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那是1965年的冬天,我是刚进工厂,在木工车间。那时我们有个大任务,就是给自来水厂(还不是独立的厂,只是归农机厂管,属车间编制)生产大篁桶。 那篁桶的口径有两米多、高也是两米多,是用那厚80毫米、宽150毫米左右的本地的上好的柏木打的。我估计,容积有六、七立方吧。 打篁桶的原理,与打桶是一样的,也是圆货手艺。通常的打圆货,那口径(俗称内空)的计算是一尺周长为三尺三寸三,也就是将已经清好了缝子的板内外面相错一张张排起来量长度。后来我学了钣金工划线,才知道,那叫展开长,是用的中径,即材料的厚度的中间计,而木工的算法,与钣金工的直径乘以3.14很相同。 打桶,要备料、清缝子、绾圈圈(用竹钉将一块块板连成桶坯)、刨里外面,圆底。 打大篁桶,师傅用的清缝子的夹尺,是有一米多长的,只好将它吊在码凳上,木板是有大头小尾的,下料时已经下好,用长长的清刨推,单眼照端弯(直线度),再将相邻的两张互相配合一下。这样做法要重复近三十次(需那么多才够),很笨重又考技术的。那连接每张板的竹钉是用的叫黑杈子的做秤杆的杂木条儿,有一厘米粗呢。 哦,再说说夹尺。原理很简单:夹尺的两个腿腿用销钉连起来,腿上有直角的缺口,缺口到销钉孔的长度是桶的口径的一半,不论一块板有多宽,反正那两个缺口紧靠板内面,木板两边自然就与夹尺形成了一个夹角,几何上是叫圆心角,不用计算的。可见这传统的方法很科学的。 篁桶的底足有两寸多厚,比一张大圆桌还大,几乎用了十根木头才拼好。打上粗粗的两根销棍。我没有计算过那篁桶底要存受的压强,师傅也是用的经验估算的。用一把木工手锯锯,师傅拉上锯,徒弟拉下锯,锯了一、两个钟头才锯下来。 那时没有机械,只好用手工做,是我们的车间主任亲自动手搞、外边用那10毫米的钢筋箍好、用桐油抹好的。 不知那时计委拨了多少指标,反正我估算是要近三米木料。 后来我才看到,那篁桶是安装在县农机厂内当年办超英机械厂时的发电房外,利用那储存冷却水的两个大水池作自来水池,用柴油机发电抽河水上来,经处理后(加漂白粉)泵上那有5米多高的篁桶内(就权当是水塔吧),通过管道输入城内单位。 城内是居民没有自来水用的,好像只是几个大单位有。那自来水到了插秧时,要供农村用,是昼夜不停的抽,工人是三班倒的守那大水泵。那大水泵是用平皮带传动的,外边没有护罩,为此有两个工人在跨过时受了伤,有一个还为此按工伤提前退休了。 当年的水厂跟在城市的发展后面几经扩建,那三、五个人的附属于农机厂的水厂,如今已是庞然大物,是行政事业单位,和已经破产的农机厂比,大有不可一世的样子的了。 我们打的大篁桶,我就不知道到了哪儿了。 2013-9-27
本帖最后由 huangguangyong2 于 2013-10-23 21:56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