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36434|评论: 39

《雨落会理》纪实长篇小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23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雨落会理》 纪实长篇小说


                                                                      毛锡茂

   序 语                                                  

可堪往事烟消久,

叵耐纷纷入夜新。

停课举国传新策,

莘莘学子尽知青。

远耕会理炎凉后,

始悟锦江母爱深。

下乡日久青春逝,

激情满怀意何轻!

岂无望月思乡叹风雨,

亦有农闲读咏访啼莺。

惊羡榴花醉舞多情迎夏至,

飞红染遍山原绿树艳庭荫。

知青年代虽已过去,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忘记那一段历史。当年“知青”是一些人的身份,如今“知青”是一些人的历史。作为身份已不复存在,作为历史却永远也不会消失。

知青经受过艰苦的磨炼,他们当中的多数人练就了坚强的性格。即便在今天,在曾经当过知青的人身上,都能看到这种坚强的力量。

笔者无力全景式反映知青下乡对社会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只是相对清楚自己当知青的那段蹉跎岁月。

自己在会理当了七年多的知青,与许多同龄人患难与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多少年过去了,始终忘不了过去的知青战友和会理的父老乡亲。这就是作者重提会理、重提知青往事的初衷。

成都知青来到会理的时候,正是火红的石榴花盛开的时节。那时的我们,个个青春年少、风华正茂,会理就像母亲一样,以她博大的胸怀,张开双臂拥抱、接纳了知青。知青在会理的现实生活中逐渐成长,后来这些知青都走出了大山,他们的心上仍然带着深深的“会理烙印”。

成都知青在会理只有几年的历史,虽然,知青们的到来没有影响、改变会理人的生活,但却给传统的会理增添了一些新的文化色彩。

要了解知青,还得知道知青当年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中,要明白这一切,就不得不请出那个环境中各式各样的人物来,以帮助读者认识知青角色。知青和当地人一样,多数人高尚、正直,个别人渺小、卑劣。

会理是我们这群知青的第二故乡,《雨落会理》又名《老知青》的事情基本上都发生在会理。作者用知青特殊的眼光看世界,看会理的人和事,难免受时空限制,加之靠回顾方式重提旧事,偏颇在所难免。读者大可不必过于认真地看待其中的人与事物,不愉快的过去肯定会引起一些人的伤感,但谁也无法回避这一事实。

如今“知青”都不算很年轻,个别不幸者已经长眠在异乡土地下,很长时间,重提他们也是对曾经战友的一种怀念;重提那段往事,也可能帮助人们还原历史的真相,明白那个时代的知青何以如此天真?

书中人物普通、内容琐碎,作为纪实文学也可以进一步提炼,但不得不考虑到这是回忆录性质的作品,所以,书稿的真实性跟可读性很容易成为一对矛盾,留下原始的东西,可能也留下了啰嗦的痕迹。这一点还是要请读者包涵、谅解。

不提倡对号入座,倘若书中人物真还与谁相像,望理解、包容,作者不胜感激。

                                         作者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091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sjx

发表于 2015-11-23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楚的记得成都知青来会理时,正是武斗后的困难时期。成都知青靓丽青春,打扮和思想前卫,是那时破败古城的一抹亮色。远离故乡亲人,辛苦一天的工分仅值几分钱(最好的果园乡值一角多钱),刨去队里分的粮食,年终算账,还有知青倒欠生产队的!劳不果腹,举目无亲,进得城来,多在北街的茶馆落脚。。。
    个别叛逆的男知青以打架凶狠令会理人谈之色变;时间久了,很多的知青在生活和环境的双重重压之下,除了口音,已同当地的农人无异。
“他妈是知青,他爸没良心,实在是没有办法养活他,只有把他送给亲人解放军”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心酸故事,说是女知青以如厕为借口,请解放军抱婴孩,解放军最后在婴儿身上找到的纸条。。。。
  时间一晃几十年,不知当年在会理插队的成都知青可还安好?是否儿孙满堂安享晚年?
成都知青把他们人生最宝贵的青春留在了会理,在会理经历了人生的磨难。。。。。前几年,成都知青组织回会理第二故乡,会理县委政府隆重接待了他们。。。。
  难能可贵的是成都知青把这段不堪看成是人生路上一瓶垫底的老酒!“喝了这杯酒,见了阎王不磕头!”
可喜可贺!今天,成都知青中的一位把这段历史记录成文.让历史照亮未来-----我们共同的心愿!


