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肩负重托 巾帼谱华章—记金沙县岚头镇岚丰村党支部书记黄玲
在岚丰村的正门,有一幅寓意深刻的对联,上联是:路连路、大路通小路、小康之路,下联是:心贴心、党心贴民心、万众一心,横批是:连心连路。这幅对联是2003年该村在“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中由三个组的村民集体创作的,它既是当地群众对当家人黄玲带领大家修通通组路、连户路,架通幸福路的肯定,又反映出该村干群一心,展示着村党支部的凝聚力。 2001年,热心公益事业、民望很高的女能人黄玲当选为金沙县岚头镇岚丰村村委会主任,随后又被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在村民大会上,黄玲对村民郑重承诺:“一年起步,二年发展,三年改变,四年脱贫,五年奔小康,使岚丰村向省内外的先进村看齐……”。从那以后,黄玲以一个柔弱女子瘦削之肩,勇挑带领岚丰人走向致富之路的重担,短短几年中,使岚丰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理清发展思路 激活党员队伍 岚丰村位于岚头镇党委政府所在地,总面积6.1平方公里,辖4个村民组,589户,2660人,有党员64人。全村有耕地面积2230亩,其中田900亩,村内有丰富的铁矿资源。 2001年以前,由于种种原因,岚丰村班子成员思想不统一,村的各项工作长期处于全镇挂末位置,村民吃水难、用电难、行路难等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镇干部一提起岚丰村就头疼。 黄玲上任后快刀斩乱麻,从理清发展思路入手,结合岚丰村实际,通过找党员座谈、与村民讨论、收集民情民意,提出了“两提高和三建、四改”的总体工作思路,即:提高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提高村民的文明程度;建示范基地、建村集体经济实体、建文明家庭;改水电、改路、改善居住环境、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她大胆起用能带头致富的党员担任七个村民组的组长;对全体党员实行目标量化、设岗定责、开展党员“八带双联”评比表彰活动;自己掏钱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到贵州农科所和遵义市、余庆县以及本县示范村学习考察农业科学技术、养殖示范项目,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转变观念,激发创业热情,增强发展意识。同时,狠抓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了《村规民约》和《村务公开》等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岚丰村2003至2007年发展规划》,为岚丰村勾画出致富发展的美丽蓝图。 难解桑梓情 常存反哺念 黄玲有一部艰辛的创业史。上世纪90年代初,她与丈夫多方借贷建了一个选矿厂,夫妇俩起早贪黑、精心管理,经过几年艰苦的努力,使厂子成为年收入上千万的私营企业,每年为国家缴纳的税金突破200万元。 富了的黄玲看到岚丰村1000多群众“近水楼台难得月”,守着丰富的铁矿资源过穷日子。她开始思考如何拉乡亲们一把,让大家共同走上致富路。当上村支书后,她首先从建好活动阵地入手,2003年4月,她自己垫付13万元为村里修建了一幢占地1000余米、宽敞明亮的办公楼;一年后,她将村办公楼改作幼儿园,自己又另外拿出16万元修建了如今占地660平方米、办公现代化的村办公楼;2002年5月,她用自己的存款担保贷款90万元,为岚丰村58户拆迁户解决了资金困难,确保了全镇集镇开发建设顺利实施。仅这几个大动作,黄玲就垫资百万余元。有的人不理解,问她图个啥,她淡淡地笑了笑说:“没什么,我当支部书记不是为了钱,我只是想为大家做点实在的事”。 家中有粮心不慌,为了确保粮食产量,黄玲以身作则,与党员群众一道铲田坎、运石砂、和灰浆,经过两个寒冬的辛勤劳动,完成全村300多亩水泥田坎的硬化。