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破门的历史沿革和现状(在资中及罗泉)
一、
从《盘破门是老子武学思想的“活化石”》、《 盘破门是中国“物理”拳种》这两篇文章可以清楚看出:老子西出函谷关后来到四川峨眉山修道,首创了中国道家武术盘破门。因此,老子是中国武术的开山鼻祖,也是盘破门的开山鼻祖。
盘破门因“盘破”技法而得名。其发源于峨眉山,故因地得名,为“峨眉盘破门”。在北魏以后,中国武林分派,盘破门归为“峨眉派”、“南派”、“内家拳”。清雍乾年间,“峨眉盘破门”名存实亡。之后,盘破门地域转移于资州罗泉分州府,因地得名,为“罗泉盘破门”。1925年,罗泉盘破门名存实亡,其弟子自谋生计,纷纷在川内外开武棚、教拳脚,自我发展,于是形成了今天的“现代盘破门”。现代盘破门至今有四代,但今不如昔,已然风雨飘摇。
盘破门的门徒有哪些?尚不可全考。但是,从老子《道德经》的“武学思想”的血脉传承关系来看,在秦汉以前,当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兵法家孙子、鬼谷子等人。这是因为“武术”与“兵法”打同一理的缘故;在两汉时期,当有西汉的多宝道人,和东汉的张天师。因为多宝道人后来被遣峨眉山,张天师自奉老子为“教主”;在北魏以后,盘破门为“峨眉盘破门”,其门徒当有唐朝的陈抟老祖。有资料记载,陈抟老祖在峨眉山创“猴拳”;当有清朝的玄乙真人,等等。
从清雍乾年间至1925年,盘破门为“罗泉盘破门”,其门徒当有刘灨、王甲武、王甲禄、刘光达、胡戴阳、曾凡清、肖天禄、魏焕如、肖龙爵,等等。
1925年至今,盘破门为“现代盘破门”。
现代盘破门门徒众多,主要有现代盘破门第一代,如九和尚僧焕然、肖克明、谭普连、陈鹤皋、刘兴诚、陈章甫、李文生、李天恩、潘福、陈富安、陈金道、陈金树、吴绍基、彭邦清、曾安忠、宋富州、宋炎武、李催为、白耀宗、曾安忠、龚兴隆、杨佐侯、谭波林、杨云天、李树勋、刘光甫、李占鳌 、李必为、李必蛟、陈天航、易昭然、温发连、陈绍柏、彭德、刘世林、邵荣昌、王卓之,等等;
有现代盘破门第二代,如张富恒、谢定高、罗荣辉、怀忠和尚、刘光烈、张光斗、王湘臣、姚海、陈富贵、赖国铨、陈德友、江定榜、马云光、赖意成、樊成章、曾玉祥、游学云、黄政开、刘隆明、潘少华、张益彬、黄绍云、蒋前文、林瑞清、余子怀、张荣辉、卿德明、杨伟功、谭贤辅、谭贤隆、钟成祥、刘新吾、付元亨、宋三壁、宋子芳、王俊、杜秀成、张良统、周子林、刘承欢、陈忠、李永高、刘成栋、王强,等等;
有现代盘破门第三代,如谢茂清、张德忠、姚文俊、徐家明、王友良、刘祖川、阮渝谟、黄蜀南、周兴元、王德才、辜金华、张寿松、张松柏、张小乙、曾祥木、孙传福、尚仁扬、、刘常春、杨本超、陈金胜、尚成俊、刘文熙 、王国顺、杨怀德、林文甫、周吉古、杨玉山、叶小军、李德文、蒋明富、刘基民、崔贤树、王永贵、李鹏飞、颜宏章、李继安、陈绍平、邓刚、钟代顺、刘国华、杨雪刚、谢启元、钟沛然、陈茂钢、王武岷、江岚、邓仙维、蒋建奎、张正斌、白文建、钟明进、王平、邹瀚义、陈海金、徐扬、龙明泉、郭良杰、赵毅、李炳栋、彭定惠、周家兴、杜昭全、李炳胜、向永林、李炳柱、胡启东、周波、贺宗德、王俊义、王辉康、徐少洪、王建军、余跃武、周敏、徐慧、郑志良、万志全、刘增文、何登海、姚纯剑、向崇荣、熊继康、徐成昭、冯汉源、余盛民、熊继尧、纪跃先、乔旭、卢昱成、陈雷、李虹、刘馗、卢昱中、谢光明、叶门章、陈诗铸、骆远贵、张志强、吴斐文、吴茂春、陈子坤、陈增清、陈良佐、陈治芳、陈侠琳,张子良、罗文清、罗再庭、罗群英、黄云森、李克、潘用玺、王开德、汪德凡、张明尧、黄军、刘显瑜、郭德章、范池义、许正光、陈忠武、易友光、王定邦、陈利、王茂元、宋海元、温晨兵、宋元富、黄体仁、黄全仁、莫定全、陈旭明、陈宗明、马忠亮、黄俊、杜羲,等等;
有现代盘破门第四代,如谢祥刚、张应忠、肖书海、丁德智、李放、陈信国、吴绍彬、朱盈青、陈华、徐开明、陈伟平、徐家洪、闵厚明、刘俊德、刘俊元、王勇、刘素兰、付友生、龙友民、黄永祥、邓治忠、钟开芳、钟开茂,等等。{还有今天参赛的资中陈家埸盘破门弟子}。
