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大的“油果子”
说到骆市镇的小吃,不得不说西河街陈老大家的油果子,那时的陈老大还是一个大小伙,拴一条或蓝或灰的围裙,麻利的手脚,一本正经的表情俨然一个大厨。
陈老大店前支着一口大油锅,油锅下是红亮红亮的炭火,油锅里是铮亮铮亮的菜油。熟练的陈老大用两根筷子卷一小团湿软的面团,轻轻地丢进冒烟的油锅里,下锅的面团遇热“滋啦啦……”地唱着欢快的小曲嗨起来,冒起两股泡,乒乓球那么小的面团迅速膨胀成拳头大的油果子在油海里翻滚,待到里外熟透金边玉肚,便随着陈老大的勺子滚到了筲箕上,油果子的香便在整条街蔓延开来。
赶场较远的村民,街道打杂的农民工,中午时分寻都会寻到这里来,吃一餐“油果子”。对于价廉物美的油果子,他们有着绝对享用得起的底气,对着店老板大声地吆喝“来一碗油果子,一两老白干”。一碗油亮亮的外有焦香,内里软糯的油果子便随着陈老大的一声“来啦!”端上了桌子,伴着油果子一起端上桌的除了老白干,还有店家赠送的一碗熬得雪白雪白的骨头汤。顾客一筷起金玉,一口老白干,喝两口汤,吃几口油果子……吃得满嘴抹油,心满意足,那个惬意不比山珍海味差。
骆市老中青都喜欢吃油果子,小孩子通常手里捏一个油果子全神贯注地吃着,另一只手任由家长拽着机械地跟着走。而能用油果子下酒的大都是经历过最困难时期的中老年男人,他们很满足于有油果子吃,有小酒喝的美好日子。有时吃着、饮着、还会晃动着脑袋舒心地哼上两句小曲。得意忘形处,一筷子没夹稳,油果子从碗中跳出来,食客条件反射般惊慌失措地去接,慌乱中油果子栽几个跟头都没被接住,滚到了桌子下。 弃之太可惜了,那可不是浪费得起的年代,食客环顾四周无人关注,快速地捡起如重获至宝般用袖子轻轻擦试,然后若无其事地送进了嘴巴。
多少骆市人吃着吃着长大了,变老了,离开了,念念不忘的仍是家乡的油果子……卖油果子的陈老大也由一个年青小伙变成了油腻大叔。几十年来,无论世事怎样改变,无论街道怎样改建,油果子的手艺一直在陈老大的手中延续至今,承载着几代人美好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