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次水磨镇的回复,表示基本能理解。游客中心的商朝就有长寿之乡的老人村,水磨乡志中也说的很清楚,时间肯定是错的。2013年受陈莉镇长的要求,姚向东老人在重新校编《汶川县水磨乡志》中,已经进行更正说明,交水磨镇政府领导。 今天主要说一下“万年台的修建时间”,由于《汶川县水磨乡志》李明昭先生“万年台似建于明末清初”的错误误导,造成政府有关人员的篡写,可以理解。 川剧是清朝康熙开始“湖广填四川”后,外省文化进入四川,出现了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和灯戏五种声腔杂陈的戏种,清朝后来被称作“ 五腔共和 ” 的川剧。 历史上,由于清朝乾隆平息金川叛乱后,灌(县)金(川)小西路茶马古道的开通,灌县汶川汉藏边界的划定,藏民回撤,汉民回迁,清朝雍正只有108户,几百人的水磨镇,清朝嘉庆中后期(1811年),兴仁场的修建,给“湖广填四川”二次移民创造了商机,来兴仁场修街房,大量内地川戏爱好者也常聚在一起唱“围鼓”。 可以说《汶川县水磨乡志》记载“万年台似建于明末清初”,虽然没有下定论,也是错误的。明朝万历25年修建万年台是没有依据的。民国水磨沟《姚氏族谱》曾记载,清朝光绪初,姚家人停豆花店,捐地修戏台子 。 姚向东老人,为了弄清戏台子修建年代,遍走了水磨古镇老人,只有张廷玉老人说修建于“大明朝”,再问也不知道。他家也是“湖广填四川”后到水磨镇来的。多次走访住在戏台子旁边的杨开祥老人。据他回忆:民国时期他家才上街修的街房,经姚家亲戚人同意,在戏台旁原来“水磨沟上”修了两间楼房,解放前他父亲开了小布店,乡坝头亲戚经常在他家楼上看戏。年轻时也常在戏台上看闹热,台子上没有望板,大梁上中间的红黑太极图很清楚,文字清楚可见,就是大清光绪初建的,不是明朝建的。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那时还没有划给汶川县,我们还是灌县水磨小学学生。有几个同学比我大,经常在戏台子上表演节目,经王泽助等人回忆,清楚记得大梁木头有点变黄,太极图和文字还看得清楚,就是清朝光绪初年修的。今年有幸遇见原水磨小学老校友杨某某,他告诉我,他爷爷原来在灌县华光寺卖小吃,清朝后期搬到兴仁场,也是卖小吃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川剧爱好人,听说姚家将豆花店地基让给地方修戏台子,他的爷爷还帮忙请了原来修灌县川剧院的杨木匠父子到兴仁场来修建戏台子,听他父亲讲,就是清朝光绪当皇帝那年。 我为什么坚持对“万年台修建于明朝万历25年”提出质问,因为历史就是历史。如果有人能拿出有关文字记载依据,可以商权更正。希望水磨镇有关领导人认真对待历史,保护好历史。
|