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qctzb

总理盛赞的两条标语,出自极重灾区四川省青川县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挥别疼痛 选择坚强——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采访见闻
 
( 2009-01-27 09:47:39) 稿件来源:新华网四川频道
 
    新华网四川频道1月26日电(记者周英峰 杨迪)26日是牛年第一天,来自新疆、陕西以及四川省内的数千名民众,在这一天相继来到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缅怀遇难的同胞。

    “‘5·12’特大地震,东河口崩塌,4个组184户村民、过往行人、东河口小学部分师生等共计780余人被掩埋其中。”无声的数据描述着地震带来的伤害。

    这里曾经山清水秀,富饶美丽,河水缓缓穿过村庄、良田。现在,见到的只是连绵的砂石和土丘,看不到一丝人类曾经生活过的痕迹。去年11月12日,这里开辟为地震遗址保护纪念地。

    青川县蒿溪乡的高正虎,把一张一张的纸钱放进焚烧池中,深情凝重肃穆。“我们一大家子20多口人,今天都来祭奠这些兄弟姐妹,让他们跟我们一块过春节,在这不孤单。”

    “你们在下面,我们在上面,你们和我们永远在一起。”这幅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悬挂的横幅,代表了千千万万生者的心声。

    “我还得供娃儿上学,既然活着就得看未来。”守护遗址公园祭奠台的何先通是幸存的一位村民,他的妻子和十多位亲人遇难,只剩下他与在成都上学的儿子。

    每天,何先通都会主动清扫祭奠台附近的垃圾,护理祭奠台周围摆放的鲜花,甚至还主动向参观者介绍情况。

    “我希望人们在了解了这么大的灾难后,能够看淡生活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挫折。”何先通说。

    在参观公园后,四川广元市利州区宝轮镇田垭村的何奎生,与母亲和妻子一起为灾区人民捐了款。“地震灾害大得难以想象。不过,地震只是震垮了山河,却震不垮我们的精神!”何奎生说。

    5月12日,山崩地裂的瞬间,东河口小学的老师拉着学生拼命跑出教学楼,最终100名学生生还,3位老师为保护学生不幸遇难。“老师们的这种精神,让我感动好久。”何奎生的妻子熊晓钰说。

    青川县是极重灾区,地震造成的损害随处可见。但是,一座座房屋正在废墟上拔地而起,仍旧居住在简易房子里的百姓,正在加紧重建自己的家园。

    “党和政府的扶持给了灾区人民很大的信心,我哥哥的房子在地震中也垮塌了,他准备大年初三就开始拆掉旧房子,争取早日把新房建起来。”何奎生说。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这条在青川随处可见的标语,用朴实的话语展示着这里人们的勤劳和坚强。
 

发表于 2009-1-27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贴图]牛年脚踏实地!



 楼主| 发表于 2009-1-30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 建设者的忙碌和心愿 

  四川在线  (2009-01-30 05:58:59)  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 本报春节特别报道组1月29日发自青川

  正月初四的青川,暖暖的太阳透出浓浓的春意。阳光、国旗、灯笼、新房,映衬着青川人迎接新年的笑脸。

  满目青山,一波碧水。沿青竹江逆流而上进入青川,记者惊异地发现,一路上已几乎看不到震后的废墟。代之而起的,是一排排簇新的永久性住房和建设者忙碌的身影。

  门前的晒坝上,暖和的围炉旁,热闹的年饭中,灿烂的焰火下,人们辞旧岁、贺新年,纷纷许下祝福和心愿。而恒久不变的,是家家户户门前高扬的五星红旗和人们心中重建美好新家园的信念。


  枣树村人的新愿景

  春节后的阳光,照在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枣树坝社的大地上。正月初四,我们来到这里,未入住的,在加紧贴墙砖;已住进新房的农户,正在思考着牛年的新打算……

  石光武:从“两条标语”到发展新愿景

  在枣树村2组残疾人夫妇石光武家,他新修的鸡舍已经建好。“鸡舍修好,年后就可养几十只,卖了又有钱用,如果说自己想吃顺便捉一只出来就行了。我今年还要把旁边这条渠拦起来养鸭呢!”石光武乐着说。记者来到他新修好的房子和挂满腊肉的厨房里参观,他还谦虚地说:“今年春节过得很踏实,杀的年猪不大,才100多斤。”

