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食:即汤类饮食、汤类菜品,省外叫汤膳,指带有较多汤汁的菜肴。
汤食发展简史:人类自发明火以后,便开始吃熟食。陶器没有产生前,人类在地上挖一个小坑,将兽皮铺在凹坑内,放入水和食物,然后将烧烫的石头放入坑内,将食物煮烂成汤喝。陶器发明后,汤食盛行。
商朝名相伊尹,以“烹饪做汤”为例向商王商汤讲解治国之道;唐朝诗人王建有诗“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创养生药膳食疗“须问汤”……这些均表明汤食在中国古代就很盛行。
汤食发展到今天,种类繁多,归纳起来可分为煨汤、煲汤、炖汤、蒸汤、煮汤、氽汤、烩汤、汤菜、汤锅、火锅等。
达州炖汤(菜):煨汤、煲汤、炖汤烹饪方法大致相同,达州主要是炖汤,和全国很多地方的炖菜相似,但也有不同。东北的铁锅炖菜,食材丰富,主要是吃菜,不喝汤;广东的煲汤,讲究食材搭配,药食同源,喝汤为主。达州炖菜则兼具这两个地方的优点,食材丰富,味道鲜美,既能喝汤,又能吃菜。
达州炖菜有红烧和清炖,以清炖为主,主要食材有:排骨、猪蹄、鸡肉、鸭肉、牛肉、羊肉;配菜有:萝卜、胡萝卜、土豆、莲藕、山药、菌类、芋头、冬瓜、海带、木耳、玉米、芸豆、板栗、黄豆、海带、魔芋等。
清炖牛肉:选带筋的黄牛肋条肉,用冷水漂半个小时去血水,切成块放入炖锅。旺火烧开除去泡沫,加老姜、花椒、料酒,另将料理好的母鸡去内脏头脚丢入锅内一同煮开,再撇去泡沫,用微火煨炖,到七成熟时,母鸡取出另用,牛肉取出切成条,另用干净纱布将汤滤净,放在旺火上烧开,将牛肉条入锅炖煮。萝卜去皮切成滚刀块,用开水煮透,加入牛肉锅中一起炖熟即可食用。汤色清澈、回味清香,肉质软烂、牛肉香味十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西门上的“醉竹轩牛肉餐馆”清炖牛肉最为知名。
司铎鸡:民国时期达县天主教堂神父周司铎所创,名厨黄二师继承,曾风行达城。主料为鸡腿,将10多个鸡腿打理好后,用刀尖将每个鸡腿刺切成纹路,然后加盐、酱油、葱、花椒码味。锅内下油烧至七成熟时,将鸡腿炸成浅黄色捞出,炖锅放鲜汤烧开后,将鸡腿放入,加冰糖、酱油、胡椒、姜、葱等调料,用文火煨到脱骨即可上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更名为丝脱鸡,现已失传。
冰糖蹄花:老达县名菜,猪肥蹄整理洗净剥去大骨,在开水中氽过,再切成块,锅内放少许油把冰糖炒成汁,放入肥蹄拌匀,加酱油、料酒烹入味,加鲜汤以淹没肥蹄为度,旺火烧开,再用文文炖熟,下芡将汤汁变浓稠,舀入碗中撒葱花即成,味甜咸而香。
罗汉菜:用文火炖煮的荤素汤菜。汤料用家禽家畜杂骨或猪骨熬制,用料为心肺、大肠、猪血、萝卜、海带、油炸豆腐及肉类边角料,因用料众多,借十八罗汉而取菜名,就是一锅大杂烩。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城餐馆门口多摆放着一个大铁锅罗汉菜,隔夜小火炖制,价廉物美。
达州汤菜:指用高汤(鲜汤)或蔬菜清汤作为底汤,与各类荤菜、素菜搭配所烧之汤。
高汤(鲜汤):通常指厨师自制用于烹饪的汤料。因炖汤类要用小火慢熬,需花时间,为使汤食成菜加快,于是研发出高汤,再用高汤作为底汤来做各种汤菜,既美味又快捷。
民间流传“唱戏的腔,厨师的汤”,指唱戏的功夫在唱腔,厨师的手艺在做汤。厨师的汤,特指高汤,在没有味精的时代,主要是用高汤调味,使菜品能够有更浓郁的鲜香味道。高汤不仅可以用来做各种汤菜,还可用于面食、粉丝、汤锅、火锅等。
高汤也叫鲜汤,一般可分为毛汤、奶汤及清汤三大类。
清汤:常用于高级宴席的烧、烩或汤菜烹饪,分普通清汤和精制清汤。普通清汤:选老母鸡配部分瘦猪肉,用滚水烫过放冷水旺火煮开,去沫,放入葱姜酒,改小火,保持汤面微开。精制清汤:取普通清汤用纱布过滤待用,将鸡脯肉斩成肉茸,放葱姜酒及清水浸泡后,将鸡茸调散,放入待用的清汤内,旺火加热搅拌。待汤将沸时改用小火,不能让汤翻滚。汤中浑浊悬浮物被鸡茸吸附后,用双层纱布过滤,取出鸡茸。这一精制过程叫“吊汤”,精制过两次的清汤叫“双吊汤”,状若白开水却清澈鲜香,常用于高档菜肴制作。
高汤做法很多,有荤有素,主要有鸡高汤、猪骨高汤、牛高汤、鱼高汤、蔬菜高汤等。
