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016|评论: 33

[原创]老城印象——营山记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22 23:46 | |阅读模式


 
 
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小时候最盼望的事情就是赶营山场了。
一般都是过年,散元宵节,或者学校看电影的时候,我们才有机会进营山城的。
那时的营山城好像就只有一条独街,从西街象根肠子一样一直扯到流儿桥。
街很窄,不过四五米宽吧!街两边都是歪歪斜斜的瓦房子。一到赶场天,街上就塞满了赶场的人。街两边的店铺里热闹非凡,卖凉面的,卖火烧馍的,坐在茶馆里抽叶子烟喝盖碗茶的,那热闹,那摩肩接踵的场面是现在很难再见的了。

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电影院和大礼堂了。每次去,总想能看场电影,虽然永远都是《车轮滚滚》,《渡江侦察记》,但那时就喜欢那样在人群拥挤之中跟在建国满满(我们那里小时候都把叔叔这样叫住满满,就是现在我们那里也都这样喊的)他们身后去买电影票。很多时候为了排队卡列子买到好票,建国满满他们都要和别人打架的。
那时我们西路来的人很多,从来不怕打架,就是城西的陈福儿好像也没有怕过他们。我们老家的年轻人习武的很多,一说打架,就特别兴奋,一涌而上,而且又团结齐心,勇敢善斗,很少有过吃亏的败仗的。有次春生两兄弟手持长柄雨伞,从电影院一直打出西街,无人可挡,在我们老家传为佳话,具体如何,那时我小也只是听说而已,不过好像就是真的一样。
所以每次进城我们都喜欢跟在他们身后,就总觉得是跟在英雄的后面,什么也可以不怕的了。

我在电影院看电影的时候,好像是看《金姬和银姬的命运》或者是《少林寺》时,看得正入迷的时候突然尿涨了,于是悄悄摸摸挎了裤子,挠出雀儿顺着坐椅就开始放了。那尿液象菜花蛇一样歪歪曲曲的往前面低处流去,看电影的都看得入了迷,以至于那条蛇流到最前面的时候都没有人注意到。

我参加工作的时候,营山城也不过是这样一条主街,电影院、大礼堂,十字口,东门口,猪市桥是最热闹的地方。后来才逐渐把北坝,新北路那一带慢慢扩宽了。那时我就想,其实营山城的建设,应该以保留老城,建新城的思路来进行。可惜后来的决策者都没有按这样的思路来发展,都是以围绕老城拆拆补补来发展的,这样的城市发展,从一开始就是目光短浅,气量狭小。这次到成都去,赶车特别塞车,我就想十年后的成都,交通肯定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其实这也与最初的城市规划有很大的影响。城市的发展如此,其实一个人也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营山的老城在这些年的发展变化中已然消失殆尽了,新的营山城虽然楼房密密麻麻起来了很多,街道也多了许多,但给我的印象也不过是捡了许多虽然新,但却花里胡哨衣服的小贩样。看着这样人越来越多的城市,我倒特别怀念最开始那座老营山城了,一街通长的独街,两边是两排歪歪斜斜的瓦房子,街上挤满了赶场的人,摩肩接踵,满街人声。我们就夹在人群中,跟在大人们的身后,在营山城里泥鳅一样穿来钻去的。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09-2-26 19:05 |
[em04]

发表于 2009-2-26 09:46 |

不错的文字挖

可以以此为征文挖,搞个小活动啥的

[em01][em01][em01]

发表于 2009-2-26 09:44 |
QUOTE:
以下是引用东方诱惑在2009-2-24 17:43:00的发言:

