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闻达州市宣汉县马渡乡有“四宝”:荔枝古道、浪洋寺摩崖造像、民歌文化、石林风光,在达州数百个乡镇中显得与众不同,因而饮誉川东北。 6月3日,小编参加“行走达州·荔枝古道”网民活动,听民歌,访摩崖,看石林,登山寨,走古道,欣赏质朴的民歌,触摸自然的造化,聆听历史的跫音。 石林景区示意图 马渡关石林景区合影 林间栈道 老壑林一角 当地民歌手在为网民演唱《康定情歌》 世界的《康定情歌》 马渡的李依若 李依若故居位于马渡乡百丈岩下鲁班河畔百丈村,是一座老院子,院子的前廊、中厅、正院和厢房,院子的石坝、石梯、石狮和牌坊,一切彰显地主庄院的豪华气派犹在。 李依若居住的老屋,由于保护的原因,虽然我们不能去触碰他坐过的藤椅、睡过的木床、用过的皮箱、翻过的康熙字典,但我们能用心感受到李依若在此生活创作的场景。 据介绍,李依若原名李天禄,祖籍平昌,1911年生于马渡乡百丈岩一个富豪之家。自幼聪慧,喜欢吹拉弹唱,马渡人形容“戏台上的文小生是啥样子李依若就是啥样子”。上世纪30年代前后就读于成都岷江大学,其间与一位康定李姓富家女相爱,假期曾多次到康定游玩采风。跑马山上,纵马驰骋,蓝天白云,情意绵绵。 马渡人说,就是在这个时候,李依若创作了《跑马溜溜的山上》(又名《跑马歌》、《康定城歌》)。后来,李依若将李姓女子带回家乡准备完婚,不料家人认为同姓不能通婚,一对情侣,就此拆散。 抗战期间,中央音乐学院迁到重庆青木关,音乐家江定仙采集到《跑马溜溜的山上》,歌名改为《康定情歌》。1947年,着名女高音歌唱家喻宜萱在南京首唱《康定情歌》,之后风靡全国。 据了解,1977年8月20日,《康定情歌》随美国“旅行者二号”宇宙飞船飞向太空播放,成为人类寻找天外之音的“宇宙情歌”。2005年10月17日,伴随着我国神舟六号再次飞向太空,向全人类播放。2009年9月30日,《康定情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十大民歌”。 一曲《苏二姐》,九州无玉音。李依若创作的《苏二姐》,已成为川东北文化象征和地域标志,传达的是美丽、纯洁、亲善。1984年,《苏二姐》被编入《中国民歌精选》,与广西《刘三姐》、陕西《兰花花》、湖北土家《湘四姐》被誉为“中国四大民歌”。他收集的《马渡民歌》,让马渡成为民歌之乡,天籁之音,名扬天下。 当地村民在依若亭演唱民歌 当地民歌手在演唱《幺妹站在对山岩》 马渡民歌 唱不尽的马渡情 “正月里什么花,屋檐子吊下?什么人(啰)手挽手同下山(啰)来?” “正月里烟灯花,屋檐子吊下,梁山伯(哟)祝英台同下山(啰)来。” …… “只闻歌者声,不见歌者影。”在马渡,无论你是翻山越岭、登高远眺,还是穿梭山谷、徜徉古道;无论你是行走在村间小道,还是驻足于田间地头,都能隔空听到质朴淳厚、高亢嘹亮的歌声。 马渡民歌究竟起源于何时已无从可考,当地人说祖祖辈辈都在唱。据当地的一位民歌手介绍,“马渡唱民歌的氛围浓郁,大人耕田、栽秧、割麦、挞谷、采石、放牛、砍柴甚至转路都在唱,小娃儿耳濡目染,从小就会唱,还会自编民歌。”说着,他就即兴演唱起来。 小编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马渡民歌多是反映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男女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等方面的内容,歌词就像山里的野花一样质朴,声音高亢嘹亮;既有现成的版本,也可即兴发挥,现编歌词,见啥唱啥;可单唱、对唱、合唱,曲调以“溜溜调”为主,是川东民间文化的瑰宝。马渡乡曾专门辑录了200多首谱有曲调的民歌。现在全乡歌不离口的“民歌手”不下百人,年龄大的七八十岁了。 2007年,马渡被四川省命名为“川东民歌之乡”;2008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如今,马渡如火如荼打造旅游产业,建起了依若亭和依若广场,马渡民歌将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