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到城区的街面不断被“翻新”;我们看到城区的高楼绩效工程不断“拔地而起”;我们看到城区的公路像拉链一样不断被“拉开”;我们看到高速公路两旁的房屋不断被“漂白”……。而关系大两乡、万山乡、水磨乡、三江镇下石、坪山、后坝三个村三万余群众的出行问题的“漫水桥”已静静躺在那三十个春秋,终究没有在“而立之年”立起来,也许在“不惑之年”,或许只有“知天命”……。
漫水桥不哭,漫水桥挺住。
民生、民利抵不过“政绩”。
群众路线停留在领导那引以为傲的20页的个人对照检查材料上。
漫水桥,修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系三大(三江到大两)公路的一段,是大两乡、万山乡、水磨乡、三江镇下石、坪山、后坝三个村去往县城的必经之路。当时在修建公路时,因资金不足,故在后坝段的河面上修建了简易便桥,因常年桥面有河水漫过,得名“漫水桥”。
漫水桥——一个权宜之策,不曾想已走完“她”的青春岁月三十余年。
过去的漫水桥,当桥上涨水时,老百姓要卷起裤腿步行两小时,绕行二十余里才能到达彼岸。(笔者童年读书下雨桥面涨水时的亲身体会)
2007年,漫水桥上游150米处修建铁索桥,方便群众出行。
2010年,桥面涨水,两夫妻因急事驾车过河,不幸被水冲走,妻子溺水身亡,夫妻二人阴阳相隔,幸福美满的家庭就此破碎,从此丈夫的好妻子,儿、女的好母亲,父母的好女儿就这样烟消云散。
与生命消逝的还有那政府所谓的“公信力”。
2014年,铁索桥已断,无法通行。
近期半个月的雨期让山区老百姓“无米之炊”……。
漫水桥,不在年轻,不在青春,已是半老徐娘、满目疮痍。
希冀通过一张张图片、一个个文字、一句句肺腑之言让当权者感受群众呼声;希冀一个个因下雨涨水逝去生命能够让执政者有所警醒。让漫水桥不再“漫水”,让通行的桥梁不再成为“摆设”;真正驾起一座政府为民的“良心桥”,利民的“贴心桥”,便民的“互通桥”,惠民的“服务桥”。
每年已难得回几趟家乡,但回想家乡,眼里饱含泪水,因为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也因为对**“父母官”的失望,更因为对**的寒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