二、
盘破门在历史上有两次“名存实亡”的经历,其历史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第一次“名存实亡”导致了盘破门地域重心的转移。其原因主要在于刘灨。
刘灨,清朝雍乾年间人,出生于四川省资州府资中县罗泉镇。其家经营盐业,家中颇为殷实。刘灨身材高大、魁伟,但脾气暴燥。刘灨6岁时,其父被李提督误伤致死,为报杀父之仇刘灨被玄乙真人带上了峨眉山习武。十三四岁时,刘灨与老僧师比武不胜,遂三下河南学艺。在少室山下刘灨拜隐士邵圆外夫妇为师,学习福建少林寺佛教洪门派、法派功夫。刘灨成年时,成了“三派”,即峨眉派、福建少林寺佛教洪门派、法派传人,和“一教”,即刘灨受师母朱贤君所传的道教平真派掌门之位,为第14代掌门,道号“元吉”。回四川后,刘灨长年浪迹江湖,行侠仗义,与朱沙贯、杜官印一起,被人称为“行义侠”。且刘灨独获“蜀川大侠”的美誉。他晚年受师父玄乙真人重托,在家乡罗泉分州府重建盘破门,并在资阳河和川东南一带教拳。刘灨有妻室,无后人。其病逝后葬于罗泉碑基坎。享年约六十岁。
清雍乾年间,刘灨受师父邵圆外之托,将剌杀雍正皇帝未遂的钦犯朱沙贯、方毛牛、吕烧酒三人带回四川省资州府荣县乡下隐居。朱沙贯、方毛牛落脚荣县赖河坝,吕烧酒落脚荣县双石桥。之后不久,刘灨为报父仇,大打成都提督府,痛打李提督。由此而得罪了官府。官府借流民作乱之机,嫁祸于峨眉山盘破门,随之,遣散了峨眉山道众,致使峨眉盘破门出现劫难,以至名存实亡。
多年以后,随雍正皇帝的《大义觉迷录》在官学中的禁止,和乾隆皇帝对中原武林采取宽、和的政策,峨眉山盘破门的冤屈得以洗清。之后,刘灨受师父玄乙真人重托,重建盘破门于罗泉分州府。
刘灨选址罗泉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
一是当峨眉山道众被遣散时,佛教立即入主峨眉山,峨眉山全部被佛教所占,这使峨眉山失去了道教的地盘,失去了重创的条件。
二是出于道教内部派系纷争的原因,刘灨不便重创盘破门于青城山。
因为自隋朝以来,道教在从政与否的问题上内部分裂为了平真教和全真教两大派。平真教为不愿从政的民间教派。其教主是南洋真人樊成松。他主张修身养性,并炼制膏丹,以为众生谋长生不老之药;全真教为从政教派。其教主有重阳真人、丘处机等。青城山道教则为全真教派之一支。而刘灨身为平真教派第14代掌门,故出于政见不同的原因,刘灨不便在青城山全真教派处立足。
三是刘灨支持师弟杜官印在川北自立门户,创立“杜门”,以传授师父邵圆外的福建少林寺佛教洪门拳法,故刘灨便回到家乡重建盘破门。其以资阳河为界,互相呼应,互不相扰。
四是罗泉家乡具有创建盘破门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罗泉重建盘破门具备良好的经济条件。雍正时期,罗泉镇升格为分州府。它隶属资州府,专司盐业。罗泉分州府位居三县交界之地,自汉代建镇以来,盐业发达,经济繁荣、交通方便。
在罗泉重建盘破门具备良好的人文条件。资州府资中县人姚允先,在康熙年间参与平定“三藩之乱”和平息“湘楚兵变”有功,官至左都督兼摄湖广巡抚,公勋上柱国,以老告归后诰授荣禄大夫,赐一品服,诰封三代祖;在其死后,旨入通志,从祀文庙乡贤祠,故尚武之风蔚满州里。
在罗泉重建盘破门具备家族依靠优势。刘灨一辈,为四兄弟,族上人丁兴旺,便于子侄及后辈承继和发展盘破门武术。
五是刘灨重建盘破门时,其盘破门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为了盘破门的顺利发展,刘灨秉承了老子“守弱曰强”、“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以图发展。而罗泉为四川“锅底”上的盆地,暗合老子“居下”、“守弱”之意,故选址在了“罗泉井”。
