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乐辅通辅导王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lefutong
学生王某,男,16岁。该生升入初三时,其所在学校同年级共有10个班级,550余人。在第一次考试成绩为年级第426名。在该生身心健康、家庭教养、思想品质、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习动机、努力程度等各方面均无明显漏洞和缺陷的情况下,到第二次考试时,其成绩已经从原来的年级第426名降至第472名;第三次考试继续下降到年级第512名;其后又在下一次期中考试时成绩降至年级第548名。
是什么原因导致该生的学习成绩连续下降?在该生升入初三后,原来并不监管学生家庭作业完成情况的家长,现在开始对其学习行为严格监管了。因为升入高中需要很高的分数。特别是在学生的成绩开始下降以后,家长的监管和要求都变得更加严格。经了解得知其学习成绩下降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家长对其学习过程监管过严造成逆反而引起的。
王某说:导致他学习成绩下降的直接原因是学习兴趣下降,甚至厌学。对学习无兴趣或厌学带来一系列麻烦: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走神等。于是导致写作业速度变慢,为了完成任务就糊弄作业。后来,发现自己成绩逐渐下降时,认为自己什么学校也考不上了。于是,学习时心情更沉重了。
偶尔感到学习累了,提前休息或做些非学习活动时,便会受到妈妈指责,如“你不想好啦?”“人家都在学习,只有你一天只知道玩”……听到这些话,开始一阶段,还能坐下来学习,但带有很强的抵抗情绪,一边学一边还想着妈妈的话,学习效率低。后来,当妈妈唠叨时,被试就用自己的行为与妈妈对抗,不管妈妈怎样说,自己也不愿坐下来学习。
以后,妈妈总是忧心忡忡,觉得孩子在一天天变坏,必须严格地管住他。而该生则认为妈妈太过份了!于是,满腔愤怨的火气,情绪极度消极不安,渐渐地沉淀在记忆中,形成条件性情绪反射联系。即在家中自习的环境成了引起消极反应的刺激物,一进入自习环境便被自动地引发的消极情绪弥漫整个心境,进而产生更多的学习疲劳、注意力分散、自动出现小动作等消极行为。
该生的消极行为更加剧了母亲对他的不信任和对学习过程的监管。也加重了母亲在监管其学习过程时的语言、思想方法等等的消极情绪化色彩。于是,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恰好这时,他母亲又从报纸上看到一篇关于一名12岁的少年,因学习负担过重,承受不了家长的严格要求而跳楼自杀的报道,思想上受到震动。从此,其家长改变以前对该生的监管方式与态度,变多批评、多指责为表场、鼓励。疏导调整一个多月后,在一次月考中,该生的学习成绩由年级第548名回升到年级第416名。这说明这一个月内他的学习效果基本恢复到以前的水平了。
据某中学对初三年级50名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的调查,家长的教育方式属于耐心说教的占3%,粗暴打骂的占36%,过分溺爱的占45%,放任不管的占16%;对待子女的学习,督促辅导的占2%,“只辅不导”的占32%,不闻不问的占66%。调查结果表明,在初二被“淘汰”孩子家庭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教育方式不正确,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重视等问题,或放纵溺爱,或放任自流,这样的不良环境导致了孩子心理失衡,学习效率低下,不愿意和家长交流。他们大多数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害怕读书。长此以往,心灵上造成挫折,最终成为学业道路上的落伍者。而有些原来在小学阶段成绩不突出的孩子,由于家长重视,家教方法得当,帮助孩子建立起一个较为规范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孩子的学业进入中学后,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在初二这个分水岭上脱颖而出,成为后来居上的优胜者。
有句话说“初一不分上下,初二两级分化,初三天上地下”。虽然说的有些夸张,但还是不无道理的。因为初一的时候大家刚进中学,差距还比较小。学生成绩水平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进入初二年级时这一差距有增大的趋势。因为初二时学习的科目会增多,另一方面,知识的难度也加大,这时就比较容易产生两级分化,这种分化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到了初三,学习的科目就更多,而又面临中考,大家的压力都很大,有些同学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可以说,到了初三,如果想大幅度地提高成绩还是有些难度的,因为大家初三时都很努力。所以说,我们要想中考中取得好成绩最好提早开始准备。
