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晚报》2014-2-22第3版,记者张驰:
2月19日,本报独家报道了南充籍专家举证西充县鸣龙镇一苏姓人居多的村子为苏轼(苏东坡)后裔寄居地的消息,此事目前又有重大发现:经文物专家实地鉴定,鸣龙镇佛尔河村现存的“苏氏祠堂”及牌匾均为清代文物。
20日晚,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兼古籍所所长舒大刚考证后指出,按照发现的“传世牌匾”中记载,当地“苏姓村”为苏轼后裔分支定居地的发现,真实性很高。
实地考证:祠堂和牌匾均为清代文物
2月20日下午,西充县文管所所长何凡率4人文物鉴定小组赴西充县鸣龙镇佛尔河村实地考证。
鉴定小组成员之一、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陈铁军介绍,他们在当地发现了“苏氏祠堂”,虽然被当做民房居住,目前残破不堪,但从其建筑构造和材质来看,确为清代建筑。同时,他们也看到那块被改作窗户保存下来的“苏氏祠堂”牌匾,经鉴定,也为清代文物。
“宗祠毁损严重,但牌匾保存较好,上面记载有苏轼后裔迁居当地的历史,我们已将牌匾列入文物保护”。西充县文管所所长何凡介绍,在佛尔河村,他们调查发现,该村200多户村民均姓苏,并一直按5房人论亲排辈。
“牌匾上写着‘眉山一脉’,并记载该村的祖先为‘三苏’后裔迁居于此,我们将上报此发现,并准备会同民俗专家进一步考证”。何凡表示。
牌匾记载:与正统文献形成连贯
当晚,记者将文物专家考证的资料和图片发给著名“苏学”专家、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兼古籍所所长舒大刚教授,他鉴别后称,西充县发现的苏氏祠堂牌匾,与“三苏”故里眉山市发掘的文物中记载的苏轼嫡孙苏符晚年归蜀形成了历史连贯,提供了佐证。他说,苏符曾任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晚年为躲避战乱归蜀,其后人经历了几次迁移,移居到偏远的川北南充极有可能。
他进一步考证说,从发现的这块清代牌匾来看,其题写内容为自书传世体例,基本可以判定非旁人所立。“从牌匾记录来看,早在清朝康熙年间,当地就建了苏氏祠堂,并且有苏符后裔题写的祖籍牌匾,当地苏姓人为苏轼后裔的真实性极高,”他说。
专家声音:极具历史研究价值
“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父子”闻名天下,成为不少历史学家长期研究的对象。“上述发现使历史学界关于‘三苏’四川无后人的争议得以定论,进一步证实‘三苏’后裔归蜀的历史”。舒大刚教授称,“三苏”后裔的传承一直是国内历史学家研究的热点,南充在获得文物证据后,可沿着这条脉络考证下去,进一步厘清当地苏符后裔传承脉络,使其成为系统性的文献资料。
“这个发现对于南充而言,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价值,苏东坡的盛名不亚于李白、司马相如,当地在拥有历史文物证据情况下,作为其后裔聚居地,无疑也拥有了文化影响力,这对城市促进经济文化发展都具有较大的价值”,舒大刚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