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龙王寨主

[原创·贴图] 探访明德乡干人洞及干洞小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26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记录、辛苦了。

2014年度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4-2-26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4707_副本.jpg IMG_4713_副本.jpg IMG_4714_副本.jpg

2014年度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4-2-26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4718_副本.jpg IMG_4722_副本.jpg IMG_4727_副本.jpg

发表于 2014-2-26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久也要爬上去看看~~~

2014年度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4-2-26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4735_副本.jpg IMG_4742_副本.jpg IMG_4746_副本.jpg IMG_4747_副本.jpg IMG_4750_副本.jpg IMG_4752_副本.jpg IMG_4755_副本.jpg

年味推荐官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4-2-26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看,继续等片片

2014年度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4-2-26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4760_副本.jpg

发表于 2014-2-26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活动!

2014年度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4-2-26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4761_副本.jpg IMG_4762_副本.jpg

2014年度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4-2-26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4763_副本.jpg IMG_4765_副本.jpg IMG_4767_副本.jpg IMG_4771_副本.jpg

2014年度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4-2-26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洞里的教育希望之光
——记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明德乡干洞村小学教师刘浩
http://www.newssc.org】【2013-11-28 15:08 】 【来源:四川新闻网教育频道 】
  
   1个人,1所学校,1个山洞,21个孩子,30年的岁月……他,30年如一日的在山洞教室践行着当初深思熟虑的决定,用30年的行动诠释了“诚信”的意义,点亮了山村教育的希望——
  
   四川新闻网成都11月28日讯(龙春雨 袁虹)1983年,对于中国这个饱受磨难的国度来说,一切都展露出了新的气象,那一年,改革开放的势头强劲;劳动合同制的试行为“铁饭碗”敲响了“丧钟”;全国各地的青年男女怀揣着激情与梦想纷纷南下广东,成为了改革开放的生力军。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jpg
   
  
  
干洞小学 孩子们聚精会神的听课
  
   那一年,人们记住了那个开启中国娱乐时代的“春晚”,记住了“银河”研制成功的振奋,也记住了那让人不寒而栗的“严打”……
  
    而对于当时年仅18岁的高中毕业生刘浩来说,他人生的记忆只停留在了四川东北部一个叫明德乡干洞村的小村落里。从那一刻开始,刘浩这个名字,便已镌刻在了这块热土上,而他与干洞村无数孩子们的故事也由此开始续写……
  
   我是‘山顶洞人’”
  
   1965年,刘浩降生在了四川省营山县明德乡干洞村一个教师家庭里,父亲是当地有名的知识分子,在重庆一所学校里工作,母亲则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受父亲的影响,刘浩从小便展示出了很好的学习天赋,一直是当地有名的“才子”。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jpg
   
  
  
干洞小学 刘浩正在上课
  
    1983年,刘浩结束了自己的求学生涯,顺利高中毕业。在那个年代,高中毕业生的身份不知羡煞了多少旁人,人们纷纷猜测着这位有文化的年轻人会有着什么样的人生开始。
  
    那时,改革开放的春风早已席卷了全国,连这个无人问津的小山村也不例外,作为18岁的青年,刘浩不止一次在夜里思考着自己的未来,伴着满天繁星,刘浩仿佛总能看见自己身处大都市意气风发的样子,在那时,这名青年的梦想是伴随着时代脉搏而一起跳动的。
  
    就在刘浩憧憬着未来,渴望着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大显身手的时候,脸上布满皱纹的村支书找到了他,希望他能用知识反哺家乡的孩子。
  
    刘浩犹豫了,一边是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一边是穷乡僻壤的落后农村;一边是意气风发的时代弄潮儿,一边是深居简出的民办教师。两个对比鲜明的场景,两段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刘浩陷入了深思……答应或拒绝,这是一个让人烦恼的问题。
  
    “我知道两个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局,说实话,我当时真的纠结了,我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去选择。”刘浩道出了当时内心的纠结。
  
