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硕士研究生、文学博士后,王启涛走过了一条扎实的求学之路。登上央视《百家讲坛》这个家喻户晓的“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讲台,王启涛凭借的是渊博的学识。 “大雪”前最后一个周六,王启涛回南充给舅舅过生日,接到南充晚报记者李波的采访请求,他说,在高校负责新闻宣传数年,还是首次接受家乡记者的采访。他们的话题自然从《百家讲坛》聊起。
过“六关” 终获《百家讲坛》入场券
一副普通的眼镜,一件褐色的休闲衣,圆脸和浅平头交织构成一副和蔼的脸孔。“我出生的南图乡离县城不远,如今那里已并入金城镇。”开门见山拉起家常,王启涛与南充晚报记者李波记者一下子拉近了距离。
提及上央视《百家讲坛》,王启涛说纯属意外。2008年春,央视《百家讲坛》数位编导到四川寻找主讲人。在成都期间,栏目编导从成都高校中共邀请到30多名教授和学者。“当中就包括我。”经过严格的试镜后,过了一个月,编导从北京打来电话:“第一关过了。”接下来看看讲什么题目。
5月12日,四川发生“汶川特大地震”,央视很想为四川做点什么,或许是出于四川旅游业持续发展的考虑,该栏目当时想推出《蜀地探秘》节目。
几经交谈,王启涛与栏目组达成共识:以李冰治水为背景,讲述伟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选题敲定了,但接下来还得过‘六关’。”虽然此事已过去多年,王启涛对当年一幕仍记忆犹新。共识形成后,编导约他面谈,王启涛后来才知道,这就是再面试;后再对他录像,等待审查两个月后,他再去北京,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厅录制节目看效果。过关后再正式录制。节目录制过后再被审查。通过后最终才得以播出。
“只有得到‘播出’的通知后,才算成功。”如今已两次登上《百家讲坛》的王启涛说,当年与他一道受邀的候选者中,只有他一人胜出。
讲述历史 坚持还历史本来面目
登上《百家讲坛》,王启涛首讲《李冰与都江堰》。
“到北京后去央视录制节目,在首都机场打的时与的哥闲聊,他听说我是四川人,于是在车上提问:都江堰这个地名的由来?”是啊,都江堰为何叫这个名呢?虽然历史上对都江堰工程的记载颇多,但这个问题还没有答案。
经过一番考证,在讲坛中,王启涛专门就此作解:“都”就是汇聚,“江”就是江水,“堰”就是堤坝。“把所有的江水都汇入此处,修个工程,这就是都江堰取名的来历。”“都江堰是世界上著名的无坝引水工程,但是当初修建时可能是临时有坝的。”王启涛说,如此解释他可谓第一人,“从目前反馈的信息来看,还没人对此有另外的说法。”
在观众心中颇有知名度的《百家讲坛》上讲授历史,王启涛感到一股无形的压力。为此,他查阅了大量史料,他读博士后的专业帮了他大忙。历史上李冰并没有儿子,那么,“李冰父子修都江堰”一说又源于哪里呢?通过查史料,王启涛发现,唐代以前的相关记载中,均没有李冰父子共同修建该水利工程一说,而在后来的史料中出现此说,有可能系后人因感恩李冰,妄断历史并加上的。
为此,王启涛在讲坛中,以厘清历史着眼,在都江堰工程中只字不提李冰之子。“在2集讲坛《李冰与都江堰》中,我回答了都江堰工程的几大功用,一是军事防御、二是农业灌溉,三是方便交通,四是减灾防灾。”
传播知识 饱含忧国忧民之心
《李冰与都江堰》在央视《百家讲坛》播出后,引起学界及听众一片赞誉。两年后,他再受邀登上《百家讲坛》主讲《心怀天下范仲淹》。今年10月初,央视《百家讲坛》播出该节目,王启涛落落大方,谈吐自如。与首次登坛相比,多了一份自信和潇洒。
在王启涛看来,他讲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范仲淹,何故?“范仲淹是个大嘴,口无遮拦,在官场上打不走。”王启涛说,范仲淹是个性情中人,看不惯皇上他要说,看不惯大臣他要说,看不惯朋友他还是要说。“他活得很简单,也活得很累,而复杂的社会让他事事不顺心,虽如此,他仍心怀天下,一生忧国忧民。”王启涛评价范仲淹,他有政治素质、有军事才华,有教育家的人格魅力。
此前,王启涛还做客中国教育电视台,讲述了十集《拿破仑》,五集《雨果》。“新时期的学者一定要有国际视野。”王启涛讲《拿破仑》时,同样力争还原历史,讲其喜怒哀乐,恋爱、婚姻及生死。同时,总结其一生成与败,尤其是性格缺失、决策失误,将其从神坛上拉回人间。他认为,眼下我们的管理者,当从其身上汲取教训。
传播国学 将首次走向欧洲讲台
读书以来,王启涛学得很苦,也很扎实。这份执著,成就了他仪陇县山乡农家子弟走向高校讲台的梦想。
回忆当年的求学路,王启涛说,当年考入川师大时,是国家对师范生的政策让他衣食无忧。“那阵每月十七块五的生活费,每天都可以吃到肉。读研究生时,又逢带薪学习,每月170多元钱的费用,学习期间生活也过得很好。”王启涛因此从心底里充满感激。20多年后,父亲给他算了笔账:读大学四年,家里仅为他支付了347元。
感恩社会,王启涛知道回报,最好的回报首先是家乡。“我是四川人,首登《百家讲坛》,我选定《李冰与都江堰》,就是希望通过讲历史,宣传四川的美丽。”果然,节目在央视科教频道和国际频道反复播出后,赢得外界强烈反响,都江堰的旅游业更加兴旺。
或许是《李冰与都江堰》、《心怀天下范仲淹》、《拿破仑》和《雨果》成就了王启涛。今年国务院侨办从《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中物色两名学者到国外讲学,王启涛成功入选。这个月下旬,即将赴英国和瑞典。“此行主讲中国文化和巴蜀文化。”王启涛坦言,自己成功入选,得益于一口流利的英语。“这两个地方的听众一是华人,二是洋人。如果语言不过关,很难讲,弄不好听众听错意思,还会起反作用。”
结束采访,王启涛通过南充晚报记者李波坦言:如有可能,他一定回南充参加讲堂活动,“南充历史文化悠久而厚重,通过讲述,无疑会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宣传家乡并提升家乡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