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美,需要爱美的眼睛去发现
——九龙闲人与他的《盐亭闲话》
绵阳晚报 记者 张登军
家乡的美,是需要爱美的眼睛来发现的。在盐亭作者九龙闲人的心中,他的家乡盐亭之美无处不在。家乡的美,他以他独特的文字,浓缩在《闲话盐亭》之中,洋洋42万言。
九龙闲人本名陈龙,在熟悉的人面前,他是一名商人,从事医疗服务,还与人合办包装厂。但在闲暇的时间里,他更喜欢泡网,在论坛里一篇又一篇的发帖,所言都是家乡盐亭的山水、人文、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等。
对这本《盐亭闲话》,陈龙是作为一名盐亭人写给天下盐亭人的书,让现居盐亭和迁居他乡的盐亭人,能因为这本书而留存家乡的记忆,也算是做了一件“并不无聊”的事。
1、闲人闲事:修家谱苦研地方史
出版这本《盐亭闲话》,陈龙说是做一件闲事而偶然引发的。
应该是2008年“5.12”特大地震前的某一个夜晚,在医疗服务行业已经小有成就的陈龙闲坐在电脑前,当天“正是父亲去世的某周年祭”,等待电脑开机的间隙,他总觉得“父亲的灵魂随时漂浮在额头上空望着我”。想起父亲小时候给讲的家族故事,再想想很多在外混的老乡们“乐不思归”,他忽然就心生感慨:再过多少年,他们心中还会有家乡盐亭的印象吗?
就是那天晚上,陈龙想到了修家谱。九龙老家一个个老人与知情者相继故去,修家谱的事显得刻不容缓,他决定沿着祖辈千百年辗转流离的足迹,追溯先人曾经走过的道路去记录,以此给散居在各地子孙们留下一点祖先与故乡的记忆。
说干就干。从当月开始,陈龙在安排好公司事务后,每个月都有10天左右的时间会回盐亭老家,走访当地老人,抄录古碑,到周边县市串族寻亲,也花大量的时间翻读地方志书,寻找与陈姓家族有关的记录。
影响最深的是地方史料的查阅。地方志书毕竟不是畅销书,很多只能到图书馆、地方史志办查阅,找地方的文史前辈借书。那段时间,很多资料都是借来复印、相机翻拍后冲洗出来。回想那段经历,他自称耗费的金钱倒在其次,主要是时间和精力,甚至对公司的经营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闲人闲话:论坛解读家乡文史
进入2009年,地方志书翻读得差不多了,感觉“修家谱”还需要更多的族人来响应,陈龙注册了“九龙闲人”在网上查资料。
几个月时间过去了,“资料没有查到,倒是通过论坛认识了一批关心家乡的人”。每当闲暇之时,他就在论坛上与人闲吹,没曾想这一吹就成了瘾。因为修族谱的原因,陈龙没少读地方志书,但“每读一次必须整懂”,比如读蒙文通所著的《汉潺亭考》,旁征博引的行文让读起来感觉太费劲,他只好大量阅读其他相关的辅助资料,前后耗时两个月,反复读了三次,总算读明白了。
这样的插曲,还有很多。正是这些插曲,让作者对盐亭的县史、人文、乡土人情等等,有了系统而全面的认识。对他而言,这算是个意外的收获。也正是因为这些几点,他与一帮论坛网友们交流时,有了写东西的冲动。
“不为写而写,不为谁而写。权当是闲人的学习笔记,权当闲话论桑麻。”2010年2月2日,陈龙在论坛开设《盐亭闲话》栏目,开始了自己的网络在线写作。从盐亭的历史说起,再到地理、人文,乃至名宦等等,独特的行文风格,调侃而轻松的语调,严谨的史料分析,赢得网友的追捧。
这一坚持就是3年时间。2013年底,经有人再三撺掇,陈龙将自己在论坛发的帖子稍加整理、归类,就成了一本厚实的《盐亭闲话》,于今年5月由成都时代出版社推出。
3、闲话之趣:为家乡山水人文正名
对这部《盐亭闲话》,陈龙解释说,所谓闲,只是想告诉人们,书中文字是以自己的角度去解读,仅代表一家之言,并非官方说法。
细读《盐亭闲话》后,很多读者的会发现,这个“闲文”其实不乏有趣的地方。比如,谈到地理时,因暂时的经济落后,盐亭被认为是“穷乡瘠壤、瘦水寒山、偏鄙无名、蕞尔小邑”,这让很多人,包括部分土生土长的盐亭老乡,也有点瞧不上盐亭。