发表于 2015-11-23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可以的话,请给我寄一本,我将回赠一套《会理历史文化》三本。我也是会理知青。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4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sjx 发表于 2015-11-23 13:17
清楚的记得成都知青来会理时,正是武斗后的困难时期。成都知青靓丽青春,打扮和思想前卫,是那时破败古 ...

感谢对《雨落会理》的评价;关于书的事需要联系方式。

发表于 2015-11-24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省会理县文物管理所,李卫民,电话18009029073,谢谢!

发表于 2015-12-29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毛先生,你的“会理知青小屋”准备发在《会理文艺》2016年第一期,“雨落会理”序及相关评论准备发在《会理历史文化》第四集。你看行吗?

 楼主| 发表于 2016-2-2 07:37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蜀云滇月 发表于 2015-12-29 12:38
毛先生,你的“会理知青小屋”准备发在《会理文艺》2016年第一期,“雨落会理”序及相关评论准备发在《会理 ...

好的,谢谢李卫民老师的看重、关照、转发、评价。梦溪雨、

发表于 2016-5-6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雨落会理> 有感                 ·



   读了《雨落会理》纪实知青小说,感受很深,我和作者一样有着很浓、很深的知青情结、会理情结。我们从“小知青”变成“老知青”。{“文革”前,我们来会理当知青,“文革”中期,会理又来了新知青,那时起,有人就叫我们老知青。其实,那时我们才二十岁左右。今天,我们才真正变成了阅历沧桑的老知青。}

    读完《雨落会理》这本书,感到书名《雨落会理》很切题,当年知青下乡犹如一场落了很长时间的雨,落在会理。那么多年过去了,大家依然眷念会理,眷念第二故乡。往事虽远,记忆犹新。梦溪雨是知青中的一员,他的想法和我相似,我被书中描写的知青与会理人的往事,知青岁月、知青生活所吸引、所感动。我仿佛又回到当年、回到会理、回到父老乡亲的身旁。作为一名读者,我相信我的感受是与其他读者的感受不同,那是因为我就是当年上下乡到南阁公社的一名老知青。而且同作者梦溪雨是同一天交的下乡申请、又是同一天乘坐同一辆解放牌大货车从成都出发到会理。又是坐同一辆马车到生产队,同往一间屋,同吃一锅饭。我们仿佛回到了南阁公社中和大队兰家湾生产队。看到了梯田、河坝、水沟,看到了漫山红遍的石榴花。

虽然作者说不要对号入座,但我从书中找到了知青和社员身影;看到了公社书记郑成海、兰家湾生产队长蒋西海、王有超。真是忘不了啊!那一段知青时光。忘不了啊!曾住过的知青小屋,一度缺粮少柴的苦日子。《雨落会理》的特点是反映了知青当年生活、劳动的时代背景;会理的风俗民情;以及 “文革”发生的一些事情。这本书也有不尽人意,留下遗憾的地方,但可读性、真实性很强。            

我真高兴,我们那段知青历史终于写在书上了。我为作者,也为我们自己高兴! 让我最感动的作者的勤奋努力,笔耕不已的精神,当然这也是知青精神。我有很多话想说,好像都难以言表,是重提旧事的感叹、怀念、遗憾吗?我说不清,就不说了吧!我们大家相识来自缘分。愿知青友谊天长地久,祝作者更上一层楼。      

南阁公社中和大队知青王开云

发表于 2016-5-6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知青说几句话
<雨落会理>一书的发行深受读者的欢迎。作者用自己的经历记述了当年知青与社员的生活劳动情况,以及会理的风俗民情。我同作者同在南阁公社中和大队相处七八年,患难与共、情同手足。书中的人和事就在眼前,读后感慨万千,那时我们只有十六七岁,分别下放到南阁、果园、云甸鹿厂公社。时光好快啊!那一段历史也许早被人忘记了,追今抚昔,《雨落会理》又让那一段历史再现会理。南阁公社中和大队薛百户生产队知青于肇成

