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尔街日报》2月7日发文称,生物医药行业在去年秋天迎来“DeepSeek时刻”。
美国生物制药公司Summit 去年宣布,其一款新药在肺癌治疗试验中打败美国默克公司的一款最畅销的抗癌药物。打败默克的新药是由一家中国生物科技公司研发并授权给Summit的。
尽管Summit Therapeutics的药品尚未获得美国监管机构的批准,但这一结果是生物科技行业的分水岭,来自中国的竞争凸显。中国已在生物科技上崛起多年,现在不容忽视。
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向西方制药巨头授权创新药。根据美国投行Stifel的数据,2024年大型制药公司的授权交易中有1/3来自中国,两年前这个数字为12%。这一势头有望在今年持续。
据中国媒体第一财经报道,最新的交易发生在今年2月6日,上海生物医药企业复宏汉霖宣布与Dr. Reddy’s Laboratories的全资子公司Dr. Reddy’s Laboratories SA就其自主开发的在研达雷妥尤单抗生物类似药HLX15(重组抗CD38全人单克隆抗体注射液)签署授权许可协议,交易总价值超过1亿美元。
美国大型制药企业的授权交易瞄准的大部分都是中国生物药企的早期药物。在这些药物中,有很大一部分被称为“生物改良创新药”,也就是并非从发现靶点开始进行的创新,而是在已知的生物靶点上设计出比现有药物疗效更佳的药。这意味着企业不需要为此付出上百亿美元的资金。
《华尔街日报》:这是生物技术行业的DeepSeek时刻。
这种渐进式而非开创性的创新,与DeepSeek类似。在AI和生物技术两个行业中,中国都在价值链上攀升,从制造商品走到更为复杂的创新枢纽,与曾经主导行业的美国竞争。
中国生物技术行业的增长,一方面离不开美国培养的顶级科学家回归中国,在上海周边培育出生物技术集群;另一方面,就像DeepSeek精简的模型一样,中国生物技术公司使用一批行动迅速的高技能、低成本劳动力。再加上中国监管系统简化审批流程,这些公司可以仅花费相当于在美国进行临床试验所需的一小部分钱,在中国进行研发。
几十年来,美国生物科技行业集中在波士顿/卡姆布里奇、旧金山湾区等地区,由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的人才所推动。生物科技公司也一直愿意为新药研发支付高昂的费用,但现在,《华尔街日报》发出灵魂提问,当中国类似技术只需要美国技术的一小部分价格时,为什么要花100亿美元购买美国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