  从悲观到乐观,石光武有过三次经历。“5月12号那天下午,‘轰轰的’声音大得吓人,我还以为是压路机路过,当我看到周围的房子和大地都在剧烈地晃动,我立即反应过来,地震了!这时我想到妻子听不到声音,马上跑到屋里把她拉了出来……”石光武向记者描述着地震发生的情形。

  地震毫不留情地摧毁了他们的家园。一楼一底5间房子,是他们多年辛勤的积累。好端端的房子一下被震成了危房,危房边,他们悲观地不知所措。石光武说:“起初,我和所有人一样想着人活着就好,但是震后十几天,每当看着破碎的房子,想到一家人无家可归的时候,我仍然忍不住哭了。”

  短暂的悲观后,他和家人在路旁搭起了两间过渡房,并把小卖部的生意继续做了下去。虽然在地震后进货比较难,但是他们的副食店一直没有缺过货、断过货。

  “地震后,对于个别黑心的商家来说是发财的机会,然而他家的副食店卖的所有东西一直没有涨过价。”上河坝组组长雍如风插话说。

  众乡亲七嘴八舌:当时有的地方每瓶矿泉水涨到4元、5元,他们始终坚持只卖1元钱一瓶。地震发生后的两天里,乡亲都缺水喝,他们冒着余震不断,从危房中抢出了库存的矿泉水,有的按原价卖给乡邻,有的送给了大家,他们夫妻俩却舍不得喝。石光武很多时候都是自己跑进危房里取出顾客要买的东西,然后迅速跑出来,坚持按照原价卖。有时顾客不忍心坚持要多给钱,他们都不收。

  5月15日夜,济南军区猛虎师某连驻进村里,帮助大家抗震救灾,特别是兵娃娃们一进村就帮助石光武清理废墟、排危,让他们感动地流泪。“大家都是爹妈养的,十七八岁的年纪,和我们娃娃差不多大,我心疼他们啊,余震不断,拆瓦的时候怕他们受伤,我只叫兵娃娃们在下面接,坚决不让他们上房顶。”石光武动情地说:要不是国家、政府和部队的帮助,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那些当兵的真的很辛苦,从来不用老百姓的一针一线,甚至连口水都不喝。我就坚持给他们送煮饭烧的柴火,帮他们挑水。部队在离开的时候,我两口子为部队做了面锦旗,跑去送给他们。兵娃娃们看到我只有左手能干活,上厕所系裤带都不方便,便向连里报告,送了我两条皮带。我一直珍藏起来,作为永久的留念。

  到了7月初,石光武夫妻决定开始建永久性住房。决心一定,他们便花了八千多元买来一些木材,花了两千多元买了瓦,请来工匠和帮工就开始建起来了。看到石光武一家的精神,乡邻们总结出了两条标语:“有脚有手有条命,天大困难能战胜”和“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8月31日,温总理来到他们家看望,鼓励他们要自强自立,听了总理的话,夫妻俩流下激动的泪水。

  房子修好了,还得有钱用。于是,石光武琢磨着挣钱的项目:修鸡圈、养鸭……

  石光绪:节后打工挣钱过上好日子

  走进村民石光绪家,三间砖木结构房在阳光照耀下格外醒目。门框上贴着这样一副对联:天降大灾志不丧,国逢多难更兴邦。横批:重建家园。

  石光绪的爱人李开娥激动地说:“我们是腊月二十六才搬进新居的。大年三十全家人高高兴兴地在新房里吃了团年饭呢!”

  话语中透出了枣树村人的顽强与坚韧。

  记得20多天前来这里采访时,天下着雪,石光绪家新修的3间砖木结构房正在做扫尾工作。“因为买的铁门与新修的尺寸不合,只好定做,等了厂家近半月,前两天才从成都拉回来安上,要不然,我们早就住进去了。”雪地里,石光绪一边回答乡干部何万军的问候,一边准备硬化院坝。“就是要这样,下雨天做室内,天晴做室外,才能抢时间早点住进新房。”凭着自力更生精神和干部的指导帮助,仅20多天,他们就住进了新房。

