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主的丹巴行纪让旅行赋有深意,对地域,人文,历史有了深刻的阐述。也让我好奇地研究了一番“嘉绒”。未得真解,故几种说法都贴上来,供大家斟酌。
"嘉绒"二字的称谓,藏文记载却很早,今广法寺前的明代碑刻中即有西藏地区简称"嘉莫察瓦绒"区为"嘉绒"之名,而汉文史籍和报刊首次出现"嘉绒"之称,始自民国年间学者庄学本,是他首次以汉字写用"嘉绒"名称。相继出现有马长寿、林跃华等对嘉绒地区的考察报告和著书《钵教源流》、《川康北界的嘉绒土司》、《嘉绒民族社会史》等。由于方言、口语译称和汉字书写都随之出现了对"嘉绒"一名的多种称谓和解释,其称名遂有"呷弄"、"甲戎"、"甲阳"、"嘉良夷"、"呷卡"、"垄巴"、"甲冗"、"呷卡布"、"甲摩绒"、"象雄"、"察瓦绒"、"达摩绒"、"嘉莫察瓦绒"、"哥邻"、冉驼"、"仡日"、"革勒"、"壤绒"、"嘉绒娃"等等,各有解释和附会上一番神奇美丽的传说故事都大有所在。象著名民族学教授任乃强先生在《四川省十六区民族之分布》中对嘉绒的解释:"......'嘉绒'.原是'大河谷区的意思。近人缘此称称此一带土人为'嘉绒',信为是羌、蕃以外的戎族。考'戎'是古人用于'西夷'之通称,并非专指一族。藏语河谷为'绒'亦不得借用为民族之义"。同文中又记述说:"那时西康的部落,有数十部,附国与嘉良为最著名。附国在今甘孜、德格一带,嘉良即今天的金川。(唐时仍称嘉绒,变作嘉良,有东西二部,详见《唐书》)附国与嘉良及其他十余部落,都是奉巫教的戎族。隋炀帝之世,他们不服吐蕃压迫,屡派使臣及王子;遂无附国之名了。足见附国在当时已被吐蕃征服,亦可想见其人当有一部逃避到嘉良来,因为羌人是善于流徙的。而唐代的嘉良,常在唐王朝的保护之下(曾设为羁縻州,隶雅安州都督府),可以避得吐蕃。""综而言之,嘉绒是嘉良遗裔,后在明代势力最大,其军力与移民东至岷江西,屡扰杂谷地方。西至雅垄江岸,与明正及朵甘土司争地。迄今阿坝州境的理县境内与西康道孚县境内,尚有其人。但他们并未建立统一国家,只同族部落相结而已。"除任教授此解释外,对"嘉绒"一名还有数种解释,但都认为是藏语称谓之名。例如:一说是靠近汉区的农人;二说是靠向东方河谷地带的汉人;三说"嘉绒"之词其实就是指藏语音称的"汉人";四说是指隋唐时代称谓蜀(四川l)"西山八国"之"嘉良夷"部落的后裔(即同任先生之说相合);五说是指古川西北岷江大渡河上游,与今甘肃省境内部分地区内,古代所形成的冉与驼两部落后来的联盟体一冉驼的音译误称;六说是吐蕃时代划分蕃地区域时,命称其地为"嘉尔木.察瓦绒"政区的简缩书写;七说是因其地群山环抱,江河汇流、风景别致,宗教界把其境内"墨尔多"山捧为群山之主,其山名全称叫"嘉莫.墨尔多",故将其山名变译和称谓,即出现"嘉莫绒"或"嘉尔木戎巴"的。为此"嘉绒"便是这些称谓的缩写或简称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