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制约着的,此消彼长相互作用着。教育也不例外,回顾解放后教育发展历程,那个时期是独立于社会时代特色之外?
解放初期,没有自己的教师队伍,就改造原来的教师队伍。这些教师素质良莠不齐,也是客观存在的,后来慢慢消化提高,逐步补充了培养的力量;教育在57年时重灾区,这是不争的事实,从此教师被小资产阶级化了,除非政治身份明确为领导阶级一员,其余一直是教育、使用、帮助的对象。不过那会儿,教师被小资产阶级化后,产生了另一个作用,基本无人敢独立思考社会问题,甚至不愿意写日记的。朋友交流也谨慎言语。教学差了就会被下放,被拔”三类苗“。
尽管如此,但是栖身的斗室是有的。如60年代平中的某教师,高中语文教得棒,就在体育保管室侧面给隔了几平米,一床、一桌、一椅。
文革结束,科学春天的风吹过大江南北之际,教师被小平重新划为工人阶级一部分了。这是石破天惊逗春雨的大事!谁不舒心干事业,谁不昂头教书育人?
可是,不久福利房没了,教育资源收缩到重点去了,孩子升重点才有成龙成风的可能了,哪怕宣传职业教育半边天,可是职教才起步几年?谁敢轻易把独苗送去支持教育改革?既然产业化了,不就是自由选择吗,自己要当爹妈的教师,会淡定多久 ?
不从制度设置着手,退休教师的喟叹只有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