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为文之道”
什麽叫“文”,通常指文章,其实它包含内外两部分:外在的是它的结构、修辞、体制等体现文采的部分;内在的部分是其“风骨”。它是对文章的美学要求。其中“风”主要指感情色彩而言,“骨”是指其思想、逻辑等。“风”主要要求纯正美与自然美,脱俗、灵动为标志。“骨”主要要求一种刚健美。“风骨”的本质,就是儒家主张的正气!而且这个正气的“气”以“灵动不居”为妙,即要有鲜活的生命力,不拘泥于旧制、旧俗,也要与时俱进,因时而化。
《文心雕龙。原道》说:“文之为德也大矣!”笔者理解,它就是文章的“骨”中“气”了。一篇道德文章有着教育的作用,审美的作用,对读者是有潜移默化作用的。
胡希东教授解读《文心雕龙》的相关文字说:“不同时代的社会风尚,与文学发展的兴衰有重要关系,而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又与政治主流意识形态密不可分。”这就合理的诠释了《文心雕龙》中:“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的道理了。
笔者此次随行西安学习,研究区域旅游开发问题,有幸拜谒国际级的文化文物保护点——秦陵。自然要以此为载体,鼓吹区域内各个名胜古迹了。使命所在,不堪重负而利用网络阅览搜求各种资料,然后专心记忆各个仿真模拟建筑之各个构件,还索要导游的不少资料。最后才去伪存真,筛选挑取,整合加工而成拙笔——《天下第一陵,天下第一帝》。自以为其气,不在颂扬秦王,而在讴歌我们的先人们的睿智、与心灵手巧,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悠久的灿烂历史文化,是西人惊羡不已的!这是我们后来人的骄傲宝贝!同时隐隐提出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我们将给后来人也留些什麽呢?“古人渐行渐远了。”历史的传承任务在我们肩头!
还是《文心雕龙》解答过文章的立意后人材料的搜集、选取问题。这在《文心雕龙。熔裁》篇有所论述。它主张:“握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个类比也提倡广泛阅读借鉴。同时明确要求:材料广泛搜罗,多加思考订正,精心分类,提要勾玄,从而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
笔者驽钝不才,肯定做得不好,辜负政府与人民的托付,惟恐托付不效,有负父老乡亲了!不胜惶恐自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