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236|评论: 0

[信息动态] 【江城快递】带着少儿川剧上央视(四川日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9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带着少儿川剧上央视



(2017-10-09 06:22:23)  来源:四川日报

 “如果这次能晋级《星光大道》总决赛,那就是第三次上央视了。”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所所长包靖最近忙碌而兴奋。9月21日,他参与编导的川剧节目《赠花卿》晋级2017星光大道四川赛区十强,演员中就有泸州市江阳西路学校川剧社团的20名小学生。
  12岁拜师学川剧,包靖入梨园行已经36年,目前为国家二级演员,曾担任泸州市川剧团团长。2012年,包靖开始尝试“川剧进校园”。起初,合作的小学兴趣班主要是美术、声乐,孩子们不知道川剧,学校推广的积极性不高。他索性带着戏班子走进学校,旦角的水袖、丑角的脸谱、工笔画般的油彩妆容,让川剧“变活了”,女孩子摸摸头饰上的银丝、水钻、簪花、凤冠,男孩子看到喷火兴奋不已,川剧兴趣班一下子有了人气。
  2016年2月,少儿川剧《春色满园》作为元宵特别节目,亮相央视戏曲和少儿频道,37名泸州小学生用川剧《水袖》《小花旦》《翎子旦》《变脸》等做成串烧,表达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意境。当时,北京气温室外只有零摄氏度左右,住的酒店离央视有2小时车程,每天上午9点排练,5点就得起床化妆,下午5点左右才结束。“离开了父母,个别小朋友难免闹情绪。”包靖想方设法照顾好他们,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电视上的模样,所有的不开心都烟消云散。
  包靖清楚,这些只是培养起孩子们对川剧的兴趣,离专业还远。没有培养出优秀的川剧演员,川剧艺术的传承发展也就无从谈起。目前,泸州最年轻的专业川剧演员已经年近五旬。“川剧入行门槛高,既需要天赋,也需要后天勤奋,找到好苗子并不容易。”泸州市非遗所已经与四川职业艺术学院签订协议,定向培养青年川剧演员。

“泸州河”川剧传承人包靖:我是川剧城堡的士兵华西都市报




包靖主演的近现代川剧《星陨长空》剧照。

589e9e36b9dfaeec372b847f406e09fc.jpg


7f8993204341c6afa7378d50a9ac9541.jpg

包靖生活照。

2da64b8e09b7d1d9511204d7f9366afe.jpg

川剧《刺目劝学》剧照。


包靖说,泸州河像是一座古老的城堡,他和为数不多的泸州川剧坚守者像是城堡里的士兵。

包靖说,现在泸州川剧发展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后继乏人,青年演员已经出现断层。

新闻人物

包靖

包靖,1969年出生,国家二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学会会员,泸州川剧团团长。

工文、武小生,扮相俊美,表演细腻传神。

曾主演川剧《白蛇传》、《碧波红莲》、《星陨长空》、《乌蒙山歌》、《尘埃落定》等几十出大小剧目。塑造了众多艺术形象,给观众留下了难忘印象。

其中《碧波红莲》获文化部银奖,《乌蒙山歌》获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尘埃落定》获省文化奖优秀剧目。

泸州河简介

泸州川剧以高腔艺术独树一帜;因川剧的流派分类都以“河”为代称,泸州川剧被称为“泸州河”。

在重视戏剧程式的基础上,尤其注重对舞台人物形象的刻画,形成了“泸州河”川剧重表演、演人物的独特风格。

2007年,“泸州河”川剧艺术被四川省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4月,“泸州河”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川剧传习、展示基地。

“泸州河”曾为川剧界创造了5个第一(第一个创办戏班、第一个开办川剧科班培训、第一个最长时间的科社、第一个使用女子帮腔、第一个川剧流派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泸州河”川剧孕育于元代杂剧,形成于明末清初,正式成班于清雍正二年。近300年来,“泸州河”川剧一直是泸州市民茶余饭后的重要娱乐方式。

如今,“泸州河”却面临着传承危机,演员流失、观众减少,甚至没有一块固定的演出场地的尴尬。

作为“泸州河”川剧的传承人,包靖说:“泸州河像是一座古老的城堡,我和为数不多的泸州川剧坚守者,像是城堡里的士兵,坚守着这块艺术的领地,期待着川剧重现辉煌荣光。”

包靖说,他也曾为生计放弃过川剧,当过逃兵,但割舍不下对川剧的挚爱,最后还是回到了“城堡”里,继续川剧艺术的梦想和跋涉。

学艺:被师傅昵称“泸州孤儿”

“小时候,我最喜欢看川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演员华丽的服饰、漂亮的身段和优美的唱腔都让我着迷。”童年时,川剧演员精彩的表演让包靖萌生了学习川剧的想法。