  李开娥还说:“我们全家四口人,儿子和女子在读书。儿子小时候不慎掉进河里摔断了腿,落下残废,一到冬天就发疼。一家人负担这么重,又遇上地震,居然还是把房子修起了,要不是共产党,真是不可想象。”

  “现在住进了新房,以后又做什么?”“室内有些装修和孩子上学都要用钱。正月十五后,丈夫外出或在本地重建中打工挣钱,我在家务庄稼和管好茶园,这样里外都照顾了,要不了几年就能把账还完。”李开娥回答。
昨日,年还未过完,青川县关庄镇的受灾户们就忙着全力投入到灾后重建的热潮中。许多邻居和亲朋好友相互帮助,利用春节期间走亲戚的日子,积极参与到永久性住房的施工建设中。图为村民乔春花在新房架前憧憬着未来的新生活。


  枣树村:房子建完还要兴产业

  枣树村村主任雍明说:“去年温总理来我们村后,更激发了大家灾后重建的积极性。全村地震全垮户205户,目前已完工50%,枣树坝社39户重建户中,已有80%入住了新房子。没入住的料已备好,春节后马上又有一个新高潮,农房重建在4月份就要结束。”

  房子建完后,枣树村人以什么来增收?是记者采访的另一个话题。据雍明介绍,村里已有了产业发展思路和行动。在这里,他们今年主要是对茶叶和养殖两个产业进行培育。全村户平基本上有一亩茶园,但不成规模没有形成品牌。恰好这次地震后是浙江省宁波市援建,那里有中国茶叶研究所的科研优势和品牌优势,可以抓住这个机遇,引进集约化管理经验,打造品牌,把茶产业做大做强。

  枣树村的第二大产业目标就是生猪养殖。牟家坪上,年存出栏上万头的生猪养殖场正在加紧建设。“这个占地3200平方米、总投资187万元的生猪养殖场,是由几十户联办的。资金投入嘛,浙江省援建资助一点,用于解决水、电、气(沼气池)、圈;农户自己出一点,解决猪源问题。在管理方式上,实行集中建设,分户管理。4月30日,生猪养殖场就建成使用了。”雍明说,香菇、竹荪、木耳……都要渐渐形成产业。“是啊,这些县、乡、村干部每天都把我们受灾群众的事当成他们自己事在想在做。”一旁,65岁的石成柏忍不住直夸。

  住进新房,增收致富。枣树村人的新愿景正在步步变为现实。

  在阳光中感受震撼

  ——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采访见闻


  大年初四,带着阳光上路的汽车,一辆接一辆地从金子山出口驶下成绵广高速公路,那是络绎不绝去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的参观者,“5·12”大地震把这个藏在深山中的宁静河谷变成了一个地球应力爆发现场,形成了各类地质奇观。

  来自山西、陕西、重庆、广东等地的自驾车特别扯眼,加上省内各地开过来的车辆,停满了遗址公园的停车场。两个工作人员挨个上前统计车内人数:截至昨日16时,春节期间,遗址公园已接待游人三万余人。

  刻着伤痛的地震科普园

  三块黑色巨石并立,犹如从天而降的惊叹号,站在遗址公园的最醒目处。内江游人陈程迈上象征着“5·12”8级大地震的8级台阶,用相机记录那个时刻:5月12日14:28,汶川大地震。鲜红的字面与黑色的巨石,刻出沉甸甸的厚重。

  高娅欢引着人们逐级而上,“这三块巨石是在东河口地震应力爆发点找到的,分别代表了汶川、北川、青川三个极重灾区”,她娴熟地介绍着。她是长江师范学院大三的学生,也是青川县关庄镇人,寒假回家在遗址公园当起了义务导游。那些曾经熟悉万分的青山绿水顷刻间面目全非,她的解说因而充满强烈的情感,深深地吸引和感染着人们。

  在清华大学任教的吕冀蜀是广元人,早就计划春节回家乡看看,到东河口遗址是他最大的愿望。看到巨石右前方被堰塞湖吞没的农田中,还树立着一根根电线杆,他的心情有点沉重:“水底下都是东河口村村民的房子啊,几十年的奋斗一瞬间就消失了”。他认为,保留东河口遗址作为科普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研基地等十分有价值,“它将使我们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他的话引来很多游人赞同,频频点头。