正是由于上述五大原因,铸成了峨眉盘破门向罗泉盘破门的地域重心的转移。
第二次“名存实亡”导致了“现代盘破门”的出现。其原因在于肖天禄。
肖天禄,资中龙结镇人。他生于1875年,逝于1941年。其身材高挑、清瘦,虾弓背,圆眼寿眉,人称“嵋眉老剑仙”。肖天禄是罗泉盘破门第四代掌门。他自幼习武,武功高强,治学严谨,门徒众多,并赢得了“资中出打将”的美誉。肖天禄不满清朝政府的黑暗统治,追求“民主”、“共和”,使得罗泉盘破门在辛亥革命中为“罗泉会议”、“荣县独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25年,罗泉盘破门所谓的“名存实亡”,一是指肖天禄放弃了掌门之职,离开了罗泉而去了重庆;二是指肖天禄放手让弟子们自己开武棚、教拳脚,自谋生计。
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有二:
一是出于经济上的原因。1925年,因罗泉盐税发生税务纷争,政府关闭了罗泉盐井,致使罗泉盐业倒闭,经济凋谢。时为罗泉世袭盐商的肖天禄,家道中落,这就是肖天禄去重庆的经济上的原因。
二是出于思想上的原因。这就是肖天禄思想开明。肖天禄在反清之中受到了“共和”、“民主”思想的影响,使他看到了旧式的武术门派在教育上所存在的弊端,这主要就是思想保守。而思想保守的结果,终须被历史所淘汰。故有两件事情让他感触甚深:一件事情是光绪晚期,有罗泉盘破门弟子,一个在罗泉,一个在铁佛镇分别开办了新式学堂。这种新式学堂较之于门派式的教育就表现出了很多的优越性;另一件事情是1923年,肖天禄之徒谭普连因避祸逃往重庆后,一举夺得重庆擂台金章。如果谭普连不跑出去,而受到旧式门规的限制,又哪来这份荣誉?因此,一方面,谭普连在重庆,这使肖天禄有了立足之地;另一方面,肖天禄去了重庆后,就必然迫使其弟子自谋生计,自我发展。这样一来,就打破了旧式门派的束缚而利于盘破门武术的自由发展。
故这种“名存实亡”,非旦没有消亡罗泉盘破门,反而在其徒儿们的自由、自主的武术传播之中使得盘破门武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张扬,并且,形成了“现代盘破门”的格局。
历史的看,从清末至民国年间,盘破门弟子参加各地擂台赛,金章、银章层出不穷,赢得了“资中出打将”的美誉,影响遍及四川。
具体说,继1923年谭普连获重庆擂台金章之后,1927年“九和尚”僧焕然再获重庆擂台金章。此后,谭普连雄踞川东,特别是重庆,“九和尚”僧焕然雄踞川南,特别是自贡、泸州、宜宾一带;1926年肖克明获资州擂台赛金章后,雄踞川中,特别是资州,及资中、威远等地;陈鹤皋获资州擂台赛金章后,雄踞川西,特别是成都等地,吴绍基获成都擂台赛金章后,雄踞川西北,特别是郫县、都江堰等地;宋炎武获资州擂台赛银章之后,雄踞川北,特别是遂府、南充等地。其外,获资州擂台赛金章的白耀宗、彭邦清、刘光甫、曾安忠,等等,他们分别在资州、成都等也占了一席之地。
可见,罗泉盘破门的“名存实亡”,导致了盘破门武术已经走出了“罗泉井”,其实力已经扩展和遍布到了川中、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各地。
也正是盘破门在历史上的两次“名存实亡”,方才出现了今天有人所谓的“峨眉派失踪”之说。
三、
历史的看,老子的“物理”拳法,以“阴阳”、“八卦”和“变化”的理念使得盘破门武术不断创新,和兼收并蓄,从而形成了盘破门武术一是“哲学”与“武术”的有机结合;二是“物理”与“象形”的有机结合;三是“脱打”与“神打”的有机结合;四是“高桩”与“矮桩”的有机结合;五是“柔”与“刚”的有机结合;六是“内气”与“外力”的有机结合;七是“艺术”与“力量”的有机结合,八是“手”与“腿”的有机结合,等等,故充分表现出了“理性打”、“计谋打”的特质。
那么,盘破门的“盘破”拳法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呢?