1981年,年仅12岁的包靖从叙永来到泸州川剧团,开启了一段坎坷的川剧艺术之旅。

宏亮的嗓音,挺拔的身段,俊朗的外形,在川剧团师傅眼中,小包靖有成为一个好演员的所有潜质。他顺利通过川剧团面试,成为剧团里的小学员。

上世纪80年代,包靖跟川剧表演艺术家余开源学戏,吃住都是由老师负责。

当时,叙永到泸州的交通还很闭塞,需要坐七八个小时的汽车,学艺在外的包靖在春节时才能回家。

“老师那时候给我取了个外号叫‘泸州孤儿’,因为我离家远,所以老师在传授川剧之余对我生活也很照顾。”包靖说。

南漂:变身为广东“草根鼓王”

“上世纪80年代前,泸州看川剧的人很多,观众懂得欣赏川剧的好处,观众的热情推动了川剧艺术的繁荣。”到了上世纪90年代,泸州川剧风光不在,缺乏关注,剧团的日子开始过得紧巴。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打工人群的涌动,包靖和许多有梦想的人开始了南漂。

来到广东,包靖发现自己学来的川剧并不能让自己在都市扎稳脚跟。“四川人对川剧都开始冷了,更不要说广东了。”

怀着川剧梦的他在广东遭遇了一系列碰壁,他开始重新寻找出路。

“学川剧,打下良好的艺术基础。我后来接触其他艺术,很快就能触类旁通。年轻时喜欢摇滚,自学过打鼓,组建过乐队,开始通过演出谋生。”来到广东后,包靖很快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鼓手,被朋友戏称为“草根鼓王”,经常为走穴的明星做暖场演出。

转折:异乡登台重拾川剧梦

在摇滚演出后,包靖偶尔会想起荒废的川剧,觉得失落,像是生活缺失了重要的一部分。

“一个人从小就学习川剧,川剧成了生活的全部,突然一下就放弃了,很难说清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包靖说。

1996年,广东电视台听说玩摇滚的包靖还会唱川剧,便邀请他到广东电视台的春节联欢会演出。这也是包靖离开川剧舞台后,第一次上台表演川剧。

“表演了变脸等川剧技艺,观众的反响不错。在异乡登台,我潜藏在心中久违的川剧情结又被唤醒了。”包靖说。

回忆起南漂的岁月,包靖说,南漂生活给了他很多启示。“文化演出的繁荣,离不开市场化,广东的演艺团体通过市场行为,把精彩的演出奉献给观众,同时又装鼓了演员的腰包,这让我大开眼界。”

1997年,厌倦漂泊的包靖选择回到了泸州。

回归:《尘埃落定》获阿来赞赏

回到泸州,包靖把事业重心重新放回到川剧舞台,主演了《碧波红莲》、《星陨长空》、《乌蒙山歌》等一系列优秀川剧剧目,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2009年,包靖参加川剧《尘埃落定》演出,该剧改编自著名作家阿来的同名小说《尘埃落定》,讲述的是上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嘉绒藏区末代麦其土司在历史潮流中个人命运的变迁。

包靖在剧中扮演土司麦其的二儿子,表演细腻传神,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阿来称赞:“川剧《尘埃落定》抓住了原著人物性格与精髓,深刻表现了人性主题。”

包靖说,泸州川剧繁荣的时候,从1958年到1980年泸州川剧团招收了10届学生。现在泸州川剧发展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后继乏人。

从1981年后,再也没有新鲜血液补充到泸州川剧团,像包靖这样中生代的川剧演员在泸州川剧团数量都很少,青年演员已经出现断层。

谈学艺

《霸王别姬》里演绎的差不多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川剧演员?

包靖说,川剧是一个综合的舞台艺术,包含了有舞蹈的形体、体操的技巧、杂技的功夫、歌唱的嗓音。

“学艺很艰辛,过程就像电影《霸王别姬》里陈蝶衣演绎的差不多。”包靖说。

为了锻炼基本功,他们那批学员每天都需要拿1个小时的大顶,还要把腿弯曲向上一直到头顶,再把腿和头用绳子捆缚在一起。

在这样高强度的基本功训练中,扭伤、跌伤成了家常便饭。学习过程中,学员稍微不用心、动作走样,很容易吃到师傅的戒尺。

“学得好吃梨园饭,学不好受梨园气。”包靖说,他们那一批四十多个学员,许多受不了学艺的艰苦,中途选择了退出。

谈传承

川剧需创新需培养年轻观众

谈到川剧创新,包靖说,“泸州河”川剧经过几百年发展,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但现在遇到了发展的瓶颈。

上世纪80年代,为了改变川剧音乐的拖沓毛病,他们率先在川剧音乐引入电子乐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为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他们也尝试把网络语言引入到川剧的创作中,把贴近现实生活的传统川剧进行重新包装改编。

他们改编的关于“富二代”、“官二代”趣事的川剧剧目就受到了年轻人的热捧。

谈到川剧推广,包靖说,泸州川剧团现在正在努力培养观众,他们今年4月在泸县二中成立“泸州河”川剧传习展示基地,定期给同学们上川剧欣赏课。

“只有让年轻的观众认识了川剧的艺术美,川剧才能有发展的土壤。”包靖说。

华西城市读本实习记者潘锋摄影报道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