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小时候最盼望的事情就是赶营山场了。 一般都是过年,散元宵节,或者学校看电影的时候,我们才有机会进营山城的。 那时的营山城好像就只有一条独街,从西街象根肠子一样一直扯到流儿桥。 街很窄,不过四五米宽吧!街两边都是歪歪斜斜的瓦房子。一到赶场天,街上就塞满了赶场的人。街两边的店铺里热闹非凡,卖凉面的,卖火烧馍的,坐在茶馆里抽叶子烟喝盖碗茶的,那热闹,那摩肩接踵的场面是现在很难再见的了。
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电影院和大礼堂了。每次去,总想能看场电影,虽然永远都是《车轮滚滚》,《渡江侦察记》,但那时就喜欢那样在人群拥挤之中跟在建国满满(我们那里小时候都把叔叔这样叫住满满,就是现在我们那里也都这样喊的)他们身后去买电影票。很多时候为了排队卡列子买到好票,建国满满他们都要和别人打架的。 那时我们西路来的人很多,从来不怕打架,就是城西的陈福儿好像也没有怕过他们。我们老家的年轻人习武的很多,一说打架,就特别兴奋,一涌而上,而且又团结齐心,勇敢善斗,很少有过吃亏的败仗的。有次春生两兄弟手持长柄雨伞,从电影院一直打出西街,无人可挡,在我们老家传为佳话,具体如何,那时我小也只是听说而已,不过好像就是真的一样。 所以每次进城我们都喜欢跟在他们身后,就总觉得是跟在英雄的后面,什么也可以不怕的了。 我在电影院看电影的时候,好像是看《金姬和银姬的命运》或者是《少林寺》时,看得正入迷的时候突然尿涨了,于是悄悄摸摸挎了裤子,挠出雀儿顺着坐椅就开始放了。那尿液象菜花蛇一样歪歪曲曲的往前面低处流去,看电影的都看得入了迷,以至于那条蛇流到最前面的时候都没有人注意到。 我参加工作的时候,营山城也不过是这样一条主街,电影院、大礼堂,十字口,东门口,猪市桥是最热闹的地方。后来才逐渐把北坝,新北路那一带慢慢扩宽了。那时我就想,其实营山城的建设,应该以保留老城,建新城的思路来进行。可惜后来的决策者都没有按这样的思路来发展,都是以围绕老城拆拆补补来发展的,这样的城市发展,从一开始就是目光短浅,气量狭小。这次到成都去,赶车特别塞车,我就想十年后的成都,交通肯定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其实这也与最初的城市规划有很大的影响。城市的发展如此,其实一个人也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营山的老城在这些年的发展变化中已然消失殆尽了,新的营山城虽然楼房密密麻麻起来了很多,街道也多了许多,但给我的印象也不过是捡了许多虽然新,但却花里胡哨衣服的小贩样。看着这样人越来越多的城市,我倒特别怀念最开始那座老营山城了,一街通长的独街,两边是两排歪歪斜斜的瓦房子,街上挤满了赶场的人,摩肩接踵,满街人声。我们就夹在人群中,跟在大人们的身后,在营山城里泥鳅一样穿来钻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