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2538457156@qq.c

释读《靈山大佛碑記》破解南唐后主李煜下落之谜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5-27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是李煜考证过的汉柏

180447neeels4lxs32eyyl.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5-27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2345_image_file_copy_5 (2)(2).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5-28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图片由“狼烟诗影”拍摄。
       今年95岁的唐光和说,李煜墓志铭就掩埋在这株汉柏附近的路面下!

 楼主| 发表于 2020-5-28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写《释读〈靈山大佛碑記〉破解南唐后主李煜下落》一文的过程
       两年以前,我与网友“狼烟诗影”等人共同调查一处东汉砖墓时,听他说起大同“南塘”的地名历史,大意是:大同的“南塘”地名是“南唐”的谐音,因南唐后主李煜曾来过大同,民间有许多关于唐王爷和相关地名起源的传说,还说李煜在这儿有一个独立王国,死后就葬一处地名叫“皇坟”的地方……
       此话一出语惊众人,当然我当时是不相信的,于是搬出《邛崃地名录》中“南塘”的注解:“此塘堰位于九顶山之南,故名。”以“南塘”本是一处“塘堰”来驳斥其说法,认为他的说法无依据而荒诞!
      (今知《靈山大佛碑記》记的是:南堂。“南塘”应是讹误,由于对大同历史不清而望文生义的解释。)
       然而
       不久后我在麻辣论坛上读到“狼烟诗影”的两篇调查文章:《大同千年古柏之风云录》和《泡经沧桑的千年古柏》两篇调查文章(可网络搜索),文中除提到一棵约2000年的古柏外,还提到景沟村官厅山有一座当地人口口相传的:皇坟。作者认为是历史上著名的南唐后主李煜之墓,云云。
       看来作者的说法基于调查,并非空隙来风,于是我从网络搜索李煜材料,看该说法是否站得住脚。
       结果如下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二年(961)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975),宋军攻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宋太宗赵匡义太平兴国三年(978),被软禁的李煜因感伤亡国丧家之痛作《虞美人》词,宋太宗认为李煜想复国而被毒死。
       再查《现代汉语词典》附的〈我国历代纪元表〉中,却没有“五代后唐”李煜的年号,后唐其纪元表在末帝李从珂清泰三年(936)便断了。
       于是我认为
       李煜作《虞美人》词被宋太宗毒死的传说,因正史无载,可能做编年史的史学家们认为是一桩谜案而未作结论,故“南唐”后段编年暂缺,其真实下落值得探究。
       为了弄清情况,我在该文后留言:
       网名“狼烟诗影”关于南唐后主李煜墓在“大同乡景沟村官厅山”说法,有一定的可信度,如果继续调查,比如:当地的李姓家谱和本村书记李益民、本村副书记李贤杰,以及其它姓李的人,再去查看一下文物局当年是否收藏有“石板壁画飞天”和李煜的墓志铭,材料写得更充实一点,或可填补五代历史。
       直到今年5月12日,麻辣论坛刊出《邛崃大同唐太宗李世民的后裔与唐王朝腥风血雨的权斗》(作者:大石)后,看到文末所附《靈山大佛碑記》原文,直觉告诉我,《靈山大佛碑記》正是研究李煜下落之谜不可或缺的证据链,于是我与“狼烟诗影”联系。
       获知以下情形
       2019年8月,“狼烟诗影”在进行民间调查时,九十多岁的长辈张荣兴出示了一份毛笔抄写的《靈山大佛碑記》,意外惊喜下,他立刻用手机照原文打印下来,因有很多繁体字和生僻字,便拿到复印店复印了几份,准备找人辨识文字内容,刚出门便巧遇王勤老师,于是王老师要去了一份,说找人辨识,后来就出现了大石老师的研究文章。
       我问:“有没有影印件?

