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包子的记忆
在四十多岁以上人的记忆中,曾经开在老城老县政府处的“王包子”店温暖了一代人的成长。一笼包子,一碗海带丝汤的早餐,一碗蒸肥肠,一碗蒸肉,一碗不要钱的白菜汤的午餐, 晚餐的标配伴随了很多人的快乐时光。彼时的“王包子”店闻名南坪的大街小巷中,获得广泛的好评和美誉。
“王包子”店主姓王,至于名字谁也记不清了。我分配到南坪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时王包子店已经开了十来年了。王包子五十来岁,个头不高,一天到晚总是乐乐呵呵,笑眯眯的从来不发火。那时王包子店不大,在政府街旁一户低矮的瓦房里,店里摆有4张桌子,瓦房后院也摆了7张桌子,人多时还在街旁的梧桐树下摆3,4张桌子。“王包子”店生意好的顾客络绎不绝!
“ 王包子”店让人流连忘返的一是包子,二是蒸菜。
“王包子”店蒸包子用的面都是发面兑碱的,碱在和面当中使用,往往是起酸碱中和作用的,又能起到面团有筋劲的作用,能兜住汤汁。面粉倒入少量温水将自己上次蒸包子留下酵母溶解并激活浮在表面,再将剩余温水倒进盆里把面粉搅成絮状,先简单将面团揉几下,揉成较粗的面团,盖上盖静置松弛七八分钟,等水和面粉充分融合再揉,就会轻松的揉成光滑的面团。
夏天就放案板上发酵,将就和面盆盖上,面团发酵至原体积两倍,约50分钟。
发酵好的面团需要排气揉匀,揉透(这一步是让蒸熟的包子表面光滑,组织松软,气孔细密的关键)但揉一会就会有点粘案板粘手,这时用刮刀把面团铲开,撒点面粉继续揉两分钟就好了。
然后在案板上撒些面粉,搓成长筒形,分成大小均匀16个小挤子,稍微滚圆按扁,擀成中间厚边缘薄的包子皮,全部擀完盖上较湿润的布醒面。
肉馅用三肥七瘦的五花肉,加盐,十三香,酱油,鸡蛋,姜末,冷鲜汤或凉水,葱花。香葱是本地的小葱,只用前半部分,葱香味浓郁,相比葱叶经得住高温,特别是第二顿加热影响口感,也可以打成葱姜水来代替凉水搅打肉馅。
醒好面后包馅。左手托住面皮,右手拇指捏住面皮不移位,食指不停的向前捏褶,左手转动,捏到最后几褶时,左手成窝形直到捏完收口。馅有点多,左手拇指把馅料往里压,再看下收口手法,收好口再团一团会更圆,更饱满。
王包子蒸出的鲜肉包子表面白净光滑,薄皮大馅,肉嫩多汁,回味醇厚,花纹较清晰,香葱鲜肉馅滋润鲜香,口感松软,软嫩肥而不腻,蒸熟的包子不塌不扁,饱满有立体感。刚出笼的包子是最诱人的,咬一大口好过瘾哦!
一笼包子,一碗不要钱的海带丝汤(当然海带少,提味),热热乎乎,味鲜面香,价廉物美,是我至今回味无穷!现在的包子尽管肉馅里又加了香油,生抽,耗油等,馅有豇豆,韭菜,海味,各种菜馅……肉馅是边角料,不是正宗的五花肉,蒸出来的包子还真不是那个味道!
我是个好吃嘴,总想把“王包子”包包子的技艺偷学回来。几乎每个星期天一大早就从保华山上一路跑下来,先去吃一笼包子 ,然后就在旁边偷偷观察。寒来暑往,蒸包子的程序倒是看会了,但自己蒸出来的包子形状不好看,关键是味道很柴,问了王包子,他笑眯眯的就是不说,害怕教会了徒弟饿了师傅!
王包子店除了包子有名,就是蒸菜回味了。
王包子店的蒸菜主要有蒸排骨,蒸咸烧白,蒸瘦肉,粉蒸肉,蒸牛肉,蒸肥肠,蒸圆子,蒸甜烧白……每个蒸菜色香味俱全,排骨,瘦肉,牛肉不柴,软糯可口 ,入口即化;肥肠肥而不腻,咸淡适宜!红,黄,再撒上葱花,绿色交相辉映,勾引的人口舌生津,欲罢不能!舀上一碗白菜汤,呼啦啦一扫而光。那蒸肉的土巴碗不大,直径只有十五厘米,吃的人心欠欠的,于是再来一碗,再来一碗……当初两元钱一碗,后来三元,四元,吃的淋漓尽致,直呼痛快!
我也多次打听蒸菜的做法,自己吃饭时也吃出了有几种调料,蒸肉粉、大葱、生姜、八角、食盐、酱油、料酒、腐乳汁、白糖、豆瓣酱、五香粉……但自己做的蒸肉不是那个让人回味无穷的滋味。蒸肉粉是王包子自己炒的,时间,火候,在里面加不加其他东西不得而知;五香粉里加了多少香料也无从知晓……软磨硬泡,从王包子嘴里掏出了豆瓣的来历,他说做蒸菜用的豆瓣全是从郫县直接运过来的,其他地方出产的豆瓣不用。现在超市里有包装好的蒸米粉,酱油也有老抽,生抽……但做出的蒸肉怎么也没有了王包子蒸出的鲜香软烂,不发干不油腻的记忆了。
王包子老了,再也揉不动面粉了,他教了徒弟了,县城的包子店多了,他回都江堰养老了。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那个曾经人满为患,人来人往,门前梧桐树旁车水马龙的王包子店就在记忆里徘徊,时不时在梦里大快朵颐 ,唇齿生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