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走”基层 群众欢迎
目前,“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在全省如火如荼开展,广大党员干部纷纷走出机关、走进基层,查访民情、倾听民声、了解民意、解决民难,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密切党群关系、推进基层发展、促进基层和谐。 其实,走基层只是方法途径,“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才是最终目的。领导干部唯有把组织要求和基层期盼有机融合,带着使命感、责任心、真感情走基层,才能让“走基层”效益最大化、群众最欢迎。
领导干部要“真”走基层,才能让群众欢迎。由于领导干部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机关是工作的主阵地,下基层的时间相对较少,与基层群众零距离接触的机会相应较少。因此,必须统筹安排工作,合理分配时间,确保把走基层落到实处。切不可以“工作忙没时间”为由,把下基层变成一句空话,或是偶尔一两次“象征性”下基层、问问基层干部“了解式”走基层、打打电话“间接式”走基层。只有真正走出机关、走进基层、走进群众,让广大基层群众看到领导干部的身影、听到领导干部的声音、见到领导干部的行动,才是真正的走基层,才是基层群众欢迎的走基层。
领导干部要“深”走基层,才能让群众欢迎。领导干部走基层,特别是到农村地区,到乡镇、村组,到公路沿线和“示范点”、“亮点”是不是不可以,但仅此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基层范围很广,情况各有不同。一些隐性的、深层次、复杂的情况如不身临其境,难以知其究竟;加之某些基层干部习惯做“表面文章”、“面子工程”,对于存在的问题避而不谈,要么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要想全面、准确地了解真实的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发扬“远征”精神、“探究”精神,亲力亲为,深入到偏远贫困地方、深入到矛盾集中的地方、问题复杂的地方,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坚持走群众路线,与基层群众特别是困难弱势群众、希望解决诉求群众交心谈心,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愿望,征求他们的意见,从他们中看到基层存在的问题,思考解决的办法,同时改进工作作风。要坚决杜绝舍远就近、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式的走基层,这样的走基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走基层,这样走基层实质上是形式主义、是政治作秀,势必造成对基层了解不深、认识不透、把握不准,进而导致工作决策失误、基层群众反感。领导干部多往山村走、多沾泥土味、多带人情味,这样的走基层,群众一定会欢迎。
领导干部要“实”走基层,才能让群众欢迎。既然领导干部走基层,落脚点是为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那么,领导干部在接触基层一些实际问题特别是一些亟待解决又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就要想想共产党人的宗旨、领导干部的职责,从而敢于直面问题、勇于攻坚破难,实实在在地为基层干部群众解决几个问题,办好几件实事,让基层干部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领导干部走基层带来的好处。这样的走基层,必然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反之,如果遇到问题畏缩不前,或者浅尝辄止,甚至搪塞敷衍,问题依然摆在原地,群众怨气憋在心里,这样的走基层违背了组织要求,让群众感到失望,只能让群众厌恶。
领导干部要“简”走基层,才能让群众欢迎。由于机关领导身份特殊,基层干部群众往往视其“高贵”、心生“敬畏”、唯恐“得罪”,因此,领导干部走基层往往受到特殊礼遇。领导干部切不可因此洋洋自得、忘乎所以。须知,再大的领导也来自基层一线、来自普通群众,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始终要为民掌权、为民服务、为民公仆。只要坚守这种信念,领导干部走基层,就能自觉做到不显摆、不声张、不铺排,自觉做到轻车减从、廉洁自律、平易谦和,展现为民情怀、公仆本色,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倘若领导干部忘记职责身份、放松纪律约束,形象不正、言行不端,在走基层中给基层增添负担、增大压力,那就说明他身上还有“四风”问题,不仅基层干部群众要唾弃,还应当受到组织处理。 (云中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