  隆起、坍塌,断裂、褶皱,淹没、震毁……巨大的地震能量,在方圆50平方公里的“Y”字型地带丰富呈现。来自广东东莞的马明远说:“站在这里,所见所闻都让人感到无比震撼,它让我们认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认真思考人生的意义。”

  直叩心灵的凭吊纪念地

  沿着石道向北而行,左侧一个名叫王家山的堆积体上,矗立着8根貌似十字架的木杆,非常醒目,高娅欢解释道:“人们都把这个当成十字架,其实它是东河口村民居穿斗结构中的一个挑梁,代表这块土地下曾经居住着数百位东河口村民,它和十字架相通的一点,即是慰藉人心。”

  王天惠被一群又一群各地游人包围着,作为东河口村的幸存者,她每天都要来这里看看——在遗址公园爱心广场的右前方,有两棵小树旁边插着国旗,那是曾经的东河口小学所在地,她的孙子在地震中遇难。“脚下的土地一下子就拱起来了,到处像放炮一样巨响,山‘哗啦啦’地垮下来……”,站立在她周围的人们仿佛亲眼看到、亲耳听到那些巨大的响动,一只手伸过来,又一只手伸过来。王天惠感动地握住这些手。自从“5·12”地震以来,她随时都处在爱的包围中。腊月二十九,她被来自北京的记者接去城里吃团年饭,还收到了各级政府送来的年货,“总要为社会做点什么”,这个朴素的念头让她当起了公园的义务讲解员,因为亲身经历过,她和她的讲述成为遗址的一个亮点。

  一块闪着水晶光芒的灰白巨石,形状就像人的心脏,上刻着 “爱心广场”四个字,背后是胡锦涛总书记在什邡市地震灾区所说的那句话:“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吟诵着刻在碑石上的散文诗 《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来自陕西的王永强眼里充盈着泪花,他让家人为他从各个角度留影。他说:“我要永远记住这个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时刻。”

  带着希望坚强上路

  去年7月,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一期建设动工,两个多月建成。对口支援青川灾后重建的浙江省负责规划、设计、建设。开园后,慕名而来的游人日益增多,浙江对口支援建设指挥部与青川县委、县政府商议,将在春节后启动二期工程,建设游客接待中心、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地震博物馆和模拟体验馆。

  15000盆鲜花,是青川县为遗址公园迎接新年游人的特别设计。由于遗址公园的管理机构尚未成立,青川县旅游局干部成了公园的工作人员。从大年初一开始,东河口遗址不断迎来人流高峰,5500、6700、7200、8100……清点着游客,现场负责的4位旅游局工作人员忙得像陀螺。

  与东河口村相邻的关庄镇,是青川县规划建设的二级重点集镇,春节期间农民们重建永久性住房的脚步也未停下来。镇长赵万全介绍说,这里将围绕东河口遗址公园旅游业的发展,鼓励农民兴建农家乐。

  接待一批又一批来访者,段明聪非常感慨:“地震造成的灾难,必然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在东河口遗址区内,不仅活着的人们要比以前生活得更好,而且要把这种希望和信心不断地带给前来参观、纪念的人们。”

  信念在 希望就在

  大年初四下午,和煦的阳光下,青川县关庄镇群力村村民唐德富带着几个帮工,正起劲地为自己的永久性住房砌着新砖。虽然新房的框架刚刚落成,入住还要些日子,但他已忙不迭在自己的门框上贴上了春联:“大灾大难党指路,大恩大德民受益”,横批是 “共产党好”。

  “这是我的心里话,也是我的新年祝福”——这位质朴的汉子,搓着手里的泥,热情地拉住记者,讲述着党和政府对灾区群众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援助,讲述着他和乡亲们在灾难中的坚强奋起。他指着身旁的新房自豪地说:“200多平方米,钢木结构,比震前的房子好得多。”一旁的镇长赵万全介绍说,全镇因灾倒塌农房1450户,目前已有700多户搬进了永久性新居。根据受灾群众的居住要求、地域特点、经济情况等,全镇农村永久性住房采用了全木结构、钢木结构、穿斗结构、砖混结构以及集中建设和分散建设等多种建房模式。