造成初二两级分化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1.初二的教学内容增加。升到初中二年级后,学科增加(如物理),各科难度有所增大,教材内容也较以前复杂,广泛,教学要求相应地提高,另外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思维方式由“形象思维”为主,变成“抽象思维”为主。
2. 初二年级学生年龄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即平时所说的“心理断乳期”,也是孩子容易产生逆反的时期。 初二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生理上的发育必然带来心理上的变化,出现对异性的好感,情绪极不稳定;另外他们一面有独立要求,一面又有依赖心理,他们试图摆脱大人的约束,却又不能完全自立,心理上处于断乳期。他们成为准毕业班学生,学习上也处于突变期;思考的问题开始多了,注意力就比较难于集中到学习上来。
3. 初中是智力发展关键期,尤其从初二开始,学习对系统思维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个阶段学生高速发展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分类、自省等能力正是形成系统思维所必需的要素,中学的知识体系正是良好的训练工具。但是个人的发育程度因人而异,有些孩子发育得晚一点,后面潜力还很大。另外,有的孩子的兴趣不在学习上,如果调整过来,学习也能突飞猛进。
在这个阶段,一部分有毅力、学习自觉、学习习惯良好的学生,通过初一的适应与摸索,形成特有的学习方法,学习兴趣浓厚,在初二学习中会更加得心应手,成绩越来越好;而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控力差的学生,成绩自然很差。
还有部分学生尽管看似学习很认真,但仍然按小学的思维方式去学习和思考,当然会变得力不从心,并且因受挫而丧失了学习信心,而且这样的孩子还会随着学习内容的加多、加深落下更远。此外,家庭的困扰、亲子关系对立等也对初二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有一定影响。
要减少初二学生学习分化严重,防止成绩滑坡,作为家长,首先要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家庭环境。家庭变故,父母的争吵,工作的变化等都会使孩子分心,对孩子的情绪有影响,进而影响到学习。所以尽量保持家庭的和谐、稳定,尽量不改变生活状态。如果非改变生活状态不可,也要考虑孩子的承受力。有些事情应尝试着跟孩子沟通,取得孩子的理解,孩子也在承受中慢慢长大。
家长要看到孩子初二阶段的学习在整个初中学习阶段中的地位和这一阶段学习的特点,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系统思维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搞好学习的主要因素, 对个人的学习终身受益。然而,部分小学和初一的家长怕孩子吃苦受累,希望孩子能快乐成长。现实却容易造成学生贪玩成性,不思进取,学习习惯非常糟糕;还有部分家长督促、教育不够,也使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要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加以指导,比如聪明的学生,要注意提高学习的计划性,思维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忍耐力等。帮助他们养成反思的习惯。而学习上费功夫不少,但是学习成绩总不理想的孩子,有可能是学习不适应性的表现。可以加强学法指导,也可有意识地让孩子跟其他成绩优秀学生多接触学习,借鉴其他人好的学习方法和经验。
对成绩已经退步了的孩子要查漏补缺,把落下的内容尽快补上,同时扎实学好目前的课程;而对学习很不认真成绩滑坡的孩子要及时找原因,客观公正,切忌一味批评、训斥。鼓励总比批评效果好。给孩子时间,允许他们慢慢成长。
家长不论多忙,都不能忽略了孩子,要时刻关注孩子独立意识高涨等身心变化,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交友状况,多与孩子亲情交流,多与老师联系。发现肯定孩子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理解和尊重,父母期望的结果往往就会水到渠成地实现。
中考表面上是初三的事,但从长远上来讲,初二的意义更为重大。初二分水岭之所以重要,主要一是学习内容增多、二是家庭教育正处于转型期、三是孩子智力和心理发展千差万别。孩子的学习压力大,老师和家长(尤其是家长)的教育压力也大,所以家长一方面要多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另一方面要给孩子提供符合孩子学习需求和特点的环境,以满足孩子个性化学习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