    我生长在上世纪70年代,营山犹如一座古老的场镇,除逢年过节外,平日并不热闹。清晨的老朗池更显得一片宁静,车辆甚少,噪音绝无。金鸡报晓,天刚亮,预报时日的小广播便播放出《社会主义好》的旋律。沿街看去,偶尔可见几辆自行车出入。
    那些年,经济不富裕的营山人家还点着煤油灯。各家各户早起的人们便忙碌于泥土垒砌的灶台边,普遍使用毛边锅、鸡窝灶烧菜做饭,以柴草为主要燃料,但烧树叶、稻草、锯木屑、毛毛柴的住户也为数不少。条件稍微好的人家才烧散煤,如同打铁一般,使用马槽灶。两类厨灶都配有助火的风箱。铲煤、烧火、拉风箱,一顿早饭得花不少时间。
     一早,大街小巷的叫卖声便惊醒了孩童们的美梦。“甜糕儿、糯米团儿……”小商贩端着一筲箕热腾腾、白生生的甜食,热情地送到家门口。一两分钱一个的碗儿糕、油果油条,备受孩童们的喜爱。城郊众多挑潲水的农民各自进入熟悉的住户家,用一分、两分钱,收购喂猪的潲水,也有包着倒潲水的,用嫩豌豆,嫩胡豆让我们吃个鲜,重情义的杀了猪还送快肉.
    说来好笑,“倒粪”也是当年各家各户清晨必不可少的事。常言道:水火不留情。当时城里公厕极少,各家都备有木制粪桶、窑货尿罐与夜壶,每天储放的粪便若不处理,那才窝囊。当时看来,确实不算生活小事,大人也爱用此办法激励孩子干点轻巧的家务。因此,负责潲水与倒粪的事,大多数人家就落在小孩头上。那会儿有清管所的收粪车到每家来收,也有城边的农民挑着粪桶上门服务,大便那会儿挺翘的,因为那年月化肥少.
     东方日出,进城卖菜的农家人熙熙攘攘,男女老少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在菜花飘香的季节里,清晨的县城四处可听见“抓冲辣菜”的叫卖声。卖此腌菜者多为农家妇女,她们背篼里装着个坛子,坛盖蒙上布还用绳子扎紧。要说营山人吃小菜也真有些怪异,老老小小偏偏就爱吃这捂过后的菜的味道。再说,只花几分钱,便可盛上一大碗,若拌上调料,或炒或冷吃,那才叫爽口送饭。
  县城清晨的街头巷尾,小生意总是不冷不热:油条豆浆店、馓子麻花店、油糕摊、油茶店等,很早就开张,光顾者却零星稀少,也许营山人真的养成了清早在家喝稀饭的习惯,才使这些小摊小店总是在变换小吃的花样中,寻求着生财之道。
     往事如风。古老的营山日新月异,朗池的清晨气象万千.......      回忆往事,那年月人们思想好纯朴,但现在的人们也不会再想回到那过去的年月了......

又回到了童年时代了

[em03][em03]

发表于 2009-2-26 09:35 |
很真实!

 楼主| 发表于 2009-2-26 12:04 |

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09-2-26 08:54 |

以前好像看过打铁的,也看过露天场地电影

发表于 2009-2-26 01:29 |

以前在营中上学每天早上都经过流二桥

现在那边都建新楼盘了

没了以前的感觉了

不过看到营山的发展变化还是满开心的

发表于 2009-2-26 00:48 |

老城对我没记忆了

[em04]

发表于 2009-2-25 21:22 |

老县城还是很有川东特色的,要是真能保持到现在,也该是一大旅游热点了。

我比较喜欢那时的民居。一方天井,一叠土墙,一抹房檐,一曲小径,道不尽的风情啊。

发表于 2009-2-25 18:13 |
[em03]

 楼主| 发表于 2009-2-25 19:01 |
QUOTE:
以下是引用东方诱惑在2009-2-24 17:43:00的发言:

    我生长在上世纪70年代,营山犹如一座古老的场镇,除逢年过节外,平日并不热闹。清晨的老朗池更显得一片宁静,车辆甚少,噪音绝无。金鸡报晓,天刚亮,预报时日的小广播便播放出《社会主义好》的旋律。沿街看去,偶尔可见几辆自行车出入。
    那些年,经济不富裕的营山人家还点着煤油灯。各家各户早起的人们便忙碌于泥土垒砌的灶台边,普遍使用毛边锅、鸡窝灶烧菜做饭,以柴草为主要燃料,但烧树叶、稻草、锯木屑、毛毛柴的住户也为数不少。条件稍微好的人家才烧散煤,如同打铁一般,使用马槽灶。两类厨灶都配有助火的风箱。铲煤、烧火、拉风箱,一顿早饭得花不少时间。
     一早,大街小巷的叫卖声便惊醒了孩童们的美梦。“甜糕儿、糯米团儿……”小商贩端着一筲箕热腾腾、白生生的甜食,热情地送到家门口。一两分钱一个的碗儿糕、油果油条,备受孩童们的喜爱。城郊众多挑潲水的农民各自进入熟悉的住户家,用一分、两分钱,收购喂猪的潲水,也有包着倒潲水的,用嫩豌豆,嫩胡豆让我们吃个鲜,重情义的杀了猪还送快肉.
    说来好笑,“倒粪”也是当年各家各户清晨必不可少的事。常言道:水火不留情。当时城里公厕极少,各家都备有木制粪桶、窑货尿罐与夜壶,每天储放的粪便若不处理,那才窝囊。当时看来,确实不算生活小事,大人也爱用此办法激励孩子干点轻巧的家务。因此,负责潲水与倒粪的事,大多数人家就落在小孩头上。那会儿有清管所的收粪车到每家来收,也有城边的农民挑着粪桶上门服务,大便那会儿挺翘的,因为那年月化肥少.
     东方日出,进城卖菜的农家人熙熙攘攘,男女老少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在菜花飘香的季节里,清晨的县城四处可听见“抓冲辣菜”的叫卖声。卖此腌菜者多为农家妇女,她们背篼里装着个坛子,坛盖蒙上布还用绳子扎紧。要说营山人吃小菜也真有些怪异,老老小小偏偏就爱吃这捂过后的菜的味道。再说,只花几分钱,便可盛上一大碗,若拌上调料,或炒或冷吃,那才叫爽口送饭。
  县城清晨的街头巷尾,小生意总是不冷不热:油条豆浆店、馓子麻花店、油糕摊、油茶店等,很早就开张,光顾者却零星稀少,也许营山人真的养成了清早在家喝稀饭的习惯,才使这些小摊小店总是在变换小吃的花样中,寻求着生财之道。
     往事如风。古老的营山日新月异,朗池的清晨气象万千.......      回忆往事,那年月人们思想好纯朴,但现在的人们也不会再想回到那过去的年月了......