  谈到未来,唐德富眼里充满了希望:“我的想象很多!”他指着正在砌的砖墙说,首先建一个大温室-----目前灾区家禽很缺,利用温室育种供应四邻乡亲,再上集市销售。下一步,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游人越来越多,“我的房子靠近公路,正好可以开一个农家乐。”

  唐德富的新居旁,一大批散发木头芳香的永久性住房正在加紧建设。这里不仅有灾区群众自建、公司援建,还有加拿大木业协会和俄罗斯的援建者。

  信念在,希望就在,唐德富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明年一定要恢复赛兔大会”

  深藏大山的青川县关庄镇,没有多少人知道,但在养兔业,作为川、陕两省闻名的养兔基地,关庄镇却声名赫赫。大年初四,热火朝天的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现场,关庄镇镇长赵万本已经在憧憬着全镇的产业重建蓝图了。

  养殖长毛兔是关庄镇的优势传统产业,全镇6300多农民中,95%家中都是长毛兔养殖者。镇上专门成立了长毛兔养殖协会,吸引了2000多养殖户加盟,甚至还有相邻的陕西养殖户也主动靠拢。为了培育和壮大长毛兔养殖业,青川县连续三年举办了“赛兔大会”,地点都在关庄镇,每年4月10日开赛,比赛内容别具一格——比赛谁的长毛兔出毛率高。

  地震使关庄镇1926户农民全部受灾,住房连同兔舍均被损毁。目前,农民都忙着重建永久性住房,还来不及恢复长毛兔产业。最让赵万本遗憾的,就是无法如期举行赛兔大会了,他说:“如果每家养一两百只长毛兔,一年就能收入三四万元,盖新房的贷款一两年就能还清。”

  浙江对口支援关庄镇灾后重建的是绍兴市,巧合的是,关庄镇的长毛兔种最初就是引自绍兴。这下,产业援建也立即提上日程——3万只种兔场将在春节后恢复开建。帮助农户建兔舍、建饲料厂、引进种兔等恢复产业链需要投入500多万元,浙江援建者已表态全力支持。

  “最多三年,关庄镇的长毛兔养殖就将恢复并超过震前,达到年存出栏15万只。所以,明年无论如何要恢复举办赛兔大会,到时关庄的产业肯定发展得更好、更快!”赵万本信心满满。

  情暖病房

  来自浙江省的21名卫生援建人员放弃春节回家过年,留在青川灾区坚守岗位,为灾区患病群众解除病痛默默奉献。

浙江医务工作者张静静等抱着刚出生的婴儿,脸上挂着喜悦的笑容。从大年初一到初四,青川县的帐篷医院每天都有新生婴儿出生。


外科医生倪仲琳每天坚持走进帐篷医院对手术病人做深入细致的检查。


帐篷医院透出温馨的暖意。

 楼主| 发表于 2009-2-3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乡春早

发布时间(2009-02-03 09:47) 信息采编:姚子龙 

 

  山乡春早,大年初五,记者在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采访时看到:村民石光华一家三口正忙着整地种洋芋。石光华说:“去年‘5.12’地震不仅震垮了我们家的房屋,而且影响了家里的收成。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们修建了新房,还搬进新居过了一个喜庆祥和的春节。同时,我们还要及早动手,搞好春耕生产,确保今年实现钱粮双丰收。”

 

(柳桂华 摄)

 楼主| 发表于 2009-2-4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回望灾区:对春天的期许

 2009年02月04日05:33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图文:回望灾区:对春天的期许
图文:回望灾区:对春天的期许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图为:将伤痛沉淀在心里,灾区民众开始了新的生活

  图为:贴上标语为自己鼓劲

  本报特派记者张欧亚 苏海涛

  冷雨,黄昏时分,立春前夜,我们终于走进锦官城,我们的足迹在穿越四川极重灾区中划上了一个完整的圆。

  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青川县、茂县、安县、都江堰市、平武县、彭州市十个极重灾区,我们一一走过。

  入住成都一家星级宾馆,我们用了几个小时洗去身上的风尘。还是十天前在绵阳时,我们在总理看望灾区群众时下榻的宾馆里洗过一次澡,在以后的穿越行程中,每夜几乎都是合衣而卧。

