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抗震救灾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芦山地震后成立,是中国首个灾后应对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平台,被誉为官方与民间合作救灾的一个创举。通过半年实践,已逐步形成公益组织眼中的救灾样本—“雅安模式”,也为灾区重建和社会改革注入一股新鲜血液。 与此同时,该中心广泛开展灾后需求调查,建立公益项目库,引导社会组织有序有效地参与到灾后重建中来。截至目前,该中心累计对接社会公益项目493个,资金合计约11.46亿元。 发展竹林产业灾区重建找到致富项目 芦山地震发生后,志愿者陈涛第一时间就来到了地震灾区,由于其所属的“大地服务社区”主要是从事社会生计发展项目,抢险救援任务完成后,陈涛就选择留了下来。他说,“我总想着要为灾区群众做点什么。” 在雅安抗震救灾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中心的帮助下,陈涛来到天全县新华乡柏树村。在柏树村的调研中,陈涛发现当地处于山林地带,人多地少,平均农田耕种面积不到1亩。在他看来,传统的农业项目不适合这里的实际发展。在天全县服务中心的帮助下,陈涛在柏树村住了下来,与当地干部群众一道,思索致富的新路。 今年6月的一天,陈涛看着山林背后的一大片竹林,突然想到可以利用这些竹林做文章。村民告诉陈涛,以前村外有一个小的造纸厂,村民偶尔会将竹子砍下来,送到造纸厂去做原材料,一斤一毛钱。后来造纸厂倒闭,竹林就再没有被利用起来。 陈涛得到这一信息后,立即进行联系,很快就有一家企业愿意出5毛钱一斤,收购加工后的竹丝。陈涛还请来专家,调研后发现,除了利用竹子造纸,大片的竹林还适合培育原生态的竹荪。 服务中心搭台洽谈签订援建项目153个 “但发展这一系列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陈涛说,通过大地服务社区与基金会的沟通,目前一家基金会愿意投资45万元,扶持当地村民开展竹林生态产业的建设。 “包括收购竹丝的厂家、具体的合作社都已基本敲定。”陈涛说,预计最快本月内,柏树村的竹林产业就能正式投入运行。 此外,陈涛等志愿者还将在柏树村培育产业生产能手,帮助建立合作社、注册产品商标。他预计一至两年内,村民就能自己熟练地掌握整个产业生产、流通过程。 事实上,陈涛的这一项目,只是整个雅安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中心对接公益项目的一个缩影。在芦山县志愿者服务中心内的一堵墙上,写满了正在实施和即将实施的社会组织公益项目。 该中心负责人介绍说,灾后重建任务重、项目多,中心通过搭建平台,大力争取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加入到软硬件项目发展中来。 截至目前,中心就已经梳理出各类援建项目350个,已洽谈和签订意向性协议153个。 有效协调对接引导重建项目有序投入 雅安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心成立后为受灾群众、基层政府、社会组织志愿者之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同时中心本身也成为了一个灾后重建的“项目市场”。
据了解,目前在中心的协调下,由社会组织参与的重建工作中,主要涉及教育、卫生、社会福利等方面,新村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截至目前,雅安服务中心累计对接社会公益项目493个,资金合计约11.46亿元。其中,协同各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已实施完成项目204个,合计约1.29亿元。通过在灾区开展广泛而又深入的调查,该中心梳理出一大批公益项目库,并通过定期组织召开项目通气会、项目发布会、项目对接会等协调机制,引导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有序有力地投入到灾后重建中来。该负责人说,“这样可以避免社会公益组织,盲目地选择同一个项目或是有足够的资金而无合适的项目,让社会各界爱心,都能够有效地投入到灾区最需要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