据师辈所传,初期盘破门主要以“盘破”手法配合“桩”和“走盘”,而形成了“盘破拳法”的初期打法。
其中,“桩”的形体表现,概括为:“狗脚猴手,虎背熊腰”。其寓意在于:形如“狗脚”,则脚快;形如“猴手”,则手快;形如“虎背熊腰”,则腰、背有力,“根基稳固”。
其中,“走盘”,则表现为临埸“走步”之功夫,讲求步法灵动。
这种初期打法主要表现出了盘破门“哲学”与“武术”、“物理”与“象形”兼备的特征,和“脱打”,即“打脱桥”、“打外圈”的特征。
西汉时期,由于多宝道人来到峨眉山,故给盘破拳法注入了一些新的打法。
因为多宝道人先信佛后信道,曾是山东魔教教主。他曾习练过长拳、地伏拳,后因信服道教,故参师道家武术神意门,学习道家神意门拳法,并曾为神意门教主。但因其与人偷情,故被遣于峨眉山。多宝道人到峨眉山后,便带来了神意门拳法,以及长拳、地伏拳法。从此以后,盘破门就有了“脱打”和“神打”兼备、“高桩”和“矮桩”兼备的打法。
在北魏以后,盘破门在“盘破”手法的基础上创新出了众多“攻防一体”的武术手法,计有“分花凤眼锤”、“筏子手”、“叉八手”、“滚掌”、“滚肘”等等。同时,道家太极原功所形成的“气功”传入了峨眉山。盘破门将“气功”与“武术”结合,改造了力法,使得“脆劲”和“桶子功”出现,加之用以“桥功”,即“南功”,从而形成了“柔”与“刚”、“内气”与“外力”、“艺术”与“力量”兼备的打法特征。
这个时期,形成了盘破门之“乘虚捣弱夫之法”,故使盘破拳法日臻成熟。
特别是,在“手快”和“脚快”方面,盘破拳法有了新的发展。
一是唐朝时期,陈抟老祖会意“猴手”而创“猴拳”拳法,其爪锋有力,步子轻快,身体灵动。
二是清朝雍乾年间,罗泉盘破门开山鼻祖刘灨会意“狗脚”,而创“齐步匀脚”,从而更新了盘破门的“走盘”打法。
刘灨将“走盘”附会了“北斗——七星”格局之意义,并改造了步法,创“齐步匀脚”,使步子变得阴阳含蓄,轻快灵动。
所谓“齐步匀脚”,主要就是指脚尖齐平、步幅均匀的走盘方法。这正如九和尚僧焕然曰:“头宜正,脚宜垫立,眼宜平视,身宜轻,手宜快,如流星;遇敌对身如箭,四肢作力,精神百倍,脚走如云尔”。其打法,以“齐步匀脚”为基本,并在攻防上附会了“北斗——七星”格局之意义,创“七星步战法”。故盘破门有“七星战法诀”。
而且,刘灨将“齐步匀脚”配之以“高桩盘破”手法,同时,吸收了法派武术的“脱化”功夫,吸收了“福建少林寺佛教洪门”,即“南少林”武术的重、硬等原素,创“齐步匀脚高桩盘破”打法,震响蜀中。
因此,陈抟老祖的“猴拳”和刘灨的“齐步匀脚高桩盘破”拳法都是对“狗脚猴手,虎背熊腰”的继续和发展,归于盘破门“乘虚捣弱夫之法”。
在刘灨时期,刘灨以“齐步匀脚高桩盘破”拳法统一了罗泉分州府武林各派。其中,又主要传法派拳法于刘四爷,传峨眉拳法于刘五爷,传南少林拳法于刘八爷。这使得罗泉的“师妈派”、“峨眉派”、“南少林派”、“广东少林高桩派”,等等,得到了流传和保存。
在刘灨以后,于清朝道同年间,罗泉盘破门第二代掌门刘光达为保罗泉一方平安,开办拳社,不惜用重金聘请四方武林名师来社执教。教师计有僧门的刘厚斋,教“僧门小手”;有岳门的刘公裕,教“岳门小手”;有峨眉山的巫斋和尚,教棍术;有少林寺的方毛牛,教大鹏功、达摩功、嗨字功;有刁化成教枪术,等等。各地名师来社传艺,为罗泉盘破门的功法、力法、打法等输入了不少新的内容,从而使罗泉盘破门武术又得到了发展。
清朝光绪年间,罗泉盘破门第四代掌门肖天禄创“桩阵”法,即在“齐步匀脚高桩盘破”拳法的基础上创“浮沉吞吐盘破”打法。
肖天禄在研究“福建少林寺佛教洪门”拳法的“浮、沉、吞、吐、挨、肩、挤、靠”的打法精义上,注重以“桩式”来表现“浮、沉、吞、吐”,并配之以盘破手法等等,故创“浮沉吞吐盘破”打法。其打法变化多端,拳风威猛,能在不很宽敞的地方进行,而做到“拳打牛席之地”。