  十余天穿越,三千里路云和月,我们目睹了党和政府对灾区的牵挂,记录了灾区群众艰苦的生活,同时也感受到了这片田野充满的生机和希望。

  首次入川,我们曾经描述灾情的惨烈;再次入川,我们突然发现,我们的笔力难以复制四川灾区群众的坚强与不屈。

  我们只能如实记下沿途所见所闻所感,以为志。

  在灾区三次见到温总理

  腊月二十九傍晚,温家宝总理要到北川吉娜羌寨的消息传遍了三乡五里。下午1点,邻乡群众就三三两两赶往羌寨欢迎总理。本报记者获准进入羌寨,见证了总理与灾区群众联欢的场面。

  吉娜羌寨依山而落,是在震中受毁后择址重建的。远远地看到总理的车队从对面山谷中驶来,村民张茵激动地举起写着“总理辛苦了”的标语。住在寨后的王建成抢占了一个制高点,不断地念叨“今天终于可以见到总理了”。总理灾后多次到北川,王建成都给错过了。制高点下平行距离三四米,村民们支着一口大锅,里面冒出热腾腾的蒸气,这是羌寨按最高的礼仪,欢迎最尊贵客人的羊骨头汤。广场篝火旁,还烤着一只全羊。

  总理进寨后,被住在村口的王成益拦住了。在王成益家吃过饭后,总理出现在羌寨中心的广场上。身着节日服装的村民们热情地围了上去,为总理披上羌红。总理绕广场一周,与村民同欢,并向四周群众挥手致意。羌族群众盛起一碗热腾腾的羊骨头汤举给总理,总理接过喝了下去。

  本报记者在距总理三至五米远的地方见证了这欢庆的场面。这是大地震发生后,本报记者在灾区第三次见到总理。“大家快尝尝吧,这道菜温总理尝过的,一起来沾沾喜庆。”温总理一行的车队刚驶出村口,王成益的妻子就热情地招呼起前来采访的各报记者。36岁的李学春没有想到,自家刚搬进新建好的房子还不到一个月,就接待了一位最尊贵的客人。

  而她的丈夫王成益则开始努力回味温总理到他家的全部过程和细节。“他坐在桌上吃了大约2分钟,参观我房子花了7分钟。”王成益说。

  王成益还把自己未来的“致富方针”向温总理做了汇报。羌寨修好后,旅游公司马上与他们取得了联系,跟每家每户都签订了协议,搞民俗旅游。总理听说后,连声说“很好”、“很好”。

  除夕之夜,我们入住总理下榻的绵阳富乐山酒店,心中不断想起总理对灾区群众的牵挂与关怀,这是“5·12”后,总理第7次来到四川看望慰问灾区人民。那一夜,身在异乡的我们,心中感到分外的温暖。

  从对联标语中品读坚强与乐观

  在穿行灾区的全程中我们发现,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哪怕只是一个低矮的油毛毡房,必有一口“锅”——转播电视的接收器。在由映秀通往汶川县城威州的一处两山夹成的狭小平地上,藏族陈志高一家,在门口打着麻将。地震后,他家在原址搭了一间小油毛毡棚,家里所有财产尽失,但在搭起这个临时棚子后,老陈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政府补助款,买了这口“锅”和一台新电视。

  老陈说,什么没有都可以,但不能没有电视。我们一样要享受精神生活,同时也可从中了解灾区重建情况和国家的政策方针,这样我们就有了更多的寄托。

  在极重灾区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流传着一个“两幅泥腿子标语感动温总理”的故事。那是在去年8月31日,总理第四次来灾区视察。知道总理要来枣树村,乡亲们一直琢磨着,要给他老人家送个礼物。

  当时正是灾后重建最紧张的时刻,村民们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建起了临时过渡房。在重建过程中,这些川西的庄稼汉们相互帮助,自力更生。更难得的是,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拼凑出两句标语,一句是“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另一句是“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

