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9838|评论: 5

百善“孝”为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1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孝”字的金文由两部分组成:上部是一个“老”字,像一个老态龙钟、弓腰驼背的老人,下部为“子”,是一个小孩,全字看上去像一个小孩牵扶着老人行走状。这“孝”字真是形神兼备:上有老下有小,弓身行走,有子托持;它的本义极为传神——对老人孝顺。
    《说文解字》指出:“孝,善事父母者”。早在西周、先秦时期,“孝”的道德观念就已形成,人们把善于听从老人的教诲和服侍老人的行为称之为“孝”。到了汉代,其内涵更加完善。古代的“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健在父母尽孝;二是对已故的父母及祖先“追孝”。前者主要表现为奉养、关照、尊敬与服从;后者则是对在世父母孝行的延伸,主要内容是追思与缅怀,决心继承先辈的事业并发扬光大,薪火相传,绵延不断。
    在封建社会,“孝”一直都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也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婚姻、家庭关系的准则。孝敬父母不只是“赡养”那么简单,在儒家的理念中,“百善孝为先”!所有的善行都是从孝开始的,除赡养这个基本要求之外,还应该让其父母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使他们能在晚年享受天伦之乐。
    孝老、敬老方面,历代帝王将相和文人学士留下了不少趣事佳话。最著名的是《二十四孝》的故事传奇,如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亲赏汤药、怀橘遗亲等等。当然,它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有的孝子行为不尽人情,甚至带有某些荒诞成分或迷信色彩,如埋儿奉母、恣蚊饱血、赏粪忧心等。因此,对于《二十四孝》,我们应以批判地继承,吸取其精华,摈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儒家的理念,历来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读书人所追求的理性境界。四者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很难设想,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孝顺的人会善待普通老百姓(衣食父母);一个连基本的家庭责任感都没有的人,居然会对人民、对国家敢于担当、尽职尽责、以天下为己任?于是“孝”的伦理思想便渗透到历代历朝的刑律之中。执政者都会选择并采取严厉的法律、法规来惩治不孝、忤逆的官吏,如在有名的《唐律疏议》里,“不孝”被定为“十恶”重罪之一,违者严惩。明朝天启进士、翰林院庶士郑曼,就是因为不孝的罪名被凌迟处死的。因此,“已孝治理天下”,可以说是独具特色的中国式孝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的敬老佳话“千叟宴”。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相对而言,国运昌盛,经济繁荣,史称“康乾盛世”。当时,康熙、乾隆曾在宫中举办规模宏大的千叟宴,以倡导尊老、敬老之风,被后人赞誉至今。当然,其中也有作秀的成份。乾隆皇帝亲自为90岁以上的寿呈星一一斟酒。当时推为上座的是一位最长寿的老寿星,据说已有141岁。席上,乾隆和名臣纪晓岚还为他作了一副对联:“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上联的意思是,两个甲子年120岁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岁;下联是古稀双庆,两个七十,再加一,也正好141岁,堪称绝对,传为佳话。
    纵观历史,“以孝治天下”已成为中华民族两千多年传统社会的治国纲领,孝的观念早已潜移默化,深深扎根在国人的心目之中,血脉之中,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言行,由此形成挥博大精深、蔚为壮观的中国孝道文化。这是华夏子孙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传家宝!汇聚正能量,弘扬主弦律,它将有助于当今社会,开创和构建富有中国特色、彰显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巍峨大厦,这是毫无疑义的。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78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3-12-6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发表于 2014-4-18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觉得这是一个值得看的帖子!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