发表于 2016-5-6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读<雨落会理> 有感                 ·



   读了《雨落会理》纪实知青小说,感受很深,我和作者一样有着很浓、很深的知青情结、会理情结。我们从“小知青”变成“老知青”。{“文革”前,我们来会理当知青,“文革”中期,会理又来了新知青,那时起,有人就叫我们老知青。其实,那时我们才二十岁左右。今天,我们才真正变成了阅历沧桑的老知青。}

    读完《雨落会理》这本书,感到书名《雨落会理》很切题,当年知青下乡犹如一场落了很长时间的雨,落在会理。那么多年过去了,大家依然眷念会理,眷念第二故乡。往事虽远,记忆犹新。梦溪雨是知青中的一员,他的想法和我相似,我被书中描写的知青与会理人的往事,知青岁月、知青生活所吸引、所感动。我仿佛又回到当年、回到会理、回到父老乡亲的身旁。作为一名读者,我相信我的感受是与其他读者的感受不同,那是因为我就是当年上下乡到南阁公社的一名老知青。而且同作者梦溪雨是同一天交的下乡申请、又是同一天乘坐同一辆解放牌大货车从成都出发到会理。又是坐同一辆马车到生产队,同往一间屋,同吃一锅饭。我们仿佛回到了南阁公社中和大队兰家湾生产队。看到了梯田、河坝、水沟,看到了漫山红遍的石榴花。

虽然作者说不要对号入座,但我从书中找到了知青和社员身影;看到了公社书记郑成海、兰家湾生产队长蒋西海、王有超。真是忘不了啊!那一段知青时光。忘不了啊!曾住过的知青小屋,一度缺粮少柴的苦日子。《雨落会理》的特点是反映了知青当年生活、劳动的时代背景;会理的风俗民情;以及 “文革”发生的一些事情。这本书也有不尽人意,留下遗憾的地方,但可读性、真实性很强。            

我真高兴,我们那段知青历史终于写在书上了。我为作者,也为我们自己高兴! 让我最感动的作者的勤奋努力,笔耕不已的精神,当然这也是知青精神。我有很多话想说,好像都难以言表,是重提旧事的感叹、怀念、遗憾吗?我说不清,就不说了吧!我们大家相识来自缘分。愿知青友谊天长地久,祝作者更上一层楼。      

南阁公社中和大队知青王开云
发表于 2016-5-7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顺便看看

发表于 2016-5-13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继续

发表于 2016-5-27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说《雨落会理》

王祖祥
我的知青朋友毛锡茂写了一部记实小说,取名《雨落会理》,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在会理当知青的生活回忆录。有人问我的意见,我也是会理老知青,这本书我读过,当然熟悉内容,立刻回答说,好,好,好!
说仔细点,写得真实,既反映了当年的知青生活,也反映了会理人的生活,还写了会理的一些大事情。写得好,是取材好,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甚至是自己亲历的事。
《雨落会理》的书名好,说起来就有点别的意思了。
现身说法吧!撇去再教育指示下达以后不说,我们或因理想问题,(带着真挚地强烈地自我改造世界观的愿望)或因认识问题,(如受“十年不招工”说法的影响)或因年龄问题,(年纪小,没关系、混几年再说的想法)来到会理当知青。却没有几个人,真正树立起下到农村干一辈子的决心。都怪我们长期受到城市比农村好的教育,知道三大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的存在。有的人费死万道力,自己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才变成了城里人,咋个自己又变回农村去了?农村和城市的发展变化,有一个自然的过程,不可能立即完成。当时如果有人认为,知青下乡可以“减轻城市就业压力,减少城市犯罪的机会,用移民的老办法来解决城市人口问题。”这种认识不失败才怪。
    会理是会理人民的。会理的天地是由会理人民来改变的,知青也有自己的贡献,但这只是过客的贡献。就像一场雨,来过一下就走了。我们愉快地看到:广大知青因招工、参军、考学、病退、各种理由离开了会理,在会理人的打造下,会理的天更蓝了,会理的地更绿了,会理的城乡建设和社会发展更上了一层楼。啥子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唷!我们这些把会理当作第二故乡的人,才硬舍不得会理呢!这就是我对朋友的这部书说好的真诚的缘由。