    在那段日子里,“犹豫”成了刘浩青葱岁月最好的标注。一个十八岁的青年,原本还是懵懂、不谙世事的孩子,却承受了命运抉择这一难题。
  
    在干洞村那个贫瘠的山梁上,刘浩来来回回踱步深思的身影至今还留在老一辈人的脑海中。
  
    “我最终还是选择了留在这里,留在生我、养我的这片故土。我太了解大山里孩子的需要了,也太明白只有知识才能让这个落后山村的孩子走出大山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我愿意为他们搭这座桥,让他们去完成我曾经想完成而无法完成的梦想。”谈到自己当年的梦想时,这个已近半百的民办教师眼中依然燃烧着激情的火焰,旋即又变得黯淡下来,最终变成一汪静水。
  
    一个人的梦想实现通常都伴着另一个人梦想的破灭,而一群人的梦想展开却伴着另一个人对世界的妥协。
  
    在那一年,刘浩承继了父亲的精神,载着全村人的希冀,在那个曾经就读的山洞里开始了他的教坛人生,成为了一名“山顶洞教师”。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3.jpg
   
  
  
刘浩为孩子讲解课程
  
     30年的尘埃
  
    偏远山村的条件总是伴随着“穷”“苦”这些字眼,而干洞村小在这穷困之地上更显突兀:500平方米的天然山洞便是孩子们体育活动的场所;一幢千疮百孔的二层小木楼破破烂烂地立在山洞前;一道歪歪曲曲的水泥墙便是这所学校与外界的分隔符;学校门前五米处,便是高达几十米,让人不寒而栗的深堑。
  
    作为依洞而建的村小,干洞村小曾有着自己的辉煌,在刘浩加入民办教师队伍时,这所村小有着较为完整的年级设置,每年一两百人的学生填充着这所小学开设的5个年级,传递着大山的希望。
  
    “那时候,我们几名老师一起‘连轴转’,每天在孩子堆中不停地穿梭,不停地讲课,可从来也不觉得累,一听到孩子们那可爱的声音,心里自然而然就会暖暖的。”刘浩将他的行为更多的定位于精神、希望的传播,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他教的不是书,而是希望。
  
    如今,刘浩坐在村小门廊的长椅上回忆着那段曾经的岁月,嘴角还泛起丝丝笑意,手指间燃烧着的香烟在他对岁月的唏嘘中缓缓地模糊了他的视线。
  
    一波又一波的外出热潮,让山里的青年越来越少,渐渐地,原本热闹的干洞村小也成为了新移民浪潮下的一个极具代表的缩影。生源骤减,让刘浩和他的同事们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一如那不再拥挤的教室以及越来越空的课桌。
  
    再后来,当初和刘浩一起畅谈人生理想、书生意气的要把青春与热血献给大山的同事们一个接一个地也走了,只剩下了刘浩和他的孩子们,还有那空荡的教室和无人使用的课桌。
  
    “我从不责怪他们,他们有他们的苦衷,毕竟要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有的时候不是仅仅只有精神上的满足便够了。怎么说呢,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吧。我祝福他们!”刘浩默默地望着山洞中的一块空地,那是沾染着他们青春与激情,割舍与妥协的地方。
  
    “我既然答应了要留在这里,我就一定会遵守诺言。”重诺的刘浩30年如一日的践行着当初深思熟虑的决定,用30年的行动诠释了“诚信”的意义。
  
    刘浩亲历着这所小学由繁荣走向衰落,在这30年里,他无疑是这段历史最好的见证者。不管是最初的人声鼎沸,还是后来的形单影只,刘浩用自己的年华刻录着、讲诉着只有他自己才明白的故事……
  
    爱”与“不爱”
  
    当一个人了无牵挂的时候,他的决定往往纯粹得让人震憾。在那个时代,很多如刘浩一般的年轻人放弃了更大的舞台选择成为一名精神上的“苦行僧”。他们的举动是不记回报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私的。然而,生活却总是要伴随着锅碗瓢盆的交响;理想,终归是要在现实的土地上划出一道道硬伤。
  
    当刘浩有了家庭,有了儿女以后,生活上的拮据便显露出来。然而一心只知道埋头于课堂的刘浩对此并无所知,正因如此,当看到许多文化不如他、能力不如他、思维不如他的同乡衣锦还乡的时候,刘浩的家属难免会有些许的怨言。每当这个时候,刘浩总是默不作声,静静地抽着烟,在他看来,他没有错,他问心无愧,他对得起这份职业所赋予的责任与使命。
     刘浩清楚,家属的怨言只是因为觉得太过于亏欠一对儿女,毕竟民办教师的这个身份、收益让他太过于尴尬。在外人看来,民办教师只是“游击队”,而公办教师才是“正规军”,他们之间的效益相距甚远,受社会的重视程度也有着天壤之别。可即便如此,刘浩也想让自己这个小分队发挥出最大的能量,毕竟这是一块传播希望的地方。
  
