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是软实力,老子不是软实力,传统文化不能救中国。”北大教授李零说。昨天(20日)下午,“我们的经典”读书会在三联书店二层举行,李零在发言中说,自己要给当下的传统文化热泼冷水,让大家冷静,“这不是针对哪一个人,而是针对近20年来的虚火中烧。”
传统文化热已经走到了反面
李零说,传统文化热、孔子热寄托了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大家希望扩大影响,让世界上的人更多的了解中国,这种心情我可以理解,但是这种心情被煽情蛊惑发展到狂热,适得其反,已经走到了反面。孔子热、传统节日热、传统服装热、祭拜炎黄热在自己看来全都是病,是病就要去医院看,可是有些热衷于这些“热”的人说是好事,“我说不是,这不是爱中国,而是害中国。而且不客气地说,大师比普通的布道者更要负责任。历史告诉我们,愚民从来不是好事。”说到当下的文化现象,李零表示,官员、商人请文化人出谋划策搞规划,借文化说事圈地圈钱可不是一两个例子,至少有几千个例子,每项投资都数目惊人,加起来吓死人。中国有多少真正的古迹古物没钱抢救和保护,中国有多少老百姓还吃不饱、穿不暖亟待脱贫和解困,这样劳民伤财是何居心。在当今这股风潮中知识分子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现在文化的背后主要还是钱,有钱就有鬼来推磨。劳民伤财且不说,最糟的是败坏中国的形象,自己对此是坚决反对。
人文学术不能直接对应于实用需求
李零称,古典中最能代表中国智慧的四本书中,学是儒道鼻祖的书《论语》和《老子》,艺是《孙子》、《周易经传》。自己对老子也没有全盘接受的态度,“比如老子愚民,难道我要赞扬他的愚民吗?所以我对中国古代历史遗产,我首先反对的就是这种简单拿过来就用的想法。我们要知道《老子》、《论语》都是属于人文学术,这种人文学术都不是直接对应于我们实用的需求。如果要把《老子》、《论语》当作治天下的方法,照着它怎么治国用兵,这不但对你自己本身是误用,而且对国家也是危害不浅。”
三联书店副总编辑李昕表示,李零将在三联出版一套名为“我们的经典”的小丛书,刚出的《去圣乃得真孔子》、《人往低处走》是其中两本。“为了写作《去圣乃得真孔子》这本书,他重走孔子路,跑了山东、河南,实地考察了孔子生活过的地方,他把这个叫做‘阅读写在大地上的论语’。比如说他读老子,喜欢用古代的术数解读,用古代的知识系统解读古代的思想。”(来源:新京报记者张弘)
李零号脉:热虚火中烧需降温
曾因在《丧家狗我读〈论语〉》中称孔子“他很牺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引起巨大争议的北大教授李零,近日推出再论《论语》的新书《去圣乃得真孔子》及解读老子的《人往低处走》。谈起自己在古典文化解读热中推出的这几部作品,李零称:“我不是跟风,而是逆流,要给虚火中烧的传统文化热泼冷水。”
号脉:传统文化热
在去年推出的《丧家狗》一书中,李零“孔子像一条丧家狗”的说法一时引起轩然大波,“跟风于丹”的质疑声四起。李零表示:“有人说我跟风于丹,这是一种误解,我的书和于丹教授毫无关系。2004年我和北大教授王博一块儿聊过《论语》,2005年在北师大我就讲了‘丧家狗’的故事,我在北大授课的讲义也是讲〈论语〉。我出书不是跟风,而是逆流。目的很明确,就是给当下的传统文化热泼冷水。这不是针对某人,而是针对近年来的虚火中烧。传统文化热、孔子热寄托了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大家希望让世界上的人更多的了解中国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这种心情被煽情、蛊惑发展到狂热,适得其反,已经走到了反面。”
病症:虚火过旺
谈起“虚火中烧”的病症,李零举例:“传统到底是怎么个红法儿?官员、商人请文化人出谋划策,借文化说事圈地圈钱可不是一两个例子,至少有几千个例子,每项投资都数目惊人。中国有多少真正的古迹古物没钱抢救和保护?中国有多少老百姓还亟待脱贫和解困?在当今这股风潮中知识分子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写过一篇小文《学校也是养鸡场》,钱不能全让王八蛋花了。现在文化的背后主要还是钱,有钱就有鬼来推磨。”
药方:不能功利
李零认为,目前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太功利,老想利用它立竿见影地解决一些问题。“我过去经常碰到,一讲〈孙子兵法〉,商人们都着急了,孙子讲成功因素在于‘道、天、地、将、法’,您给我们讲讲现在它一一都对应什么?”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意义在于慢慢获得一种博大历史空间中的启迪和智慧,从古圣先贤的哲思中体悟到一种人生况味,而不是一种急用现学的功利态度。(来源:北方晨报)
两本新作陆续出版李零讲“我们的经典”
据悉,《去圣乃得真孔子》是继《丧家狗》之后,打乱原书顺序,再读《论语》,解构圣人和道统的概念。上篇讲人物,从孔子其人、家世和一生经历到孔门弟子,构建出一个孔子的历史世界;下篇讲孔子的核心思想,探寻其学术背景和宦游经历下的内心世界。《人往低处走》则以《老子》的三个主要比喻(水、玄牝、婴儿)为线索,通读《老子》。读书会上,作者将和大家一起,把《论语》、《老子》构成一对,互为对象地加以讨论: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从孔子、老子身上究竟学习什么?(来源:北京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