“沼气能照明,沼气能煮饭,沼气是个存钱罐。”黄玲把发展沼气作为一个致富项目来抓,她走村串户,深入每一户村民家中,发动群众修建沼气池151口。几年来,她多方筹资十多万元,率领全体村干部发动党员和村民投工投劳改房、改厕、改圈、改灶、修通入户水泥便道,到今年年初实现改房15户、改厕120个、改圈60个、改灶130户,修通了全长8000余米入户水泥便道,连通了200多户农户的院坝。现在的岚丰村 “出门像上街,走路不湿鞋,一年一个样,村寨靓起来”。 培育主导产业 增加村级积累 黄玲说:“群众要致富,首先得有致富的门路,要想富得长久,就必须有一项产业作为支撑”。2001年元月,她投入资金4万元,在本村的深基湾村民组协调土地,从贵阳购苗1万株,建立了“岚丰村林果草种植示范基地”,带动全村户均增收2000元。2003年5月,她又投资8万元建立了“岚丰村种草养畜示范基地”,实行统一购种,集中繁殖,分户饲养,共养牛30头,养羊300多只。2005年,她统一购进“香米”良种,引导农户种植300亩,使农民人均收入达3000元,农民人均占有粮食突破了600公斤。2005年7月,她以自家房产作担保签定供货合同,负责为浙江义乌商家加工手工艺品,组建了岚丰村手工艺品编织加工厂,组织全村和临近村的80余名妇女和老人从事手链、背包等加工业,每天能让她们挣得30元的工资。2006年,她联系雄丰公司赞助资金2.1万元购进7000多棵大枣,分给当地农户种植,既美化环境、又使自身收益。 无钱办不了实事,黄玲同村“两委”一班人认真盘活本村资源优势,采取发展股份经济的办法走集体经济创收之路。2003年,创办了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幼儿园,增加了村的收入2万余元;2003年初,村里贷款2万元入股承包邻近的三合村黄泥洞铁矿洗选厂,村集体当年就创收6万元;2005年1月,她利用创收的6万元,再投入4万元,创建了一个洗选厂,村集体每年可创收10万余元;她充分开发新修村综合楼的用途,改建三个门面开办了一个餐馆,年纯收入15000元;她将土地入股,创办了深基湾打砂厂,实行承包经营,村每年收取承包费5000元;2007年并村后,她号召村民投资致富,采取老百姓和村集体入股的形式,先后陆续投入资金400万元兴建集蔬菜处理、保鲜、储藏、加工为一体的“雄泰绿色食品加工厂”,并注册成立“雄泰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解决120个劳动力就业,建立了大头菜基地2000亩,为增加村经济积累、解决当地村民致富难、就业难的问题找到了一条出路。 不求社会回报 但求群众满意 黄玲常说:“自己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岚丰村,群众算了一笔帐,几年来,黄玲为乡亲们垫资办了这样一些公益事业:建村办公楼和幼儿园垫资29万元;建“岚丰村种草养畜示范基地”投资10万元;建铁矿洗选厂投资10万元;建151口沼气池,垫资7.5万元;担保贷款160万元; 长期扶助病残老人10名;资助贫困学生20名;资助贫困大学生2名……对这些钱,黄玲说:“资助个人的,我不求任何回报。垫付集体的,如果村集体能还上,那证明自己是一个称职的支部书记,如果还不上,则证明自己是失败的和不成功的,那么所有的钱我都不要了,就当是自己致富后对父老乡亲的一点奉献”。 山,还是那座山,人,还是那些人,只不过人和环境之间更多的是演绎着一种和谐与奋进。如今的岚丰村,生产发展了,生活富裕了,乡风文明了,村容整洁了,管理民主了,全村从事商贸、加工、服务等行业的农户达182户,拥有大小客货运输车辆240多台,全村富余劳动力全部实现向集镇和第三产业转移,产业结构实现了“退一进二进三”的目标,日子过得殷实起来。山长青、水长流、红果绿树满枝头,小洋楼、小花池、小围墙、小院坝掩映在郁郁葱葱中,现代文明涌进了这个昔日落后的乡村,而他们的领头雁黄玲,仍在思考着岚丰村如何实现跨越:要规划修建新的岚丰大道和岚丰客货车站,要进一步扶持农民发展生态主体农业、搞农家乐,要拓展农民党员致富联合体,搞优质米加工……还准备到江苏华西村和深圳南岭村去看一看,学一学别人是怎样发展的。她,就是这样一个人,总是闲不着,总有更远的目标…… 多么好的一个人。那有你们说的那么吓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