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落会理》 纪实长篇小说
毛锡茂 序 语 可堪往事烟消久, 叵耐纷纷入夜新。 停课举国传新策, 莘莘学子尽知青。 远耕会理炎凉后, 始悟锦江母爱深。 下乡日久青春逝, 激情满怀意何轻! 岂无望月思乡叹风雨, 亦有农闲读咏访啼莺。 惊羡榴花醉舞多情迎夏至, 飞红染遍山原绿树艳庭荫。 知青年代虽已过去,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忘记那一段历史。当年“知青”是一些人的身份,如今“知青”是一些人的历史。作为身份已不复存在,作为历史却永远也不会消失。 知青经受过艰苦的磨炼,他们当中的多数人练就了坚强的性格。即便在今天,在曾经当过知青的人身上,都能看到这种坚强的力量。 笔者无力全景式反映知青下乡对社会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只是相对清楚自己当知青的那段蹉跎岁月。 自己在会理当了七年多的知青,与许多同龄人患难与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多少年过去了,始终忘不了过去的知青战友和会理的父老乡亲。这就是作者重提会理、重提知青往事的初衷。 成都知青来到会理的时候,正是火红的石榴花盛开的时节。那时的我们,个个青春年少、风华正茂,会理就像母亲一样,以她博大的胸怀,张开双臂拥抱、接纳了知青。知青在会理的现实生活中逐渐成长,后来这些知青都走出了大山,他们的心上仍然带着深深的“会理烙印”。 成都知青在会理只有几年的历史,虽然,知青们的到来没有影响、改变会理人的生活,但却给传统的会理增添了一些新的文化色彩。 要了解知青,还得知道知青当年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中,要明白这一切,就不得不请出那个环境中各式各样的人物来,以帮助读者认识知青角色。知青和当地人一样,多数人高尚、正直,个别人渺小、卑劣。 会理是我们这群知青的第二故乡,《雨落会理》又名《老知青》的事情基本上都发生在会理。作者用知青特殊的眼光看世界,看会理的人和事,难免受时空限制,加之靠回顾方式重提旧事,偏颇在所难免。读者大可不必过于认真地看待其中的人与事物,不愉快的过去肯定会引起一些人的伤感,但谁也无法回避这一事实。 如今“知青”都不算很年轻,个别不幸者已经长眠在异乡土地下,很长时间,重提他们也是对曾经战友的一种怀念;重提那段往事,也可能帮助人们还原历史的真相,明白那个时代的知青何以如此天真? 书中人物普通、内容琐碎,作为纪实文学也可以进一步提炼,但不得不考虑到这是回忆录性质的作品,所以,书稿的真实性跟可读性很容易成为一对矛盾,留下原始的东西,可能也留下了啰嗦的痕迹。这一点还是要请读者包涵、谅解。 不提倡对号入座,倘若书中人物真还与谁相像,望理解、包容,作者不胜感激。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