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752|评论: 1

比杨状元还早的《明一统志》中的邛州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9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一统志》中的邛州志《明一统志》是明代李贤、彭时吕原等撰修的地理总志。成书于天顺五年(1461年)四月,共90卷,体例源自《大元大一统志》。


《大明一统志》是明代汉族官修地理总志,由李贤、彭时,吕原等纂修,成书于天顺五年(1461年)四月,共90卷,体例源自《大元大一统志》。
     ​《大明一统志》明代官修地理总志。李贤、彭时,吕原等纂修。该书源自洪武三年(1370年)由魏俊民、黄篪、刘俨、丁鳯等按《大元大一统志》体例,纂成的《大明志书》。洪武六年(1373年)续纂,洪武十七年(1384年)编成《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24卷,景泰七年(1456年)编成。
李贤:浙水之彦,代其有人。吕氏一族,罕与之伦。自宋以来,至公再显。卓然奋兴,斯庆之衍。儒业相传,自其父兄。公克振之,以大厥声。遭遇之隆,千载不偶。事业文章,世岂多有。冥冥造物,胡不假年。乘除之数,率由自然。旷典是承,贲于乡土。生荣死哀,昭示终古。

孙继宗:原性孝友,事母得其欢心。抚育兄子,皆底成立。为人宽厚勤敏,祥慎驯雅,不立崖岸,无疾言遽色。为文章丰瞻,诗亦和平,教人恳切,从学者甚众。其在内阁,与闻大政,多有裨益。

项笃寿:吕公醇德,至列曹石罪状,何其直也。人有不为,而后可以有为,信矣!惜以弘德沦促龄,谓非命耶?

袁黄: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

林时对:本朝一代伟人,皆吾浙产也。…方正则有秀水吕文懿原、鄞县杨文懿守陈、杨文肃守址、钱塘倪文毅岳、萧山魏文清骥、山阴萧侍御鸣凤、鄞县赵端简参鲁。

张廷玉:吕原、岳正、刘定之虽相业未优,而原之行谊,正之气概,定之之建白,咸有可称,故以时次,并列于篇。

杨慎(1488年12月8日 -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 、金马碧鸡老兵等。

       ​
天顺二年(1458),英宗朱祁镇为不使景泰帝有修志之美誉,以其“简繁失宜,去取未当”为由,令李贤等重修,于天顺五年成书。英宗亲自作序,赐名《大明一统志》。该书曾于弘治、万历年间重新修定,增加嘉靖,隆庆两朝以后建置相关的内容。
     ​
《一统志》以当时以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为纲,以及所属一百四十九府为目,下设建置、沿革、郡名、形胜、风俗、山川、土产、公署、学校、书院、宫室、关津、寺观、祠庙、陵墓、古迹、名宦、流寓、人物、列女、仙释等38门。作简略说明。书末记述相邻近国家或地区的地理形势。凡经书所载,咸在网罗;而子史所传,则举当收录,比较系统而集中地保存了明代政区的有关地理资料。
     ​
《大明一统志》按天顺时期京师、南京布政使司所统之府分卷,每府按照《大元大一统志》分目,并增设了郡名、公署、学校、书院、宫室、关梁、寺观、陵墓、祠庙,缺坊乡镇及里至。万历时期刻本,增入嘉靖、隆庆时的有关建置。从京畿府州,直六部,全国十三布政司,其中一百六十、二百三十四州、一千一百十六县,到边之地的都司卫所及宣慰、招讨、宣抚、安抚等司都详加说明。虽然书中存在粗疏,引用古事有误,甚至句读不通,为学者所诟病,但是,比较旧志,此书有了明显地改进:
        ​
一、目录前有全国总图,尽管粗糙简略,却将山脉、河流和府州方位作了致勾划。
        ​
二、说明各府部位一律改用由府治在某一方向至某府所属某州或某县界若干里。这样就兼有间接从四至八到的里程表明其辖境的广度,以及边界所邻府县的作用。同时开列各府至京师南京的里程。
       ​
三、山川、湖泊、井泉罗列更为详备,并在专名下注明其部位及特征。例如“外夷女直”(今东北)区的“长白山”条目下注:“在故会宁府南六十里,横亘千里,高二百里,其巅有潭,周八十里,南流为鸭绿江,北流为混同江(即图们江),东流为阿也苦河。”文字简略而能反山川形势的特征。
       ​
四、重视全国范围内交通状况记载。例如“关梁”类条目,描述重要关隘和桥梁,间或联系山谷形势和景观特征。
       ​
五、书中最后两卷,卷八十九、卷九十记载朝鲜、日本、安南等国的情况,项目为“外夷”,这部分内容已结合了明初和下西洋所发现的许多地区的有关情况。这些特点同时也表明此书的价值,对研究明代疆域、地理、经济、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具有广泛而重要的资料价值。
     ​
《大明一统志》除了由明英宗写书序的原版外,还有弘治十八年(1505年)慎独斋刊本、万历十六年杨刊归仁斋刊本、天启五年(1625年)刊大字本、万寿堂刊本以及1965年台湾的影印本等。也有《四库全书》本。
       ​
因纂修的时间仓促,参加人员多杂,书中也存在着地理错置、张冠李戴、以无说有等弊病。古今学者多有批评。《大明一统志》颁行后,《寰宇通志》即被毁版。李维桢《方舆胜略序》云:“天顺时,馆阁修《大明一统志》,不载户口、田赋、官制诸大政典,识者病之。”顾炎武《日知录》说:“永乐中,命儒臣纂天下舆地书,至天顺五年(1461年)乃成,赐名曰《大明一统志》,御制序文,而前代相传如《括地志》、《寰宇通志》之书皆废。今考其书,舛谬特甚……引古事舛戾最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此书“舛错抵牾,疏谬尤甚”。