   不能给予孩子们物质上的享受,但刘浩从未忘却对孩子们精神上的培养。他曾不止一次小心地问过这一对儿女是否会怪他,儿子与女儿默默地摇着头,他们知道父亲从事的是一份无尚荣光的事业,他们享受着这份荣耀所带给他们的光荣。只是,伴着刘浩的只有愧疚的泪水。
  
    作为丈夫,作为父亲,刘浩基本上算是不称职的。他对这个家庭有着太多的亏欠。因为收入太低,刘浩一家人依然做着农活,然而他的职业却让他没有时间去照顾田间的一切,家务的重担全落在了家属的身上,而他,只有在放学后拖着疲惫的身体赶到地里去短暂地帮忙。
  
    刘浩的爱,注定了不能让家人独享,他的职业便注定了他是一个播种爱、传递爱的使者,他的爱要播在这片大山中,撒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间。或者换一句话讲,他的“不爱”是为了更多人得到“爱”。
  
    “为什么不愿意出去闯一闯?在那个年代,以你的文化与能力应该会有一个很好的未来呀,那样,你起码可以给你的家人以及孩子更多的关爱呀!难道是你害怕自己不能在外面的世界生存?”
  
    面对记者的问话,刘浩的眼中闪过一丝愤怒,随即又平静下来:“我不是没有机会,这30年,我有着太多的机会,但我不能走!从当初决定留在这里的那一天起,我便没想过自己要再出去!”。
  
     采访陷入了短暂的僵局,四周一片安静,刘浩一直坐在山洞里透过校门望向远方的山脉,仿佛在看,又仿佛没看……与21个孩子的故事
  
    在中国,“城镇化”的提及程度在近10年堪数第一,它的出现似乎总是伴随着高楼林立,尘烟四起,一片繁荣……
  
   然而,当我们看到“城镇化”这一美好蓝图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忽略它所带来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这些让人无奈的字眼。
  
   作为一个典型性农村,劳务输出似乎成了山里人最热衷的活计。当数以万计的民工欢呼着奔向繁华都市时,干洞村小家长会上的身影也就变得越来越龙钟。
  
    刘浩已然记不清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村小的学生身边没有了父母的陪伴,在他的记忆里,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了很多年,而他教过的留守孩子连他自己都数不过来。刘浩不得不习惯和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打交道,一如现在,陪伴着他和他的“山洞小学”的便是这21名留守儿童。
  
    由于人手不足,干洞村小不得不采用复式教学方式,21名留守儿童便分布在一、三、五这三个不同的年级里,新收的一年级由10名孩子组成,三年级8名学生,而五年级仅仅只有3个孩子。
  
    说起这21名留守儿童,刘浩坚持认为他们不是单纯的师生关系,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是互相支撑着的两组个体,相依为命。
  
    刘浩说他离不开这些孩子,他们早已是他心头上最深沉的牵绊,他们是他的魂,没了他们,自己也就没有了信念。
  
    同样,在这群没有了父母关爱的孩子眼中,刘老师便成了他们唯一的依靠,而这种依靠与信任无一不是来自于点滴间的故事。
  
    2011年夏天,下午3点。学生们刚从午睡中醒来,窗外的知了依旧叫得令人烦躁,一切有如昨天,没有丝毫的改变。然而,四年级学生刘彬却因为之前的感冒误食药品,造成药物过敏反应,口吐白沫,全身抽搐地倒在了教室里。
  
    刚刚安排好复式班学生自习的刘浩听到这个消息时冲进了四年级的教室,抱着孩子就往医院跑。
  
    4公里崎岖的山路,40度炎热的天气。一双腿在不停地奔跑,一颗心在不停地颤动……
  
     因为刘浩的及时送医,刘彬从“鬼门关”上“逃”了回来。而刘浩至今都不敢忘记那天所带给他心灵的那些震憾,那4公里山路是他人生中一段解不开的结。
  
    如今,刘浩每天都会早早起来去接送他的那些孩子们,他担心这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出点意外,他怕他会失去他们,一如当年。
  
