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灵山大佛碑記》译文
皇子杞王李上金(?—690年),于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大兴永徽三年(652)初秋,被册封为益州大都督,唐高宗赐与玉册,推举李上金替王皇后(名婂)到临邛灵山主持“册慈冠孖”的典礼,为王皇后两个儿女祈福。
此时的李上金,虽被封为益州大都督,但不过是十岁左右的孩子,应有朝中大臣跟随辅佐,而“益州大都督”的主要任务:除了在灵山替王皇后主持“册慈冠孖”典礼外,还要督工修建规模宏大的皇家寺庙。
此灵山在临邛县,今名邛崃市。因此山东边的临邛城,气象颇似洛阳、長安紫雲皇气环绕,西边又有象征可挂印封侯的佛塔一座,而被称为灵山。
此“灵山”因有“近岠香尨衵馥石笋幺(即六)数”,现名:石笋山。是今大同的曾用名之一。
根据《灵山大佛碑記》确凿的文字记载,“灵山”更名为“石笋山”日期,不晚于宋大中祥符二年即:公元1009年。
当年
李上金在灵山为王皇后主持“册慈冠孖”典礼时,有许多虫类腾飞了数日,这本是自然现象,但唐人认为是吉相,象征大福之兴的气象。
唐人还认为
当时益州所管辖的临邛灵山有三仙之气象,是因为大禹出生于今四川汶川地方,从而灵山气象有龙脈子嗣之根。为确保大唐万里九州江山永固,唐高宗下旨在此地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寺庙,并由益州大都督李上金督工监造。
此寺庙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初秋开建,到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建成,耗时29年。随即以隆重的仪式,迎请“莲花尊者”和尚进行主持。
据网名“狼烟诗影”的调查,李煜来临邛灵山后,曾将此皇家寺庙作为宫殿,后复为庙宇。明末清初毁于战火。在今地名“南堂(谐音南唐)”的半山,尚存石狮子一座,和当年由李煜考证后命名的一株“汉柏”。
此外,唐武后天授二年(691)由武则天下旨开凿,历经116年完工的灵山佛祖和观音神笼,尤在今称的石笋山。
由于灵山佛祖和观音神龛是按“孝武皇后”旨意开凿的,故我李上金后人不进行题记。
但决定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的初夏吉时,到灵山西边拜谒佛祖和观音神龛像,同时树立《灵山大佛碑記》,主要揭露从唐大历三年四月十九日所修订《太宗正表》纪录的皇族谱系中,摘取有关唐太宗李世明一支后裔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即:
“高宗示王皇后曰:‘邛有灵山仙地也。’即永徽時上金奉後至,朝臣誣脫逃,此天佑四年哀帝止。”
和
“赵宋至盛开宝年,祖至江南国(乃)制昇元年。太宗太平兴国三年,欲密毒殺之。遇……逃邛,复灵山上金旧处。”
意思是
李上金奉王太后的懿旨,到灵山主持“册慈冠孖”和督建皇家寺庙,其实是按照高宗李治的旨意,后来却被武后朝臣诬为脱逃罪。此宗冤案,一直到唐朝灭亡都没能够昭雪,但总算终止了。
后来
宋开宝八年(975)年,即江南国(又称南唐)的制昇元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兵攻破南唐都城,我李煜被俘至开封。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宋太宗赵匡义欲将我毒死而“遇……逃邛”。
至于遇到什么原因,被赦免后逃至先祖李上金326年前来过的临邛灵山隐身,详情因犯忌讳,《灵山大佛碑记》省略不记。
立碑时期:大中祥符二年(1009)
说明
因五代南唐和宋初发生的相关历史事件,与碑记完全吻合,故以实名直译。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