呵呵,又是怀旧

年味推荐官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09-2-24 17:43 |

    我生长在上世纪70年代,营山犹如一座古老的场镇,除逢年过节外,平日并不热闹。清晨的老朗池更显得一片宁静,车辆甚少,噪音绝无。金鸡报晓,天刚亮,预报时日的小广播便播放出《社会主义好》的旋律。沿街看去,偶尔可见几辆自行车出入。
    那些年,经济不富裕的营山人家还点着煤油灯。各家各户早起的人们便忙碌于泥土垒砌的灶台边,普遍使用毛边锅、鸡窝灶烧菜做饭,以柴草为主要燃料,但烧树叶、稻草、锯木屑、毛毛柴的住户也为数不少。条件稍微好的人家才烧散煤,如同打铁一般,使用马槽灶。两类厨灶都配有助火的风箱。铲煤、烧火、拉风箱,一顿早饭得花不少时间。
     一早,大街小巷的叫卖声便惊醒了孩童们的美梦。“甜糕儿、糯米团儿……”小商贩端着一筲箕热腾腾、白生生的甜食,热情地送到家门口。一两分钱一个的碗儿糕、油果油条,备受孩童们的喜爱。城郊众多挑潲水的农民各自进入熟悉的住户家,用一分、两分钱,收购喂猪的潲水,也有包着倒潲水的,用嫩豌豆,嫩胡豆让我们吃个鲜,重情义的杀了猪还送快肉.
    说来好笑,“倒粪”也是当年各家各户清晨必不可少的事。常言道:水火不留情。当时城里公厕极少,各家都备有木制粪桶、窑货尿罐与夜壶,每天储放的粪便若不处理,那才窝囊。当时看来,确实不算生活小事,大人也爱用此办法激励孩子干点轻巧的家务。因此,负责潲水与倒粪的事,大多数人家就落在小孩头上。那会儿有清管所的收粪车到每家来收,也有城边的农民挑着粪桶上门服务,大便那会儿挺翘的,因为那年月化肥少.
     东方日出,进城卖菜的农家人熙熙攘攘,男女老少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在菜花飘香的季节里,清晨的县城四处可听见“抓冲辣菜”的叫卖声。卖此腌菜者多为农家妇女,她们背篼里装着个坛子,坛盖蒙上布还用绳子扎紧。要说营山人吃小菜也真有些怪异,老老小小偏偏就爱吃这捂过后的菜的味道。再说,只花几分钱,便可盛上一大碗,若拌上调料,或炒或冷吃,那才叫爽口送饭。
  县城清晨的街头巷尾,小生意总是不冷不热:油条豆浆店、馓子麻花店、油糕摊、油茶店等,很早就开张,光顾者却零星稀少,也许营山人真的养成了清早在家喝稀饭的习惯,才使这些小摊小店总是在变换小吃的花样中,寻求着生财之道。
     往事如风。古老的营山日新月异,朗池的清晨气象万千.......      回忆往事,那年月人们思想好纯朴,但现在的人们也不会再想回到那过去的年月了......

发表于 2009-2-24 17:14 |
[em03]

发表于 2009-2-24 18:33 |
当今天成为历史又是一个值得回忆的过去

发表于 2009-2-24 14:08 |
那件事,我曾经也干过。

发表于 2009-2-23 22:29 |

我对老县城不是很熟悉!哪个有的整几张照片上来呀!

 

[em11][em11][em11][em11]

 楼主| 发表于 2009-2-23 21:54 |
[em06]

发表于 2009-2-23 19:25 |
还有大礼堂的坝坝电影,象《西瓜炮》、《渔童》之类的都是小时候的最爱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