会理成都下乡知青   王祖祥
         
         2016年5月

 楼主| 发表于 2016-6-6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雨落会理》“第一贴”的特色
读《雨落会理》第一贴”,{见《雨落会理》文后的第一个帖}
发贴人熟悉知青历史,理解知青,语言精彩。读后使人感概万千。
原文:“清楚地记得成都知青来会理时,正是武斗后的困难时期。成都知青靓丽青春,打扮和思想前卫,是那时破败古城的一抹亮色······举目无亲,进得城来,多在北街的茶馆落脚······”                                 
                                               梦溪雨

 楼主| 发表于 2016-6-6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雨落会理》“第一贴”的特色

读《雨落会理》第一贴”,{见《雨落会理》文后的第一个帖}
发贴人熟悉知青历史,理解知青,语言精彩。读后使人感概万千。
原文:“清楚地记得成都知青来会理时,正是武斗后的困难时期。成都知青靓丽青春,打扮和思想前卫,是那时破败古城的一抹亮色······举目无亲,进得城来,多在北街的茶馆落脚······”                                 
                                               梦溪雨

 楼主| 发表于 2016-6-6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sjx 发表于 2015-11-23 13:17
清楚的记得成都知青来会理时,正是武斗后的困难时期。成都知青靓丽青春,打扮和思想前卫,是那时破败古 ...

先生熟悉知青历史,理解知青,语言精彩。

 楼主| 发表于 2016-6-10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会理风光自在闲,炊烟农舍话丰年,
                      妇姑嬉戏斜阳里,户户榴花恋故垣。
              《雨落会理》试读之一