       他说:“我认为与张荣兴的家隔河相望,压根就没想弄到手或拍一张照片,未料到2020年元月25日(春节除夕日),忽听说张荣兴无疾而终,因当时正值武汉新冠疫情原因全国禁行,故未亲自前往吊唁。
疫情转缓后,当大石老师问及有无影印件时,我方才找到张荣兴孙儿,却回说不知道。
       但我从《靈山大佛碑記》的行文、用典、语法结构、措词,口气,与相关的历史背景及本土传说,还有《大同千年古柏之风云录》和《泡经沧桑的千年古柏》两篇调查文章的观点非常吻合,便以《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和《现代汉语词典》工具书,逐词、逐字进行翻译、解读,写出《释读靈山大佛碑記》一文,供大家讨论,或许能对正史拾遗补缺。
       末了
       我对“狼烟诗影”顶着非议,不懈地对大同地方的地名历史文化进行挖掘调查,并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使不清楚的历史逐渐明朗,哪怕还存疑,但这种精神难能可贵,值得人人敬佩!
       又
       其实现正在进行民间调查的每一位老师又何尚不是如此?大家所进行各项艰苦的田野调查活动,不光是凭兴趣,更多的是责任与担当,而且都是自费调查的“义工”,皆活在当下,利在后世!
                             2020/5/28

       此文作为全文收篇,但讨论继续!


 楼主| 发表于 2020-6-12 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探讨留传的三个李煜墓志铭
                                                                                       凡丁
       至今,在《我国历代纪元表》中的五代后唐,尚缺一段李煜执政15年的年号。可能是做编年史的史学家们认为,李煜的真实下落是一桩千年未解的历史谜题,故而未下结论。
       于是网落上出现了许多探讨文章,纷纷引用一些与李煜有关的文献—包括所谓“李煜墓志铭”,乃至盗墓传说和不实的现代考古消息,用以证明李煜之墓在某某地方,虽然众说纷纭,但其中以“李煜墓志铭”说占主流,并力图将李煜墓地靠向河南洛阳邙山。
       到目前为止,网络上可搜得三个不同版本的李煜墓志铭:
       1、南唐人徐铉撰《大宋右千牛卫上将军追封吴王陇西公墓志铭并序》
       2、吴越王钱俶所撰《南唐后主陇西郡公李煜墓志铭》
       3、南宋陆游所校《南唐书》中的《李煜墓志铭》
       以上三个“李煜墓志铭”来源不同、字数不同、内容各异,总的特点是:
       一、撰写人名头都很大;
       二、李煜的生平和死因大体一致;
       三、李煜的死亡时间上,三志互不吻合:
       徐铉撰《吴王李煜墓志铭》说李煜:“大平兴国三年,秋七月八日遘疾,薨于京师里第”;       钱俶撰《南唐后主陇西郡公李煜墓志铭》说李煜死于:“太平兴国五年戊寅七月十三日”;
       陆游所校《南唐书》中的《南唐后主李煜墓志铭》则说李煜:生、卒日期皆为七月七日;
       四、李煜墓地说法不一
       徐撰墓志文却说李煜死后,“其年冬十月日,葬于河南府某县某乡某里”,并没有具体地点,可谓空隙来风;  
       钱撰墓志文说李煜死后“归柩于杭之富春山,越岁辛巳二月十一日,葬于祖重耳公之墓北”;
       陆撰墓志文又依据《宋史》《砚北杂志》《李后主评传》等,说李煜“墓葬河南洛阳北邙山”。

       单就同一个死者有三个版本不同的墓志铭,其本身就站不住脚,且内容不能相互印证,有的还自身矛盾,有的则大段文字糊涂晦涩,不可解读。

       尽管如此,还是有人认为其中南唐人徐铉所撰:《大宋右千牛卫上将军追封吴王陇西公墓志铭并序》最为可信。
       其理由是
       徐铉(916年—991年)乃李煜旧部,官五代吴校书郎、南唐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北宋初年文学家、书法家。
       但是
       洋洋洒洒1281字符的所谓“吴王陇西公墓志铭”一开始便说:“昔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赞九德”,明显是一篇拉大旗作虎皮的伪作!
       因为:
       南唐人徐铉殁于北宋太宗赵匡义淳化元年,即公元991年,卒年75岁。而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生于仁宗皇佑四年,即公元1045年8月9日,殁于1105年5月24日。徐铉怎么可能见到他死后54年方才出生的“黄庭坚赞九德”呢?

       由于三个李煜墓志铭中,较受推崇的徐铉撰《吴王陇西公墓志铭》亦明显系伪作,对于李煜下落的研究并无实际参考价值,还有待进一步用事实考证。故共计1281字符的“吴王陇西公墓志铭”,为节约篇幅,仅摘录首段于下供研究者参考:
       王讳煜,字重光,陇西人也。昔庭坚赞九德,伯阳恢至道,皇天眷佑,锡祚于唐。祖文宗武,世有显德。载祀三百,龟玉沦胥。宗子维城,蕃衍万国。江淮之地,独奉长安。
       ……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