【小传】:
       李贤(1409年1月1日—1467年1月19日[1]  ),字原德,邓(今河南邓州市)人。明代名臣。
       ​
宣德八年(1433年),李贤登进士第,授吏部验封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土木之变”时,李贤脱难回京。景泰二年(1451年),上正本十策,受代宗赏识,升任兵部右侍郎,转户部侍郎,次年又迁吏部右侍郎。
       ​
英宗复辟后,迁翰林学士,入内阁,升吏部尚书。天顺五年(1461年),加太子太保。天顺八年(1464年),英宗病重,召李贤委以托孤重任。宪宗即位,晋升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
       ​
成化二年十二月(1467年1月),李贤去世,年五十九。追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达”。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4]  。著有《鉴古录》、《体验录》、《看书录》、《天顺日录》、《古穰文集》等。
       ​
彭时(1416年—1475年4月27日 ),字纯道,又字宏道,号可斋。庐陵安福(今江西吉安市安福县枫田镇松田村)人。明宪宗时名臣、内阁首辅。
        ​
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彭时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次年即入阁参预机务,累官太常寺少卿兼侍读。英宗驾崩后,与李贤力争钱皇后名位,迁吏部右侍郎,兼学士。宪宗成化年间,升任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成化四年(1468年)四月至成化十一年(1475年)三月间,在李贤、陈文相继去世之后,继任内阁首辅。
       ​
钱皇后去世后,彭时与商辂力主其应合葬裕陵,再经百官哭谏于文华门,最终迫使宪宗及周太后同意所请。固原盗乱时,反对派京军前往支援,认为只凭项忠便足以平乱,后果如其所料。累加吏部尚书、少保。因疾病缠身而多次请辞,均未获准,成化十一年(1475年),彭时病逝,年六十。获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宪。
       ​
彭时历仕英宗、代宗、宪宗三朝,为天顺、成化年间正直阁臣的杰出代表之一。他一生勤奋、忠于职守,辅政近三十年,颇能持正存大体。与商辂齐名,《明史》评价道:“有明贤宰辅,自三杨外,前有彭、商,后称刘、谢。” 著有《彭文宪公笔记》、《彭文宪公文集》、《可斋杂记》等。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4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1-12-9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魏了翁邛州人庆元中进士累官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宻院事封临邛侯最后知福州在朝多所建明尝赐第宅于苏州所著有鹤山等集

路岩魏州冠氏人累平官户部侍郎同章事寻出为劒南西川节度承蛮冦边后岩抚循置定边军于邛州扼大渡河故关由是诸蛮来朝以功封魏国公

王举元治平中成都路转运使邛井盐嵗入二百五十万为丹棱卓个所侵积不售下令止之盐登于旧

程頥河南人父珦尝守广汉頥与兄颢皆随侍尝游成都见治篾箍筒者挟册就视之则易也篾者问曰若尝学此乎因论未济男之穷曰三阳失位也頥兄弟涣然有悟后袁兹问易頥曰易学在蜀滋入蜀见卖酱薛翁于眉邛间与语大有所得篾叟酱翁皆蜀之隠君子也

严遵汉临邛人卖卜于成都市中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其义而𨗳之日閲数人得百钱乃止閍肆下帘著周易扬雄钦重之李强为益州牧欲得遵为从事及见之遂不敢言