美丽的会理,阳光明媚而温和,会川河湍急地流,庄稼疯着地长。城内街道整洁,从钟鼓楼向北打望,人流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会理城关东门外一家茶铺,坐北朝南,有两个开间的门面,内深数米,房后是一片绿地,种有兰草、栀子花、石榴树。午后能避阳光。到后院喝茶,观景赏花,别有一番天地。喜去这里喝茶的有一老者,中等个子,人精瘦,六十开外,须发稍白,常穿深色旧中山装,大家都叫他童老师。他生就一张铁嘴,能说会道,要么天南海北地对众人聊着什么,要么就是看些随身带来的书报。他周围也聚了不少茶友,都愿意与他坐得很近在一起喝茶,听一些趣闻。
他曾在会理一所中学教过书,专教语文,他对方言俚语很有研究,说话刻意保留了许多乡音,用特殊方式发音,听起来就感到亲切。
最吸引人注意的是他那一口乡音,茶友们听他用会理土语讲年轻时家里的境况,反复讲,有的人已经熟记了。他常说的故事大意是那时他家里很穷,欠了别人的钱的一段往事:
“那天早上,刚下罩子(起雾)一哈哈儿(一会儿),热头(太阳)就出来了,好快当,我甩(吃)了一碗稀豆粉(稀豆糊),拿手拂儿(手巾)擦干净了嘴,就客(去)了北街的一条小巷子,我是该(欠)了人家小腊宝的钱,我不客(去)又说我是白火石(不诚实),这些事我认得(知道),不还钱是扯混(做梦)。我客(去)了小腊宝家门前,见门上了锁,心想,他在哪点(哪里),见隔壁人家在弄火(生火),那人姓郎(什么),我不认得,只觉得人面熟,就客(去)向火(烤火),我问那家人:‘小腊宝到哪点去了?’那家人说:‘好久不见他了。’‘这才日弄(玩弄)我,那家人也哪鲊(不讲卫生),手上有冰口(裂口),茶卤(茶壶)都是黑的。’我只得走了。后来见到小腊宝,他开腔就无好语言,我说:‘该你的钱,你就该歪(不得了)?’没有说几句话就吵起来了,他说:‘你诈筋(啰唆)。’我说:‘拿喂(感谢)你了,我该了你的钱,今天没有带钱,改天给你。’‘不行!今天必须还!’‘你还不还?’说着就抓我的衣领。‘好多钱嘛!几十元钱,我答应等我家大(爸)取了钱,就给你。’‘你诓(哄)我。’他肘起(举起)手就给我一踏耳(打嘴巴),我上父(告饶)他,他又仓(骂)我,说:‘你撑(耍赖)得很。’”
童老师这段方言故事,让茶友们知道了一些会理人的语言习惯。
这天,他兴致来了,又开始摆起会理县的重要史实:他说道:“一九三五年,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驻扎会理,召开了著名的会理会议。红军还在会理通安、彰冠、南阁一带地区发动群众,组织起赤卫队、贫农团。”
童老师是地道的“会理通”,会理的啥子事他都晓得,有人问道:“会理县的特点是什么?”他看了那人一眼,知道他是外地人,也算对他有几分尊重,说道:“会理是西昌最南端的县之一,历史悠久,有两千多年历史。会理与云南是隔金沙江为界,会理的气候、生活习惯都受云南影响,会理人的服装、口音更像昆明人。”那人说:“童老师,你就像昆明人。”“我们这些人,哪点像?”他说道。
“会理通”还说:“会理民风古朴,物产丰富,就是交通不便,从北进会理是唯一的一条与西昌、成都相连的大路,却全是盘旋的山道,弯弯绕绕的有多险。”他这么一说,听他聊天的人都信服了。有人插话说:“会理要发展,只有先改变北上西昌的交通,另外寻个好位置,挖隧道,修一条快捷的道路来。”“会理通”说道:“有道理。去西昌就不用再绕盘山路,会理的发展就有希望了。”他又分析了会理人的思想、心态。他还说:“我祖祖辈辈都是会理人,会理人是少有的谦虚人;听说,不久成都知青就要来会理了,到时候我们这儿热闹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6-17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雨落会理》试读  之二   <动员青年当知青>

