2013-10-30 07:5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其实那联是不才与另一老老师作的(景区全部楹联)。秋风秋月、战立克、海峰石三位老弟的始解、正解和分析都 ...

惭愧!笔者在图片上认了别字而错解,离题千里出洋相也:lol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生姜 发表于 2013-10-30 08:19 http://bbs.mala.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竹隐亭由陈凤私家所建,另有两位高官为其附记二篇,景区还未刊出。只贴“碑记”,便于各位了解亭和陈 ...


谢谢!笔者已另发了修正稿(http://bbs.mala.cn/thread-8002717-1-2.html)请老先生斧正! 本帖最后由 战立克 于 2013-10-30 12:09 编辑

发表于 2013-10-30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蛙鸣蚓叫”比喻浅陋的识见或议论,这个没有错。但这里的“蚓鸣”在这里与上联的“高士”相对,应是自谦之词。哪会是你这般解读?(“诗老集蚓鸣”全句的意思是说,作诗老手写出的诗,没有相当品位的人往往因为读不懂,反而发出一些就象蛙鸣蚓叫的浅陋识见与议论。可见文人不用粗话就能把低俗的人贬斥一通,也是一种文化品位的体现。)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卵一坛 发表于 2013-10-30 08: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果然引起蛙鸣蚓叫一片了!

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在飞花 发表于 2013-10-30 13: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蛙鸣蚓叫”比喻浅陋的识见或议论,这个没有错。但这里的“蚓鸣”在这里与上联的“高士”相对,应是自谦之 ...

谢谢指正!若无笔者之蛙鸣蚓叫,哪会引出当年陈凤回乡隐居修道著《蚓鸣集》之掌故来!但笔者已另发了修正稿,请参阅:http://bbs.mala.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002717&page=1#pid37288558

发表于 2013-10-30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了解了,谢谢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3-11-2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哦,明白了,楼主辛苦。

发表于 2013-11-3 18:32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伯牙遇子期,知音最难寻。平昌论坛多点文化显示出较高的品味。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