肖天禄所创的这种打法,与“齐步云脚高桩盘破”相辅相承,共存于盘破门,流传至今。
在民国时期,九和尚僧焕然以“齐步匀脚”换“北腿”,从而使现代盘破门有了“倒肩腿”,和有了“北派桩”,从而一扫盘破门“腿法低疾”的状况,而增加了新的打法。九和尚僧焕然以“阴阳”、“八卦”和“变化”的理念改造了“北腿”以后,使得盘破门出现了“手”、“腿”兼备,和“手打人,脚亦打人”的打法格局。
所以,在盘破门近三千年的历史中,其以老子的武术思想和理念、原则和法则、方法和技巧为指导,突出“阴阳”、“八卦”,及其“变化”的道理,注重“打桩”和“打机”,充分表现出了“计谋打”、“智慧打”的武术特质。由此,集“知胜”、“打虚”、“脱化”、“战法”等等武术秘诀20余首;集“盘破手”、“分花手”、“筏子手”、“叉八手”、“滚掌”、“滚肘”、“勾盖手”、“铙钵手”、“提掟手”、“关割手”、“造腿”、“扫腿”、“弹腿”、“倒肩腿”等等于一炉,打法独树一帜。
因此,在民国30年代左右,盘破门武术发展到了顶峰时期,其各种打法已经完全成熟。正是如此,才有盘破门弟子在省内外的各种擂台比赛中取得上佳的成绩。
四、
自盘破门1946年刘新吾获“省考”金章之后,从此以后,在近二十年的时间内,盘破门就在人间蒸发了。不但如此,时至今日,出现了盘破门古藉秘本几近无存、套路器械几无流传、功法力法几乎绝迹,和老拳师寥若寒星、后学者寥寥无几的青黄不接的景象。这就是盘破门的现状。
究其原因,真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其一、始作甬者,正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缘故。由于此,中国武术门派被视为“封建渣滓”而扫地出门。于是中国武术,就象澡盆中的婴儿,在倒脏水的时候而被倒掉了。
其二、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虽然盘破门迎来了一个习武的高峰期,但是,由于一些企业和单位的转轨变型,甚至破产倒闭,这使得不少盘破门弟子纷纷下岗,生活无着,以至今天还在为生计奔波。这种状况,更使盘破门后继乏人。
尽管如此,从1966年起,现代盘破门第二代弟子、九和尚僧焕然之徒张富恒,不怕在“一打三反”中成为打击的对象,不怕关进派出所,而率先在社会上暗中授徒,且门徒众多,并赢得了“张富恒的学生,打得”的赞誉。因此,张富恒人格高尚,艺理精深,打法精湛,不愧为盘破门又一代宗师。
从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现代盘破门第二代弟子,如资中的谢定高、张光斗、姚海、陈忠、刘承欢、刘成栋、宋三壁、宋子芳,隆昌的马云光,自贡的樊成章,威远的余子怀、张荣辉,成都的刘新吾、付元亨,荣县的王俊等等,也先后在社会上暗中授徒。正是如此,方才使盘破门武术得以一定的恢复和继承。
尽管如此,2000年前后,盘破门武术才有了如“百龙武术馆”、“资中武协培训中心”这样的阵地。
但是,比较起来,盘破门武术不仅在理念上、在打法上、在功力上已经大不如前,而且在实践上更差得悬远。因此,盘破门未来之路崎岖漫长,任重道远。
总上观之,盘破门及盘破门武术,是老子及其《道德经》的“武学思想”和“武学文化”的活化石,是真正的“峨眉派”武术之源,故理当受到保护和发展。
所以,为今之计,一是应该把盘破门及盘破门武术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要通过“办学校”、“办擂台”等等方式,以解决一些盘破门弟子的就业和生计问题。做到这些,才能使盘破门长足而稳定的发展,和重振盘破门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