何充汉州徳阳人祖耕秘书监充通判黎州欇州事元兵破邛崃关充自刺不死军帅许以不杀充曰吾三世食赵氏禄为赵氏死不憾自是水饮不入口敌知不可强杀之充妻陈骂不絶口亦死男士麟孙驹行从子仲桂皆先死


大业初改州为临邛郡治严道县唐初复为雅州天寳初改卢山郡乾元初复为雅州属劒南道五代时孟知祥置永平军宋复为雅州仍治严道属成都路元至元中改属嘉定路寻割属吐蕃宣慰司本朝洪武四年省严道县入州直𨽻四川布政司编户四里领县三名山县在州城东北四十里本汉蜀郡严道青衣二县地东汉及晋为汉嘉县地魏置蒙山县属䝉山郡隋开皇中改曰名山属雅州大业初属临邛郡唐宋俱属雅州元因之本朝洪武十年省入州后复置编户三里荣经县在州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本秦严道县地汉属蜀郡晋属汉嘉郡唐武徳中析置荣经县属雅州乾符初以县置金汤军后废宋仍旧县元初因之后省入严道县设廵检司本朝复置县属雅州编户二里芦山县在州城西北一百里本秦严道县地汉属蜀郡隋仁夀末置卢山县属雅州大业初属临邛郡唐宋俱属雅州元初因之后省入严道县设廵检司本朝复置县曰卢山属雅州编户三里
18         郡名蒙山西魏名临邛隋名雅安隋因山而名卢山唐名形胜抵接沉黎控带夷落雅安志序左㨿蔡山右依蒙顶卭崃关记西通碉门东出蒲江道路序西蜀之襟带南诏之咽喉新迁衙城记羗水环于前濆江绕于后州志风俗俗朴讼少郡志地瘠而耕者多俗朴而讼者少颇慕文学寰宇记山川雅安山在州治西其山由黎雅而来因山以名州蔡山在州城东五里旧传蜀汉相诸葛亮于此夣见周公故又名周公山因立文宪王庙李焘诗岩峦最高顶云气时蔚荟彷佛羣仙宅宫阙辉珠贝悬空山在州城南二十里层峦耸翠上有二石竒峭可爱金鸡山在州城北二十里相传昔有金鸡鸣于此因名翠屏山在州城西二十里山色拥翠环列如屏凤凰山在州城北三十里峯峦起伏如凤凰状蒙山在名山县西一十五里山有五峯前一峯最高曰上清峯産甘露峯常有瑞云及瑞相影见禹贡蔡蒙旅平即州东蔡山及此山也莲花山在名山县北一十五里山有五峯耸列如莲花百丈山在名山县东北六十里上有穴圆百尺深百丈因名晒经山在荣经县北二十里相传唐僧三藏尝于此晒经孟山在荣经县东二十里诸葛亮擒孟获处自由山在荣经县东二十里山亘黎州上出羣山之表铜山在荣经县东北三十里即汉文帝赐邓通铸钱处石狗山在荣经县南六十里以顶石形似之故名邛崃山在荣经县东四十里本名邛筰故邛人筰人界也山岩阻峻凝氷夏结冬则剧寒産竹高节中实堪为杖大关山在荣经县西八十里山势极险隘当西南夷要路瓦屋山在荣经县北一百二十里峯顶常现辟支普贤光相夜有神灯号辟支道塲或问禅恵大师瓦屋何以木皮盖师曰锦府岂従机上织劔门宁自匣中开卢山在卢山县东九里接黎州安抚司界隋以此山名县始阳山在芦山县东一十里俗呼为罗䋲山西魏置始阳县以此山名百步山在芦山县北四十里路接蛮界仅百步险隘难行崖闵皆诼较匚饕话倮锲渖缴纤试坪耗馄涓哐律嫌惺因名大相公岭在荣经县西一百里相传诸葛亮征西南夷经此上有诸葛庙万胜冈在州治西山势起伏环绕州治雷洞在瓦屋山罗汉阁下深不可测投以瓦石应手雷震鸡止崖在荣经县西二十五里本名栖止其崖临大关山之险至此路方平坦肩担背负者皆栖止于此故名寰宇记人名鸡心山盖传冩之误九折坂在邛崃山路阻峻囘曲九折乃至山上汉王阳为益州刺史行部至此叹曰奉先人遗体柰何数乘此险后以病去及王尊为刺史至此问吏曰此非王阳所畏道耶叱其驭曰驱之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平羗江在州城北旧传羗夷入冦诸葛亮于此平之因名唐李白诗影入平羗江水流青衣江源出卢山东南流至州合洙水经名山县下至嘉定州入大江长濆江在州