“其实,这是个角度问题。”陈龙在《牵魂的土地》中写道,家乡的美,生活中的美,是需要爱美的眼睛去发现。在他的眼里,盐亭的山水,乃至草木,总是那么亲切,一山一水一地名,都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再如,盐亭人独特而古雅的口音,成为被他人取乐的笑柄,但陈龙在研读志书之后才发现,这其实是外面人的误读。
陈龙解释说,古盐亭地处潼、绵、果、阆四州交界之地的“四不管”地界。偏僻的地理位置,也少有“湖广”移民前去,乾隆版的《盐亭县志》就曾记载“潼属各县俱有楚民新集,惟盐邑独少,缘土瘠也”。也正因为如此,才让盐亭独特的古蜀方言得以保留至今。
盐亭方言的独特发音是古汉语中的“入声”,陈龙认为,苏轼的《于潜僧绿筠轩》就以此韵入诗,这说明现在盐亭人的方言发音与宋时的川人类似,算是当前绵阳地方方言中最正宗、历史最为悠久的四川话。
4、闲话不闲:质疑“玉带双相城墙”
在《闲话盐亭》中,陈龙根据自己对史料的大量研读,对部分史料记载中存在的疑团敢于提出质疑。
最大胆的质疑,是对盐亭县东门保存至今的“双相玉带城墙”提出的。陈龙在“经过谨慎考察,反复论证”后认为,这一提法需要商榷。他在翻阅多个版本的《盐亭县志》后发现,均没有提及“双相”及“玉带”。而明代盐亭县城筑城墙、清代修葺城墙,当时人写《筑城记》均没有提及“双相玉带城墙”。
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在于“双相”。陈龙认为,李义府是唐时的宰相是事实,但对于严震也是宰相一说,他则有不同观点。对这一观点,他认为最直接的证据是,《新唐书》宰相表中对唐朝的369位宰相予以专门统计,但严震并不在这个名单中。根据史料记载,严震并不在朝,是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因功勋卓著,进授“同平章事”,尊其为使相,其实是个虚衔,相当于“荣誉称号”。
再如1991年版县志中对白莲教于嘉庆五年(1800年)“三月十八日驻盐亭县城一夜”的记录,陈龙也提出质疑,因史料记载,清嘉庆年间县令孙凤祥再次“修葺城墙”,同时“募乡勇,请官兵以守之,贼(白莲教)临富村驿,闻盐有备,从间至涪”。由此,可以说明,“白莲教在盐亭县城住过一夜”的提法有误。
类似的质疑,在《盐亭闲话》中还有不少。陈龙认为,既然涉及文史,就应该有严谨的史料支撑,此举并非标榜自己,而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而盐亭一位文史前辈在读过《盐亭闲话》之后,评价陈龙“把很多人都没有弄醒火的历史问题是搞清楚了的”。
5、闲人不闲:为家乡文化建设建言
经商的身份,热衷论坛发帖,后来出书,陈龙被很多人称为“不务正业”。
对这个说法,陈龙淡然一笑。不过,旁人眼里的“不务正业”,却在《盐亭闲话》里有着“闲人不闲”的表现,并引经据典为家乡的文化、旅游发展建言。比如关于《盐亭的盐》,盐亭有产盐的历史,陈龙有一次到死海消闲时突发奇想,何不利用盐亭的产盐老井,“抽出卤水,开发盐城湖,发展旅游”,这会不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
再如,蒙文通《中国古代民族史讲义》中曾讲到,盐亭地处古巴、蜀分界线,前不久在盐亭新农乡发现的商周时期文化遗址进一步加强了这一推断,那这一优势算不算盐亭发展文化旅游的新“卖点”?
在谈到盐亭的交通。这是2010年闲暇对着盐亭地图发呆而萌生的念头,他认为盐亭的交通就是两个环线:南环线、北环线。巧合的是,两年后盐亭南北环线规划图出炉,线路与他的想法大致一样,“不敢说是受我的帖子启发,但至少与我的想法一致。”
在《盐亭闲话》中,陈龙还提到古盐亭八景、八大故城,还有七十二寨、古道等等,并将盐亭从古至今的一线人才归纳为“一凤二相三才四桂五官六将七勇八柱九鼎十烈”等等,都是有理有据。这些作为,究竟值与不值,无须作问,就算是一个盐亭人写给天下盐亭人的书,仅此而已。
(记者 张登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