厨师熬制高汤都有心得体会,70多岁的特二级厨师任启富说:“无鸡不鲜,无肘不浓,无骨不香;熬制高汤,用鸡、猪皮(替代肘子)、猪大骨三种就够了,熬制时可以放些肉块,煮好后起锅另用。”若为简省,用猪大骨单独熬制亦可。
素高汤(蔬菜):指不使用肉类、蛋类食材,亦不含动物油脂的蔬菜高汤。可以单独喝,或用于烹饪调味,或与其他菜类搭配烧汤。素高汤熬制方法很多,代表性的素高汤以香菇、海带、黄豆芽、卷心菜、白萝卜、玉米等为材料,熬制时大致是半锅材料一锅水的比例,加少许盐,也可以加一点糖,熬煮四个小时左右,一锅鲜美的素高汤就此完成。
熬制好的荤、素高汤可适当冷藏,随时取出使用,不管炒菜、煮汤都是最佳调味品。
汤菜三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开水白菜、肝膏汤、鸡豆花,清鲜淡雅,清香爽口,被誉为达州“汤菜三艳”,汤料主要是“双吊汤”。这是达州老一辈厨师彭炳臣、曾占武、谢桂荣、杨绍轩、罗德贵、刘文久、张士杰、王开六、傅云汉、王成模、江仁凡、张加羽、秦文全、尹哲扬等人学习引进创新的成果。
全家福(什锦杂烩):用多种菜合在一起烩成的菜,是达州以前逢年过节传统家宴“头菜”(指热菜中第一道菜),寓意阖家团聚、美满幸福、吉祥如意,味道鲜美、食材丰富、有荤有素、营养健康。“全家福”就是大杂烩,指由多种原料制成或多种花样拼成的食品。什锦名称来源于非常有名的四川蜀锦。据传,宋朝时,四川给皇帝进贡有十种花纹的织锦,后来把十种不同花色相同类型的物品统称为什锦。达州将十种混合烹饪的菜肴叫什锦杂烩,寓意十全十美。“全家福”属什锦杂烩,因用料有鱿鱼或海参而更显高档。
全国各地均有大杂烩,因选料不同而叫法不同:东北乱炖、广东盆菜、福建佛跳墙等。
其实,家庭烹饪“全家福”可不拘泥于形式,将剩下的边角料放在一起烹饪:肉皮做成响皮,肉类边角材料剁成肉丸或油炸酥肉,烩在“全家福”中也是美滋美味。
什锦素杂烩:将菜头、青笋头、萝卜、胡萝卜切成条,白菜、冬寒菜、菠菜取菜心,竹笋、香菌切成片,木耳泡发去掉耳脚子,洗净沥干水分。锅内油烧至七成熟时,将菜头、青笋头、萝卜、胡萝卜下锅炒后倒去多余的油,加鲜汤烧开后加各种调料,烧至八成熟时加笋尖、香菇、木耳,烧熟后再加白菜、菠菜、冬寒菜,全部烧熟后将各种菜和匀捞入盘中,汤内加鸡油,水豆粉收成汁,淋在菜上即成。
鸡蒙菜心:给嫩菜心均匀地裹上一层鸡“糁”,像披上一袭白色的纱袍。色泽分明,清爽可口,白绿相间,清澈见底,菜嫩汤鲜,味美爽口,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达州宴客主要重头菜之一。
“糁”,制作技术性很强,其制作方法在川菜中称为“蒙”。一般要经过选料、漂水、捶茸、搅拌4道工序,白、稠、粘、细腻而富有光泽。蒙制的菜品多是含水量较高的蔬菜心,有葵菜(冬寒菜)、小白菜、小青菜、豆尖、香菇、笋尖、黄花等。达州厨师多用被称为“百菜之王”的葵菜,久煮不烂,不变形,味尤甘滑。
清汤水滑肉:选猪瘦肉洗净,切成小薄片。蛋清搅泡,加豆粉调成浆汁,将猪肉片沾一层干豆粉,再涂上蛋清豆粉。锅里鲜汤烧开后改用文火,将肉片一片一片下锅,随即放香菇、冬笋、火腿片及盐煮好。鲜菜冒熟后作底子放入碗内,将锅内的肉片、香菇、火腿、冬笋等同舀在鲜菜上面,将锅内的汤用猪血清过,纱布过滤,加酱油,灌入菜碗中即成。特点:汤鲜肉嫩,清淡不腻。
小菜豆腐汤:锅中加入适量的鲜汤或蔬菜清汤,精制清汤最佳。加姜米,煮沸熬出味。放切成菱形或三角形的豆腐薄片,放入盐煮三至四分钟,待盐入味豆腐后,加入小白菜,放少许味精,起锅时放入少许猪油于汤的表面,入碗,撒上葱花。小白菜的清香与豆腐的细腻相互融合,口感清爽,营养丰富,在宴席最后上桌,增添清新风味,且可解油腻。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经营餐厅,顾客酒酣耳热之际,便推荐小菜豆腐汤,上得桌来,他们品尝后纷纷叫好,还有人高喊:“美哉!一菜压百味。”
搭配豆腐烧汤的小菜种类很多,以小白菜、冬寒菜、豌豆尖为佳。
用鲜汤、蔬菜清汤作为底汤,可与各类荤菜、素菜搭配烧汤。达州汤食还有食疗汤、药膳汤等。
结束语:达州汤食独树一帜,味美,滋补,养生。菜品使用鲜汤调味或烧汤,另加少量味精、鸡精,更为鲜香。有的餐馆为节约成本,不使用鲜汤,用味精、鸡精代替,汤品与菜肴的味道自然要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