城东南二里一名邛水其源自邛崃山濆涌流出绕城东北入平羗江周公水在州城东四里其源自瓦屋山流经周公山因名洙水在州城西五十里源发芦山与沈黎阳山江合流出岷江荣经水在荣经县北曰荣水南曰经水经出瓦屋山荣出相公岭圣水在芦山县东一十里连筒引之行一里许伏流二三里复涌出分为五因以圣名大渡水在芦山县北四十里卭县芦山往来必渡此水故名大渡东南流入南安县界菩萨溪在荣经县南六十里源自瓦屋山来东注平羗江傍有石佛像因名老君溪在芦山县南六十里相传周老𥅆曽经此今溪傍崖壁上老君像尚存白马泉在州城北一百里俗传有白马龙君显化于此因名涌泉在芦山县东北五里泉水涌出为居民灌溉之利石波堰在芦山县东三里源出始阳山用木槽接水溉田土産麸金 石菖蒲本州出蒙顶茶图经载蒙顶茶受阳气全故芳香唐李徳裕入蜀得蒙饼以沃于汤瓶之上移时尽化以验其真宋文彦博诗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醍醐魶鱼荣经水及西山溪谷出似鲵有足能缘木声如儿啼蜀人食之丙宂鱼州城南有丙穴産嘉鱼味醎而羙唐杜甫诗鱼知丙穴由来羙紫竹宋梅圣俞蒙山紫竹鞭诗蜀道之峭壁兮如快刀一削平无痕春雷惊龙走竹根娑罗花瓦屋山出移之他处则槁有五色之异如烂锦照映山谷
21         关梁金鸡关在州北金鸡山上一名山鸡栋关宋姚孳诗丼露灵根不老尔朱丹竈空存三十六蒙好处倚䦨役破诗䰟金沙关在州城东北二十里天险关在荣经县东北四十里㨿邛崃九折坂之险紫眼关在荣经县西北三十里昔有紫眼畨人留寓于此因名大关在荣经县西八十里旧名邛崃关隋大业十年置㨿畨夷要害飞仙关在芦山县南五十里宋宇文博新路赋惟天下之至险有严道之漏阁焉孤峯上絶于青天湍波下走于长川断崖横壁立之岸飞溜溅千尺之泉古之漏阁即此关也临关在芦山县西北六十里旧名灵关蜀都赋辟灵关以为门盖其关甚险一人守之可以御百本朝正统初以其外临董卜韩胡畨界改今名碉门寨即荣经县之和川镇雅州西通畨之路有三曰灵关曰碉门曰始阳惟碉门最为要害两山壁立一水中贯设禁门以限华夷雄边寨在荣经县西北中有讲武堂宋淳熈间创为屯营七縦桥在孟山下相传因诸葛亮擒孟获而名百丈桥在名山县近百丈驿青衣桥在名山县东以跨青衣江而名忠孝桥在荣经县东北九折坂下旧名叱驭桥后取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之言改今名大通桥在荣经县西三十里洪武五年因征云南置为筰桥乃往建昌云南要路绳桥在严道县多功路旧名高桥以绳架栈下瞰峡江亦险要之处也麒麟渡在周公山下旧传有麒麟尝游于此三江渡在芦山南十里路通天全六畨寺观重兴寺在州城东门外莲花寺在州城北一十五里又有白马松溪二寺俱在城北百里智炬寺在名山县西一十里又有水月寺在县南三十里光相寺在瓦屋山上一名辟支道场静智寺在芦山县北五里又有涌泉寺在县东北五里梓橦观在州东北祠庙周公庙在州治东图经诸葛亮南征夣周公助以隂兵因立祠祀之武安庙在荣经县东二十里秦将白起号武安君宋乾道间庙焚其像如故畨民甚敬畏之顺应庙在州东俗名土主庙祀汉邛谷王任贵贵仗义秉节有惠于民邦人徳之嵗祀不乏姜维庙在芦山县后维蜀汉将尝筑县城邑人立庙祀之三神庙在名山县永宁里祀宋曹光实光逺光绍兄弟三人陵墓高孝㢘墓在州城北二十里汉益州太守高贯方弟贯光子文王一门皆举孝㢘没塟于此有碑字画剥落樊太守墓在芦山县南七里葬汉巴郡太守樊侯墓有碑建安十年所立者
22         古迹开明王城在芦山县西七里旧经云开明王所筑旄牛城在邛崃山表汉置旄牛县属蜀郡晋属汉嘉郡其地有鲜水若水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