{成都小青年经过思想动员,{如种子沐浴了阳光、水分,迅速破土成苗,被移栽千里以外的会理}一举成为会理知青······}

  莘莘学子尽知青,
          远耕会理炎凉后······

那是一段难忘的时光,成都的春天,大街上的梧桐树刚披上新绿,居委会就有人上门来动员我下乡当知青。这天,来人叫我去雨桥街道办事处听金嫚丽金干事作下乡动员报告,叫我去开会的人还一再强调说:“会议很重要,每一个青年都必须去。”
我去的时候,办事处院子里已经坐满了青年男女,在等待着开会。难得的相聚,使大家感到兴奋,不少人高声喧哗、议论着。
院落里的几棵桃树正开着红花,春日的阳光懒懒地照在花树上,从枝叶透出的红莹莹光亮,斑斑驳驳地洒落在青年们的身上,洒落在一张张表情各异的脸上。
金干事从办公室里出来,径直朝靠墙的石台子走去,亮相前,她在墙后轻咳了几声,就像女演员出马门前先清嗓一样,声音传出,院子里的嘈杂声渐渐变小。
金干事二十多岁,个子高、人靓丽,穿着白色尖领衬衣,外套一件薄薄的粉色羊毛衫;在铺着白布的桌旁一站,台下立刻静得一点声音都没有了,她的出场吸引住了所有人的目光。
她讲起话来声调不断变化,大家都聚精会神地听她作报告。她讲到最后提高声音说道:“同学们,国民经济发展恢复还有一个过程,眼前的路已经很清楚了,我们既不能升学,又找不到工作,留在城里干什么?总不能成天守在父母身边,碌碌无为地生活。不要再犹豫了,孙传琪、巫方安下乡到大凉山,都做出了成绩。下乡是最好的选择。拿出我们的热情,投身到火热的农村中去吧!”她看了看台下的青年继续说:“当知青不是想去就去。去,还要经过组织同意,不合条件的,坚决不批准!去的同学,都应该是优秀青年!”说完,她脸上露出一丝笑容。
会场上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许多人听了金干事的讲话,心里特别激动,他们顺着金干事讲话的思路去思考:只有下乡才是优秀青年,机会绝不能失去。紧接着大家都在会上发言,表示决心。
身材娇小的尹红站起身来,她被金干事的报告深深地打动了,脸微微发红,她说道:“我们的心儿在燃烧,我们的热血在沸腾,说走,就走!我向组织表态:我自愿下乡当知青,绝不后退!”
话音刚落,青年方亮站了起来,他穿着灰色衬衣,胸前佩着团徽,风度翩翩,望了一眼刚才发言的尹红,高声说道:“金干事的报告讲得很好,我很受启发,我也要到农村去改变那里的面貌,种粮食、栽果树、建水电站,这是重走延安路、再踏新征途的革命事业。每个青年都应该沿着这条大道走……”他说得满脸通红,忽然忘了还想说的话,冷了一下场,人又激动,更不知说什么好。咳了两声,说:“我们大家一起唱《毕业歌》。”即打起拍子,领着大家唱:“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毕业歌》跟当知青本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但谁也没有去思考,方亮人很有精神,动作又极富有感染力,跟着他唱的人不少,虽不整齐,但声音分外响亮。许多人都受到了鼓舞,相信下乡的前景光明。有的人还当场写了申请书。会场气氛热烈起来,表决心的、说闲话的,声音越来越大。一位平时靠卖蚊烟为生的青年,个子较高,嘴唇上有不少胡须,有十八岁了。在下面非但没有受到鼓舞,反而悄悄地说道:“吹牛吹上天!就像卖蚊烟;心儿又怎么会在燃烧?只有蚊烟在燃烧。哈哈!”其实,我买过他的蚊烟,驱蚊效果还不錯,他叫潘竹青,都喊他潘蚊烟。他说道:“农村好不好我都要下乡,做小生意太麻烦。”说完话他望着我咧嘴笑,显然是信任我,想与我交换看法。我忙对他说道:“这些人真讨厌,我也不喜欢吹牛的人。”我心想:“队伍里有‘潘蚊烟’这样的知青,这太好了,他人实在,他都要下乡,自己还有什么路可走呢?”
我忙去找金干事问一个明白,我说:“金干事,我文化水平不高,可不可以当知青?”她打量了我一下说道:“我们动员的就是中学生,还有部分人学历更低,文化重要,觉悟也重要。”我望着金干事,不知道说什么好。她迟疑了片刻,说:“下乡当知青,就像参军当兵一样光荣。你可以报名。不过,要抓紧时间,不要错过机会,你的年纪小,我不敢保证组织上会批准你。”我被金干事这一点拨,心急起来,心想:能够当知青也不错了。于是慌忙找纸笔,写了下乡申请书······

 楼主| 发表于 2016-6-17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雨落会理》试读  之二   <动员青年当知青>



