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杜甫草堂的诗韵(上)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大凡知晓一点历史的都能记得杜甫这首流传千古的诗句,从诗句中就可看出杜甫那种关心人民疾苦的情感。 杜甫这首诗作于公元761年,时值安史之乱尚未平定之际。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得亲友资肋,于成都西郭外浣花溪畔盖一草堂,以安顿其家。翌年八月,草堂为秋风所破,杜甫百感交集,作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记之。发出这样激奋人心的呼喊! 正是如此,当我踏上成都这块丰裕的古都时,眼中似乎出现了杜甫四处奔波的情景。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他流寓成都时,写下了不少诗篇。他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据说就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这是诗人发自肺腑的声音,他是在替战乱中备受困苦的广大老百姓发出呼吁啊…… 我有幸游览了杜甫草堂,当听到汶川地震的消息后,心中就颇是牵挂,后听说杜甫草堂也受到了震荡,那草亭也正在维护,顿感焦急,时刻关注着那一方让我日夜牵念的地方! ( 请继续看下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