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县禹迹山大佛,位于南部县碑院镇,因而又名碑院大佛,距南部县城15公里,是四川十大名佛之一。
佛高17.5米,腰宽6.13米,下摆宽5. 2米,肢掌长、宽均为1.3米。面颇丰满,两耳及肩,双目微启平视,鼻尖粗壮,鼻尾直贯额心,嘴角微微上翘,容态肃穆安详。头有肉髻,袒胸束腰,裸肘赤足,左手平举与胸齐,掌心向上,托舍利一枚,右手高举,掌心向左,拇指与中指、无名指相扣,作施“说法印”状。身着僧衣,外为镶花袈裟罩体,刻工精细,造像严谨。面南而稍向西,负岩而立,除背上部与山崖相连外,全身不与岩石相属。下肢离崖2米,可环腿游览。臀后石隙有水流出,脚后洼地常年积有清泉。
大佛刻造年代,已无证可考,但就其身形其衣着其风格等,应为南宋以前所为,明嘉靖八年重修。大佛两侧有石如龙虎,右侧有石刻观音像一尊。清嘉靖初年,地方政府为抵御白莲教起义而开凿了一巨型石洞,主洞口距大佛右三十米。石洞长100多米,遗存有石床、石灶、粮仓、厕所等。1985年,南部县政府对大佛进行了培修并兴建禹迹山大佛风景区,使之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____以上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
本片拍于2009年1月28日(农历乙丑年正月初三)焦距16 光圈F5.6 ISO800 快门速度1/8秒。中央测光,光圈优先。境头16--45,宾得K200D手持拍摄。为保护该立佛,现修有一房罩住,加之冬天无太阳光,屋内光线极差,好在佛像脸部处房外开有圆窗。有光照进,为拍摄提供了条件。为了保证手持图像不虚,把感光度设为800,感光度再高了噪点太大,成像质量就很难保证,就这样快门速度也是1/8秒手持都很难,光圈综合下来也只有5.6为最佳,房屋进深太短,为了拍全整个佛像只好用了广角最大的16焦距,拍下了这张禹迹山立佛的全身像。表现了南部禹迹山大佛那栩栩如生神态。 丑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