    然而,天下从来没有不散的宴席,学生终归是要离开的。每一次有孩子离开干洞小学时,刘浩都会失落很长一段时间,他说自己知道孩子们离开这里才有更好的明天,可心里就是舍不得!无疑,每一个孩子的离开,都是在他的心头插上了一把锋利的尖刀,而他的脸上却还泛着微笑。当刘浩望着那一个个道别的背影时,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年少时对于外界的向往与期盼,那背影依旧那么青春飞扬,依旧那么含苞待放……
  
    作为留守儿童的重灾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只能直视的现实。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刘浩在这些年也渐渐悟出一些门道,在他看来,这些孩子需要的是情绪上的释放、心灵上的慰藉、语言上的鼓励、行动上的支持。
  
    因此,刘浩视每一位孩子是自己知心的朋友,和孩子们保持着密切的交流,渐渐地,原本失落的表情被笑容所替代,安静的大山中再次传出了孩子们爽朗的笑声。
  
    留守儿童还能等到家人团聚的希望,可单亲家庭的留守孩子却只能黯然神伤。刘浩的班上恰好就有着5名单亲留守儿童。5名孩子无一例外的都是跟着父亲生活,然而生活的压力又不得不逼着他们的父亲外出寻求生计,将这些孩子留在了没有呵护冰冷的家里。
  
    母爱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不可或缺的因素,它对人的一生有着怎样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可计量的范围。然而,面对这5名从小就失去母爱的孩子来讲,成长的过程中势必会增添诸多的烦恼与怨恨。刘浩很清楚这些道理,可却在这个问题上显得有点吃力。
  
    五年级的骆小蓉和三年级的骆小莉是一对亲姐妹,在她们俩的印象中,母亲的形象早已模糊,对于“妈妈”一词,她们有的只是照片上那个从不说话的回忆。
  
    “除了平时多给他们一些关怀,号召同学们多给他们一些关爱,教育时更多的讲究策略以外,我真的无能为力,毕竟我的性别注定了我不能给予他们母亲般的关爱。”刘浩在谈到5个单亲留守儿童时脸上透露着一股让人心疼的无奈。
  
    山洞里延伸着的未来路
  
    与其他在轰轰烈烈“撤校并点”“合理布局”浪潮下迅速消亡的村小相比,干洞村小的存在其实伴随着些许的“无奈”。
  
    从一开始,明德中心校便想过将这所只有二三十个人的村小进行撤并以便更好的进行校点布局,然而,在撤并过程中却遇到了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对,撤并工作因此而陷入了僵局。
  
    一方是宏观调控,一方是民众心声,明德中心校校长李兴民也觉得为难。最终,经过多方共同努力,群众的需求最终得到了满足,“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上学”这一梦想得到了实现,干洞村小教学点保留了下来,成为了社会力量办学点。
  
    学校虽然得以保留,但刘浩却依旧游离于“主流”之外,仍然摆脱不了“民办教师”的称号。
  
    对于民办教师而言,“转正”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转正”成功不仅仅是待遇的改变,更多的是一种对自身工作的肯定和价值的凸显。
  
    从公开选拔开始,刘浩便一直尝试着通过考试这条路为自己去正名,然而,由于年龄的增长,记忆力的下降,知识的更新换代,刘浩屡屡被拒之门外。
  
    这是刘浩心头上的暗伤,也是当前不再年轻的像他一样的“民办教师”关乎理想与现实的博弈。
  
    没有编制,没有名分,没有经济支撑的教学路怎么走?刘浩的脸上显得有点迷茫。生源的不断减少让他有了强烈的危机意识,他深知,对于他这样的社会力量办学点来讲,没有生源便没有再存在的必要,城镇化进程越快,他的执教生涯便会越短暂。或许在不久的某一天,刘浩便将不得不面临他人生中最痛苦的决定——“下岗”。
  
    “有没有想过某一天,你真的离开了这个你守护了30多年的学校,这所你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山洞小学’,你不再年轻,不再像当年一样拥有青春与激情时,你怎么办?”
  
