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一统志》中的邛州志 《明一统志》是明代李贤、彭时、吕原等撰修的地理总志。成书于天顺五年(1461年)四月,共90卷,体例源自《大元大一统志》。
《大明一统志》是明代汉族官修地理总志,由李贤、彭时,吕原等纂修,成书于天顺五年(1461年)四月,共90卷,体例源自《大元大一统志》。 《大明一统志》明代官修地理总志。李贤、彭时,吕原等纂修。该书源自洪武三年(1370年)由魏俊民、黄篪、刘俨、丁鳯等按《大元大一统志》体例,纂成的《大明志书》。洪武六年(1373年)续纂,洪武十七年(1384年)编成《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24卷,景泰七年(1456年)编成。 李贤:浙水之彦,代其有人。吕氏一族,罕与之伦。自宋以来,至公再显。卓然奋兴,斯庆之衍。儒业相传,自其父兄。公克振之,以大厥声。遭遇之隆,千载不偶。事业文章,世岂多有。冥冥造物,胡不假年。乘除之数,率由自然。旷典是承,贲于乡土。生荣死哀,昭示终古。 孙继宗:原性孝友,事母得其欢心。抚育兄子,皆底成立。为人宽厚勤敏,祥慎驯雅,不立崖岸,无疾言遽色。为文章丰瞻,诗亦和平,教人恳切,从学者甚众。其在内阁,与闻大政,多有裨益。 项笃寿:吕公醇德,至列曹石罪状,何其直也。人有不为,而后可以有为,信矣!惜以弘德沦促龄,谓非命耶? 袁黄: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 林时对:本朝一代伟人,皆吾浙产也。…方正则有秀水吕文懿原、鄞县杨文懿守陈、杨文肃守址、钱塘倪文毅岳、萧山魏文清骥、山阴萧侍御鸣凤、鄞县赵端简参鲁。 张廷玉:吕原、岳正、刘定之虽相业未优,而原之行谊,正之气概,定之之建白,咸有可称,故以时次,并列于篇。 杨慎(1488年12月8日 -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 、金马碧鸡老兵等。
天顺二年(1458),英宗朱祁镇为不使景泰帝有修志之美誉,以其“简繁失宜,去取未当”为由,令李贤等重修,于天顺五年成书。英宗亲自作序,赐名《大明一统志》。该书曾于弘治、万历年间重新修定,增加嘉靖,隆庆两朝以后建置相关的内容。
《一统志》以当时以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为纲,以及所属一百四十九府为目,下设建置、沿革、郡名、形胜、风俗、山川、土产、公署、学校、书院、宫室、关津、寺观、祠庙、陵墓、古迹、名宦、流寓、人物、列女、仙释等38门。作简略说明。书末记述相邻近国家或地区的地理形势。凡经书所载,咸在网罗;而子史所传,则举当收录,比较系统而集中地保存了明代政区的有关地理资料。
《大明一统志》按天顺时期京师、南京布政使司所统之府分卷,每府按照《大元大一统志》分目,并增设了郡名、公署、学校、书院、宫室、关梁、寺观、陵墓、祠庙,缺坊乡镇及里至。万历时期刻本,增入嘉靖、隆庆时的有关建置。从京畿府州,直六部,全国十三布政司,其中一百六十、二百三十四州、一千一百十六县,到边之地的都司卫所及宣慰、招讨、宣抚、安抚等司都详加说明。虽然书中存在粗疏,引用古事有误,甚至句读不通,为学者所诟病,但是,比较旧志,此书有了明显地改进:
一、目录前有全国总图,尽管粗糙简略,却将山脉、河流和府州方位作了致勾划。
二、说明各府部位一律改用由府治在某一方向至某府所属某州或某县界若干里。这样就兼有间接从四至八到的里程表明其辖境的广度,以及边界所邻府县的作用。同时开列各府至京师南京的里程。
三、山川、湖泊、井泉罗列更为详备,并在专名下注明其部位及特征。例如“外夷女直”(今东北)区的“长白山”条目下注:“在故会宁府南六十里,横亘千里,高二百里,其巅有潭,周八十里,南流为鸭绿江,北流为混同江(即图们江),东流为阿也苦河。”文字简略而能反山川形势的特征。
四、重视全国范围内交通状况记载。例如“关梁”类条目,描述重要关隘和桥梁,间或联系山谷形势和景观特征。