  村民们灵机一动,从街上买来红纸,找村委会主任雍明用毛笔一字一画地写上,贴在墙上。总理看到后,果然很受感动,后来到其他灾区考察,还念念不忘枣树村的这两句标语。

  我们到枣树村采访时,标语已经被当地政府用镜框保护起来了,而村民关在友家新建的三间砖木结构房的门框上也贴上了一副新对联:天降大灾志不丧,国逢多难更兴邦。横批:重建家园。关在友的妻子说,他们家是腊月二十六才搬进新居的,第二天,老关就找识字人非要写一副反映灾区人民精神的对联,说要给大家再提提气。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松潘县小河乡所在地,曾是崇山峻岭中的一个古城,59岁的老人周佳兴在自家简陋的木板房里开了家小理发店,为街上的老年人剃头理发。他没念过几年书,毛笔字也写得不好,却自己买来红纸,歪歪斜斜地写了一副春联:有手有脚自己干,大灾大难雄得起。横批:重建家园。附近的年轻人从周老汉门前经过,都会驻足细读一会。

  这,就是四川灾区人民的乐观与豁达。他们没有将全国人民的关心当作依赖,而是选择靠自己的双手开创新的生活。这种坚韧,是我们在穿越灾区时始终感受到的,也是我们的笔力难以准确复述的。

  冬去春来,让我们一起为他们送上春天的祝福。

发表于 2009-2-4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俺不附和你们行不?

发表于 2009-2-4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em02]

 楼主| 发表于 2009-2-8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忘春节灾区行:今年,青川的烟花特别美 
2009年02月08日 09:21:40  来源: 
 
 
    新华网成都2月8日电 题:今年,青川的烟花特别美

    新华社记者 杨迪

    春节期间,我们一行记者组成的小分队前赴地处川北山区的地震极重灾区青川县,见证了25万青川百姓地震后的第一个春节。

    青川县是四川省内距离成都最远的地震极重灾区,单程行车需要近5个小时。1月25日一早,小分队一行就乘车从成都出发,中午时才进入青川县地界,而此时距离县城还有70多公里的山路。

    沿路上的景象,已经透出了浓浓的年味。在金子山乡,公路两旁的人家在自家房前插上红烛、焚烧纸钱,祭奠亡人。根据当地习俗,在除夕的团年饭之前,要把逝者请回家里来一起过年。在竹园镇,热闹的赶集人流,堵塞了车辆前进的道路,许多老百姓都在购买花生、糖果、鞭炮等新年货物,狭长的街道上人气很旺。

    当天下午,我们来到了木鱼镇,这个曾经繁华的小镇在大地震中几乎被夷为平地。时至今日,地震留下的疮痍仍然清晰可辨。但除夕这天,我们在木鱼看到的不是痛苦与悲伤,而是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与向往,希望之火如街道两旁枯树上的中国结一般,迎风跳跃。

    在文武村9组村民赵继超的新家前,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副对联:“用两双勤劳致富手,建一栋幸福美满房。”这个有着5年建筑工经历的中年男人,有一个宏大的新年愿望:他决定不再去北京打工,而是留在木鱼镇,一边用自己的手艺帮助乡亲
们尽快建好新家园,一边挣钱偿还因建房留下的2万元债务。他的一番话,把在场的记者都感动了。

    大年初一,我们来到了红光乡东河口村。这个坐落在青山之间、绿水之畔的小村庄,在大地震中消失了。远处山体上滑坡留下的痕迹,与眼前迎风招展的白色旗帜,触目惊心。

    “失去亲人的悲伤无法忘记,但是压不倒希望,既然我还活着,就要看到未来。”幸存的村民何先通现在守护着遗址公园祭奠台,每天打扫。

    在青川的几天时间里,我们看到了许多像何先通一样仍然坚强生活着的人。失去家园、亲人的痛楚,没有冲掉他们对新生活的执著追求。“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这条随处可见的标语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同时,我们在采访时也感受到了老百姓的质朴与可爱。在黄坪乡枣树村枣树坝社采访时,我们给村民李开娥送去了一些慰问品。没想到微薄的物资竟然让这位朴实的农村妇女激动万分,不仅连连道谢,还赶紧跑进厨房里,捧出四个大红苹果硬塞给我们。

    啃着这甜甜的苹果,我们的心头也泛起暖意。举家团圆之际还在异地工作,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但体会着灾区群众点点滴滴的苦与乐,我们感觉到这些付出有了无限的价值。

    当新年钟声敲响时,青川县城里烟花、爆竹声四起。夜空中绽放的烟花,照亮了群山,照亮了板房,照亮了每一张仰望的脸庞。

    今年,青川的烟花特别美,因为那是从废墟中升起的希望。
 
 (责任编辑: 骆之明 )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