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觉又到了甲午,近来军事名家对清朝与日本的那场战争反思论述的比较多,近来见诸媒体的叫‘【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说句实话,军事上的战略战术上的我们不懂,但道理常识我们完全懂,形式还是能看出一点点。近来国际上仿佛风声很紧,我与邻国领土之争频繁,以成都话来说就是‘大家都把架子扯起,砣子比起只等那个先动手’。所以有关方面在反思近代的那次国际仗上的惨败。在悄悄地掂量仗上的输赢。 甲午战争儿时就在听,可以说耳朵都听起茧疤了,听多了自然能听出些道道来。清政府被日本打败了,而且是惨败。名家从站略战术上找到了清政府失败的原因。其实根本不用找,当初清政府对那场仗的胜负是清清醒醒的,为了躲避那场仗可谓煞费苦心,当时有个不懂事的林泰曾提出“事至今日已无可闪避,不如制敌机先,予敌人以迎头痛击”。结果被李鸿章记过处分。日本人仿佛看出来清政府的底线,步步紧逼根本不留余地。而且世界上当时有很多的国家都知道战争的胜负。唯一不清楚的就是中国的老百姓,可中国的老百姓也表现得让国际上搞不懂,基本上是看客的身份在关注那场战争。据说清政府的船只被打沉了,老百姓还叫上一声‘好’!所以清政府要抓汉奸。清政府是满族的天下,他们不会说是内奸,只说汉奸。似乎满族认为他们自己不会出奸人。满族发明了‘汉奸’但用得最欢的是汉族人。 大家可能已看出来了;那时中国政府与中国老百姓是脱节的。各顾各的,可谓同床异梦。这种情况使清政府的实力大打折扣,这点日本人清楚,所以日本打‘中国’毫无顾忌。当时‘中国’的原则也很有意思;“躲得脱就躲,躲不脱就挨。”割地赔款无所谓,皇帝老官要保住。甲午之后清政府恨日本咬牙说;‘你想坏我的好事’如此而已。 现在掂量战争输赢我认为简单多了。很多例子可供参考。中东战争可以看出些名堂来。以色列对埃及的胜,实际上主要胜在三个方面;一;体制与制度,二;人品与素质,三;创造与生产力。战略战术都得靠上面来保证。战略战术应该最后来考虑,所以中国如要反思首先应考虑怎样改革和加强上面三方面的问题,三方面的问题解决好了战争输赢就会有答案。 话说回来其实胜负我们已不在考虑,只是考虑假如中国与俄罗斯,美国,日本打起来国人各有好多人会为他们叫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