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新华网报道,自去年11月底,佛山市委组织部从100名报名者挑选48名青年民营企业家,分派到当地36家国企挂职。48人中超过一半是70后至90后的“富二代”。此举引发热议,有人质疑,政府操心干预民企接班人是否有此必要、挂职模式成效几何? 尽管挂职者不在国企领取工资,但挂职锻炼仍不可避免形成成本,这就需要财政买单。挂职者尽管只是挂职,也将参与国企的大小经营事务的决策、执行诸环节,如果因此出现决策和执行失误,也意味着挂职成本。 如果佛山方面宁愿承担这样的挂职成本,也要让民营企业家到国企锻炼的尝试继续下去,就必须弄清楚,这种尝试究竟有没有作用,能不能让“富二代”们通过挂职转变理念、提升能力、坚定经营父辈创立企业的信心? 很多企业家一代而今对经营也不太感兴趣,原因在于,实体经济经营压力实在太大,税负过重,房地产、金融诱惑明显,等等。很显然,这些问题是无法通过挂职锻炼来化解的,甚至还可能出现挂职者目睹国企受到政府明里暗里多方面扶持,而进一步丧失经营父辈企业的信心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