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7.19
从论坛效应看执政与民主
我这里有两个案例,以供大家分析。
第一个是近两天发生在南江的村干部宅基地占用学校用地案。引用一下原贴作者的话就可以明白: “南江县国土局把关门乡一村村干部李洪明的宅基地批到学校操场里,目前该干部已经开始动工修建房屋......。”
此事一出网站管理员迅速去了调查函,网民们也积极讨论,南江国土局很快得知了这一事情,并迅速展开了调查,对当事工地做出了停工的决定。这件事情处理得如此迅速,得益于当地县委领导们的重视,是“责令”国土局整改的。但在处理过程中,早就颇为不满的国土局工作人员还是说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你们把这些照片搞到网上去,是要负责任的,县府、政府、教育局肯定要收拾你们学校主要领导的,你们以为弄到网上去就能把我们怎么样吗?到时你们是要付出代价的。”
我来解读一下他的话,算是抛砖引玉。
1,官本位。非常浓烈的官本位主义思想,强烈的于民之上的优越感从该工作人员口中豁然而出。官权民赋的概念似乎已不存在,官大民小,官官相卫的色彩到是非常浓烈。
2,威胁当事人。从事件中,明明白白是国土局渎职,反而说要“收拾”当事学校。说工作人员有点流氓不为过吧?
3,怕见光,怕人说。虽然我国早有政务公开一说,但政务公开体现在哪呢?民众知道多少公开的政务?说句不好说的,“政务公开”有时只是做给上级看的一块遮羞布。把政府部门已涉嫌渎职的案件搬到论坛算不算政务公开呢?绝对算!还有什么比大家都跟踪到事件进程更公开的!
虽然说国土局的公务员横了点,但事情总算还是得到了一个初步的解决。从中我们也能很清晰地看到论坛的一些民权效应。政府职能部门在网民的监督下如果有了渎职行为能很快被曝光,则公民在与政府的搏弈会在一定程度上占到了先机。政府也会因为舆论压力而迅速做出反应。一般来说,公民与政府的信息量是不对等的。政务公开在这一点上就遇到了相当大的瓶颈。而论坛很直观地把公民与政府摆到了同一平台上,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信息差,令政府处理事件的时候会权衡利弊,从而减少徇私舞弊的情况,尽量维护公民利益。总之,监督政府政务是百姓的权力,而论坛上的监督是对现实难以监督到官员的一种相当好的补充。
但论坛监督也取决于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当地的上层官员对舆论的重视。如果上层对民意漠视或者干脆置之不理,那结果就不一样了。
再来看另外一个案例。《腰斩桂花,意欲何为?》
这是2007年6月7日上午发生的一个案子。事情这样的:当地种植丹桂的叶家的丹桂林在一夜之间被人全部砍倒,损失惨重。明眼人一看都知道这起案子很大程度上与开发商欲强行占用当事人土地而引起的纠纷有关。事发后,论坛管理员照例向都江堰市政府去函,但除了得到一封行文非常粗糙的答复告知网民此案正在侦破之外,再无下文。从案发到现在,已经四十于日,难道说侦破一起毁林案会比杀人案还要复杂?此事得到解决的希望可能已经十分渺茫。
事至此,该事件贴在麻辣社区和天涯社区的点击率均达到20000多。
论坛的效应为什么在这件事情上就遇阻了呢?舆论压力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就失效了?这其实也就折射出一个很深层次的问题:论坛的民权模式只能做为现实民权的一种有益补充,而不能从根本上去代替现实民权的伸张。官权是民众赋予的,然而如果官权却漠视民权的存在,甚至奴役了民权,使之受到架空,参与不到国家地区事务的决策中来,那民权的空间就会受到严重挤压。论坛不能赋予民众以权力,只能做为民众呐喊的平台,如果民众的权力是被架空的,论坛做为呐喊平台效用也就不大了。换言之,民权如果只是官权的附庸,则不得不忍受官权的不做为。
论坛的民权模式已经运行了几年,但真正能发出全国性的声音去影响更高层决策的论坛还不多。也许还需要民众以论坛为阵地不断努力呐喊,才能终有天做到民权能制约官权。
参考地址:
http://bbs.mala.cn/viewthread.php?tid=671001
http://bbs.mala.cn/viewthread.php?tid=669264
南江国土局把村社干部的宅基地批到学校操场
http://bbs.mala.cn/viewthread.php?tid=672339
读《南江国土局把村社干部的宅基地批到学校操场》有感
http://bbs.mala.cn/viewthread.php?tid=649674
腰斩桂花,意欲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