五、书中最后两卷,卷八十九、卷九十记载朝鲜、日本、安南等国的情况,项目为“外夷”,这部分内容已结合了明初和下西洋所发现的许多地区的有关情况。这些特点同时也表明此书的价值,对研究明代疆域、地理、经济、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具有广泛而重要的资料价值。
《大明一统志》除了由明英宗写书序的原版外,还有弘治十八年(1505年)慎独斋刊本、万历十六年杨刊归仁斋刊本、天启五年(1625年)刊大字本、万寿堂刊本以及1965年台湾的影印本等。也有《四库全书》本。
因纂修的时间仓促,参加人员多杂,书中也存在着地理错置、张冠李戴、以无说有等弊病。古今学者多有批评。《大明一统志》颁行后,《寰宇通志》即被毁版。李维桢《方舆胜略序》云:“天顺时,馆阁修《大明一统志》,不载户口、田赋、官制诸大政典,识者病之。”顾炎武《日知录》说:“永乐中,命儒臣纂天下舆地书,至天顺五年(1461年)乃成,赐名曰《大明一统志》,御制序文,而前代相传如《括地志》、《寰宇通志》之书皆废。今考其书,舛谬特甚……引古事舛戾最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此书“舛错抵牾,疏谬尤甚”。
【小传】:
李贤(1409年1月1日—1467年1月19日[1] ),字原德,邓(今河南邓州市)人。明代名臣。
宣德八年(1433年),李贤登进士第,授吏部验封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土木之变”时,李贤脱难回京。景泰二年(1451年),上正本十策,受代宗赏识,升任兵部右侍郎,转户部侍郎,次年又迁吏部右侍郎。
英宗复辟后,迁翰林学士,入内阁,升吏部尚书。天顺五年(1461年),加太子太保。天顺八年(1464年),英宗病重,召李贤委以托孤重任。宪宗即位,晋升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
成化二年十二月(1467年1月),李贤去世,年五十九。追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达”。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4] 。著有《鉴古录》、《体验录》、《看书录》、《天顺日录》、《古穰文集》等。
彭时(1416年—1475年4月27日 ),字纯道,又字宏道,号可斋。庐陵安福(今江西吉安市安福县枫田镇松田村)人。明宪宗时名臣、内阁首辅。
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彭时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次年即入阁参预机务,累官太常寺少卿兼侍读。英宗驾崩后,与李贤力争钱皇后名位,迁吏部右侍郎,兼学士。宪宗成化年间,升任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成化四年(1468年)四月至成化十一年(1475年)三月间,在李贤、陈文相继去世之后,继任内阁首辅。
钱皇后去世后,彭时与商辂力主其应合葬裕陵,再经百官哭谏于文华门,最终迫使宪宗及周太后同意所请。固原盗乱时,反对派京军前往支援,认为只凭项忠便足以平乱,后果如其所料。累加吏部尚书、少保。因疾病缠身而多次请辞,均未获准,成化十一年(1475年),彭时病逝,年六十。获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宪。
彭时历仕英宗、代宗、宪宗三朝,为天顺、成化年间正直阁臣的杰出代表之一。他一生勤奋、忠于职守,辅政近三十年,颇能持正存大体。与商辂齐名,《明史》评价道:“有明贤宰辅,自三杨外,前有彭、商,后称刘、谢。” 著有《彭文宪公笔记》、《彭文宪公文集》、《可斋杂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