    作为“2009感动南充十大人物”之一的刘浩沉默了,一言不发,默不作声!
  
   良久,刘浩站起身来,拍拍手上的粉笔灰,轻叹一声说:“我早晚是要走的。就像我教过的那些孩子们一样,也是要离开这里的。以后的事还是等以后再说吧!先把眼前的事做好,带好孩子们,让他们快乐地成长。当真的那一天到来时,我会平静地去接受这一切!”。谈话间,记者分明看到了他眼中的泪光。
  
    诚然,当一名怀揣理想要去时代的大潮中拼搏,杀出一片天地的热血男儿被岁月所腐蚀,成为了一名埋头于山间,不问世事已近天命的中年男人时,当年的那股舍我其谁的豪迈早已无从寻觅,那一腔改变世界的热血最终成为了哺育家乡子弟的乳汁。
  
    从当年刘浩选择留在干洞村小的时候,他便已经停下了追逐自己梦想的脚步,他和他同时代的那些骄子们在18岁时便已分道扬镳。他走的路,尽管辛苦,虽没有名车、没有广厦,但他走的路却有着漫山遍野的鲜花、响彻云霄的掌声以及那一代又一代被他所播撒着、传递着、宣扬着的希望!
  
    【记者手记】
  
   又是民办教师!又是数年的守望!同样的题材,原本没有再写这个人物的道理,毕竟故事的重复是文字工作者的一大禁忌。然而,当我们几经周折,精疲力尽,甚至在发生小车祸以后才攀上这所山巅小学,见到这位曾经感动南充756万人口的老师时,我把之前的想法彻底丢弃了。
  
    1个人,1所学校,1个山洞,21个孩子,30年的岁月……太多的故事震憾着我的内心,谁能想象在如此发达、繁荣的世界里还有着这样艰苦、朴素的地方?谁又能想到在这个略显浮躁,拜金主义价值观横行的空间里还有着这样一类精神上的“苦行僧”。
  
    没有任何理由让我们拒绝如此感人的故事,也没有任何理由让我们不怀着一颗崇敬的心再去阅读一次他的人生!
  
    感动、敬佩、反思,这是记者此次采访的三个主题词!当这一段故事面对大千世界的同时,作为关注教育、关心教师生存状态的媒体来讲,我们不得不进行深深地思考。“民办教师”这一让人揪心的称谓,曾是“人民教育人民办”的产物,在中国的教育史上也曾留下过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然而,当这一庞大群体为自己所钟爱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出青春与热血后,我们如何来面对这一批不再年轻,只知教育却还随时面临着下岗的中年人?如何面对曾有无数选择时却选择了教师职业的热血青年?如何面对如今人近半百可却别无选择的痴心教师?
  
    我们不应该将他们遗忘,社会不应该将他们遗忘,时代更不应该将这一群呕心沥血,矢志不改依旧在条件最艰苦、环境最恶劣的村落里传播着文明、播撒着希望的“民办教师”遗忘!
  
   是他们,让大山披上了新装;是他们,让山村焕发容光;也是他们,让孩子们乘着梦想的翅膀唱响了大山的希望……
  
  

2014年度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4-2-26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一篇对刘浩老师的报道

2014年度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4-2-26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还有几个人能像刘浩老师这样的坚守,为他的淡定、为他的奉献而感动 本帖最后由 龙王寨主 于 2014-2-26 16:15 编辑

2014年度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4-2-26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4778_副本.jpg IMG_4782_副本.jpg
IMG_4790_副本.jpg

2014年度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4-2-26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4791_副本.jpg IMG_4792_副本.jpg IMG_4794_副本.jpg IMG_4796_副本.jpg

发表于 2014-2-26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地方,值得一游!

2014年度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4-2-26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4796_副本.jpg IMG_4819_副本.jpg IMG_4820_副本.jpg IMG_4864_副本.jpg

2014年度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4-2-26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随着这次探访,热心人士,主流媒体、企业慈善、主管部门都在为这学校的明天作规划,相信不久,该小学就会发生大的变化。 本帖最后由 龙王寨主 于 2014-2-26 16:57 编辑

2014年度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4-2-26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一个有关干人洞的故事,值得反思

2014年度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14-2-26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4754_副本.jpg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