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过《也说苍溪狮儿》,是说县城近郊花家坝的狮儿。这儿要说的,是以前苍溪元坝店子沟的狮儿。
苍溪民间狮舞分两类。一类是高脚狮,二人耍狮人腿上捆绑着3尺多高的木脚衬,一人扮笑头和尚,戴大头面具,手执拂尘逗狮作乐。另一类是地狮儿,除狮舞的一般动作外,还表演“破阵”。
元坝店子沟的狮儿属于地狮儿。狮舞套路一般有犀牛望月、盘丝洞、无底洞、二十四孝等。
那狮儿的道具即狮灯,如本县其它地方一样,是自己绑扎的。两道竹圈扎成狮子头,厚纸糊裱。额头上有九个包,眼似铜铃,鼻胛肥大、鼻孔圆阔,血盆大口、张合自如。麻布缝制的狮皮,上绘狮毛。屁股后有麻制尾巴。狮头狮皮之色调,是以红、绿、墨为主,色调古朴、线条粗犷。笑头和尚的面具,也是自己制作,先用黄泥巴做出一个坯子,再用纸糊。第一层用清水,后边用糨糊,晒干后,从后边划个缝、再脱模,再缝好,再彩绘。
店子沟的狮儿,是本地一个叫王向益的师傅扎的。而耍狮儿,是周家兄弟俩耍得最好。
以前,春节期间,店子沟的狮儿要挨家挨户的拜年表演,锁呐、鼓、锣、镲、钹、马锣,鼓乐雄壮,一路上边走边耍,很是热闹。
到主家耍狮儿,主家是要给小礼的。不过,得有真本事才能计得赏钱。耍得不行的,不但得不了赏钱,连本钱(苍溪俗语,这里指道具狮子灯)都带不走的。耍得好的,一个正月耍下来得的小礼钱及吃食,一家人几乎能吃半年。
听说,店子沟的灯舞,有龙灯、狮儿、车车灯、牛灯、竹马马等,总之,苍溪农村有的,他们都有,很齐全的。
老人们说,传说龙灯恨天,故而龙灯是正月初一出行,而狮儿则是三十夜晚上。接下来才是其它的灯。
狮儿的拜年,是喜庆,表演时没有二十四孝。二十四孝,是办丧事、做道场时才有。
先说“犀牛望月”:
八层方桌搭在院坝当中,足有两丈高,最顶上的方桌是四脚朝天,有四条板凳后边两腿分别扣在桌腿上,前边两腿上翘悬空。两个耍狮人先是绕场起舞圆场,在笑头和尚的逗引下,不时摇头摆尾,左顾右盼,打起立掌,狮身直挺,高有丈余。接着跃上方桌,表演俯视、盘旋、啃石等动作,首尾相接、配合默契,活灵活现。然后又起掌再上另一层方桌垒起的高台,直至最顶上一张,舞狮人如踩梅花桩一样在四条板凳上跳来跳去,最后站在板凳上,狮头高举,似一只犀牛站在山头望着西天,故得名“犀牛望月”,惊险之极。
再说盘丝洞:
三十二条大板凳十字架空,摆成迷宫般阵式,中间有个小女孩。耍狮人能耍着狮子从迷宫中抱着小女孩走出来,才算硬功夫。
说到无底洞,有更神奇的鳖瞅蛋:主家用竹杆在软土巴上杵出个一两尺左右深的洞,中间放个鸡蛋,耍狮人耍着狮子,转瞬间竞能从那仅能放进个鸡蛋的孔中将蛋取出来。
至于二十四孝,自然是表演那些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情节。
耍狮结束时,只见那狮皮一舞,桌上的一斤面蒸的大馍馍便不见了。原来那耍狮尾巴的人屁股后背着个口袋,专门收供品馍馍的。动作之神速、之干净利落,令人叫绝。至于馍馍,人们都认为是亡灵显圣收走了的。
正月十五的晚上,还有烧狮儿的表演。烧花,是将石窝子、牛角花、竹筒花和大小鞭炮一齐点燃,从四面向着狮儿猛烧。那花筒中除土硝、硫磺、木炭粉外,有的还加有铁末、玻璃渣、腊肉皮等,烧化后五彩缤纷、绚丽夺目,偶尔烧在舞狮人身上,会烫得狂奔乱跳。
两个舞狮人在场上的坝子中间耍狮,舞动狮头、狮尾,左右摇摆,甩动触须,抖动狮毛,将狮儿的勇猛机灵的大无畏精神,表现得活灵活现。早春的晚上,还是很冷的,可那耍狮的人还不穿上衣(据说是上身还涂了盐水),生龙活虎地耍动着狮灯左冲右突上下翻滚。鞭炮火花或爆炸于头顶,或射在脚下,或烧于腹背,硝烟迷目呛鼻,耍狮人一点也不怕那烟火烧。耍狮结束后,耍狮的人没有被烧伤才是本事。
店子沟老一辈的耍狮人早已故去,就是那舞狮的周姓兄弟、扎狮子道具的王姓人家,后代也均未继承其技艺。
观看过当年店子沟狮儿的人说,“元坝狮舞现已成为我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好事。可“元坝狮舞都有北方狮舞的雄猛奔放之锐气,还有南方狮舞的灵活奇巧之技法,更有川北苍溪内敛沉着之气韵”,外表华丽,却少了以前本土店子沟狮儿的古朴粗犷。他们还是很怀念当年的店子沟狮儿。
2016-06-11草
2016-06-12改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