  莘莘学子尽知青,
          远耕会理炎凉后······

那是一段难忘的时光,成都的春天,大街上的梧桐树刚披上新绿,居委会就有人上门来动员我下乡当知青。这天,来人叫我去雨桥街道办事处听金嫚丽金干事作下乡动员报告,叫我去开会的人还一再强调说:“会议很重要,每一个青年都必须去。”
我去的时候,办事处院子里已经坐满了青年男女,在等待着开会。难得的相聚,使大家感到兴奋,不少人高声喧哗、议论着。
院落里的几棵桃树正开着红花,春日的阳光懒懒地照在花树上,从枝叶透出的红莹莹光亮,斑斑驳驳地洒落在青年们的身上,洒落在一张张表情各异的脸上。
金干事从办公室里出来,径直朝靠墙的石台子走去,亮相前,她在墙后轻咳了几声,就像女演员出马门前先清嗓一样,声音传出,院子里的嘈杂声渐渐变小。
金干事二十多岁,个子高、人靓丽,穿着白色尖领衬衣,外套一件薄薄的粉色羊毛衫;在铺着白布的桌旁一站,台下立刻静得一点声音都没有了,她的出场吸引住了所有人的目光。
她讲起话来声调不断变化,大家都聚精会神地听她作报告。她讲到最后提高声音说道:“同学们,国民经济发展恢复还有一个过程,眼前的路已经很清楚了,我们既不能升学,又找不到工作,留在城里干什么?总不能成天守在父母身边,碌碌无为地生活。不要再犹豫了,孙传琪、巫方安下乡到大凉山,都做出了成绩。下乡是最好的选择。拿出我们的热情,投身到火热的农村中去吧!”她看了看台下的青年继续说:“当知青不是想去就去。去,还要经过组织同意,不合条件的,坚决不批准!去的同学,都应该是优秀青年!”说完,她脸上露出一丝笑容。
会场上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许多人听了金干事的讲话,心里特别激动,他们顺着金干事讲话的思路去思考:只有下乡才是优秀青年,机会绝不能失去。紧接着大家都在会上发言,表示决心。
身材娇小的尹红站起身来,她被金干事的报告深深地打动了,脸微微发红,她说道:“我们的心儿在燃烧,我们的热血在沸腾,说走,就走!我向组织表态:我自愿下乡当知青,绝不后退!”
话音刚落,青年方亮站了起来,他穿着灰色衬衣,胸前佩着团徽,风度翩翩,望了一眼刚才发言的尹红,高声说道:“金干事的报告讲得很好,我很受启发,我也要到农村去改变那里的面貌,种粮食、栽果树、建水电站,这是重走延安路、再踏新征途的革命事业。每个青年都应该沿着这条大道走……”他说得满脸通红,忽然忘了还想说的话,冷了一下场,人又激动,更不知说什么好。咳了两声,说:“我们大家一起唱《毕业歌》。”即打起拍子,领着大家唱:“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毕业歌》跟当知青本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但谁也没有去思考,方亮人很有精神,动作又极富有感染力,跟着他唱的人不少,虽不整齐,但声音分外响亮。许多人都受到了鼓舞,相信下乡的前景光明。有的人还当场写了申请书。会场气氛热烈起来,表决心的、说闲话的,声音越来越大。一位平时靠卖蚊烟为生的青年,个子较高,嘴唇上有不少胡须,有十八岁了。在下面非但没有受到鼓舞,反而悄悄地说道:“吹牛吹上天!就像卖蚊烟;心儿又怎么会在燃烧?只有蚊烟在燃烧。哈哈!”其实,我买过他的蚊烟,驱蚊效果还不錯,他叫潘竹青,都喊他潘蚊烟。他说道:“农村好不好我都要下乡,做小生意太麻烦。”说完话他望着我咧嘴笑,显然是信任我,想与我交换看法。我忙对他说道:“这些人真讨厌,我也不喜欢吹牛的人。”我心想:“队伍里有‘潘蚊烟’这样的知青,这太好了,他人实在,他都要下乡,自己还有什么路可走呢?”
我忙去找金干事问一个明白,我说:“金干事,我文化水平不高,可不可以当知青?”她打量了我一下说道:“我们动员的就是中学生,还有部分人学历更低,文化重要,觉悟也重要。”我望着金干事,不知道说什么好。她迟疑了片刻,说:“下乡当知青,就像参军当兵一样光荣。你可以报名。不过,要抓紧时间,不要错过机会,你的年纪小,我不敢保证组织上会批准你。”我被金干事这一点拨,心急起来,心想:能够当知青也不错了。于是慌忙找纸笔,写了下乡申请书······

 楼主| 发表于 2016-8-4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奇啊!

    先生在哪里寻来那么弥足珍贵的知青宣传队照片?
   
  那情景应该是“文革”时期,在南阁公社的一个生产队演出。
      
  演出时,她们唱啊,跳啊,心中燃烧着激情.
        
谢谢先生发的照片,好熟悉,唤起了多数人尘封的记忆。

                                           梦溪雨
                                             
                                         2016年8月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